1950:中国“援越抗法”背后的秘密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ql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援越抗法”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大规模军事援外行动,比投入抗美援朝战争,至少早了半年。由于行动绝密,不公开、不宣传、不报道,只有中国军事顾问团的官兵见证了援越抗法的波澜壮阔与惊心动魄。
  越南形势严峻,向中国求援
  越南民主共和国从1945年9月2日诞生之日起就面临严峻的局势。越南独立战争之初,法国殖民军约8万余人,胡志明领导的越盟武装约4万人;1947年,侵越法军总兵力超过10万,攻占了越南北方的大部分城市和集镇,并形成了对越盟武装的包围。越盟武装的各根据地被法军分割,不断遭受扫荡。从1948年起,两军相持中,越军的粮食、武器和药品供应都面临极大的困难,岌岌可危。
  新中国成立后,给了越南很大的鼓舞,胡志明遣密使访华。1950年,胡志明亲自来华,并继续北上,前往莫斯科。一开始,斯大林并未接见胡志明。斯大林担心胡志明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会和南斯拉夫的铁托走到一起去。毛泽东向斯大林说,胡志明是一个老资格的革命者,得到了越南人民的拥护,不是“民族主义者”,应该见见。斯大林同意了毛泽东的意见,见了胡志明,并就援助越南一事达成共识,由中国承担起援越抗法的责任。
  1950年3月4日,毛泽东、周恩来回到北京,召集政治局讨论援越问题。当时,越军物资匮乏,战士们体质虚弱,武器装备更差,而且缺乏攻坚战的经验,纪律也松弛。中国方面认为越南当务之急就是建立一支装备齐全、纪律严明的正规军。于是越方将需要整编的越军主力1.2万人开到中国由中方整训。中共中央军委责成第4兵团第13军承担越军整训工作,并由第13军军长周希汉亲自负责,总原则是有求必应,并向这批越南军队提供了包括武器弹药、医药和通信器材等方面的全套最新装备。此外,中国还征集了上百名师、团、营级军官,组建军事顾问团开赴越南,提供战略战术方面的支持。
  陈赓:东南亚问题不解决死不瞑目
  1950年7月7日下午4时,大将陈赓到达开远,再往前就不能坐火车了。加之途遇暴雨,道路泥泞难行,10日中午陈赓才抵达砚山,并立即会见了越军师、团级干部,听他们介绍了整训情况。
  从到达砚山开始,陈赓的整个身心都投入中越两党、两国合作对抗法军的全盘计划之中。他会见了即将随同第308师开往越南的20多位中国军事顾问,作了一番鼓励。他第一句话就逗乐了众多部下:“兄弟受中央委托,前来解决东南亚问题。东南亚问题不解决,兄弟我死不瞑目。”至于顾问们的归期,陈赓说:“现在国内革命战争已经胜利,可是你们的事情还没有完,还要吃点苦,还要跟我到越南打仗去。你们想回来,可以,有两种可能:一是战死疆场,光荣了,我把你运回国内;二是打下河内,我用飞机把你们接回来。”
  1950年7月19日,陈赓踏上了越南国土,亲眼看到了战争对越南北方山区的严重破坏,看到了山民们极度贫困的生活。通过沿途与越方各级负责人交谈,陈赓发现,越方干部对于即将进行的战役目的和自己想的有一个明显的不同点。他们很少谈论怎么去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争取战场主动权;谈论多的是如何夺取城镇、夺取更多的地盘。
  对于高平,越军希望直接攻占,而陈赓则希望采取围城打援,先夺取外围孤立据点,取得经验,再夺取高平,并利于吸引谅山之敌。此战略得到了毛泽东的认可。收信后,陈赓心中踏实下来。而接下来的事实也证明了陈赓的远见。
  1950年,中国军事顾问团和在中国云南、广西境内整训的越军主力开拔越南。从4月到9月,从中国向越南境内运入各种步枪、手枪1.4万余支,轻、重机枪和冲锋枪1700余支,提供山炮、迫击炮、火箭筒等300余门(具),粮食2800余吨,还有大量弹药、药品、被服等军用物资。随着人员和物资齐备,陈赓很快发动了东溪之战,大出法军意料之外,并成功于9月18日全歼东溪守敌,之后越军乘胜追击,又相继克七溪、谅山等地,边界战役大获全胜。
  英美援助法军:三大战役的惨烈对峙
  边界战役消息传到法国本土,引起法国议会轩然大波,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奥里奥尔和总理普利文为此坐卧不安。法国大使因此首次就涉外事务向英美两国寻求援助。1950年6月,由美国国务院官员和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组成的美国观察组进入越南进行了为期三周的军事调查。7月30日,美军八架C- 47运输机飞抵西贡,带去了第一批美国军援物资。次日,可装备12个营的武器从美国装船运往越南。8月3日,美国军事顾问团35人也抵达越南。
  同年12月,越军和中国军事顾问团一致想扩大边界战役的成果,决定向越南两大粮仓之一的红河三角洲挺进。在春泽、保竹失守之后,法方调集兵力1万余人,在钉子山与越军展开了恶战。在法军总司令塔西尼的亲自指挥下,大批法国空军对越军进行了不间断的轰炸,甚至把运输机都用来投弹,给越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此后,越军与法军进行了三次大战,这三次战役,越军都是离开自己的根据地长途奔袭,这使得原本就薄弱的炮兵力量愈显不足,而法军则充分发挥了自己在装备上的长处,但双方都消耗巨大,很难说究竟谁占了上风。但这三次战役也让新成长起来的越军在战前计划、战场指挥、后勤补给等方面积累了有效的经验,大大增长了作战能力。因此,在之后的义路战役和和平战役中,越军慢慢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奠边府决战:举世瞩目的时刻
  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新的印度支那远征军司令纳瓦尔走马上任,他担心越军出兵西北,进入上寮,然后向琅勃拉邦、万象发起攻击,并据此提出了新的纳瓦尔军事计划。在这个计划中,奠边府的战略地位就显得非常重要。
  很快中国就截获了纳瓦尔军事计划的相关情报,并转呈越南。针对纳瓦尔计划,毛泽东还建议越军的作战方向逐步转向中南部,先解决莱州之敌,然后移兵上寮。因此必须坚决修通南进公路(也就是后来著名的胡志明小道),毛泽东认为这是越军部队南下的交通命脉,对未来战局关系极大。   1953年11月,纳瓦尔获得美国新的支援,迅速发动攻占奠边府的战役。起初,法军使用伞兵突袭,成功夺取了奠边府。但对越军而言,法军空降奠边府却是一个战略良机,因为纳瓦尔对越军新增的重炮和高射炮力量完全没有预料和提防,这支由中国为越南士兵新建的高射炮部队,曾到沈阳接受专门培训,如今已成了越军强大的秘密武器。越军打算借此把法军拖在奠边府,并源源不断把法军吸引过来。
  为了配合奠边府战役,1954年1月31日,越军第308师昼夜兼程,绕过奠边府分两路向孟赛、琅勃拉邦方向攻击前进,并迅速占领老挝北部丰沙里省全境;第304师66团进攻暮夜、巴那伐据点,法军一溃千里,相继失守欣秀、同献、孟品等地,整个中寮几乎都被越军控制;第320师也迅速进入红河三角洲流域,破坏法军交通线、伏击运输船只,严重威胁河内至海防的交通干线。
  战火很快燃遍了整个印度支那,恶战一场接一场。越军的高射炮部队在整个战役中越打技艺越精,不仅成功地遏制了法军的补给和空军力量,并进一步控制了奠边府机场。
  1954年4月,法军科尼电复纳瓦尔,认为在继续空中支援和越军不发起总攻的前提下,奠边府大约还可以坚守两至三周,建议放弃增援奠边府,守好红河三角洲。但纳瓦尔放弃了这一建议,因为日内瓦会议举行在即,奠边府战役的成败至关重要。
  4月30日,100余架次的法军飞机飞到奠边府上空,在越军的猛烈炮火中空投了212吨物资。结果法国空军认为大约三分之一的空投物资落到了越军手里,而奠边府中心区的法军宣称,他们连一半也没有拿到。武元甲和韦国清决定5月1日向奠边府法军发起总攻。法军在悲观情绪下连连失守E2、E4、E10高地,战斗力锐减。
  5月7日上午9时,越军进一步攻占了E12高地,基本肃清了楠云河东岸的全部法军。下午3时以后,在越军的强大火力面前,奠边府法军的精神崩溃了,越南籍士兵和非洲籍士兵纷纷投降,法军指挥系统濒于瘫痪。下午5时30分,法军守将德卡斯特里向科尼说了最后一句话:“一切都结束了,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毁掉大炮和所有通信设备。再见,将军!光荣属于法兰西!”之后是法军报话员的声音:“越军离我们只有十几米远了,我们得关机了。向巴黎问好!一切已经结束。再见!”
  1954年5月7日17时40分,越军金星红旗升起,法军投降,奠边府战役大获全胜,而胜利的背后是中国在人员、装备、物资、战略、战术等各方面的无偿支持。
  (摘自《越南密战:1950- 1954中国援越战争纪实》,钱江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其他文献
1952年干部评级  1950年11月,全军第一次干部大会决定:我军干部先评定排连营团等军队级别。1951年2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关于干部评级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全军所有干部评定个人级别,并为今后实行军衔制度奠定初步基础。主要评级依据是“德、才、资”。1952年3月确定军队干部级别分9等21级。当时部分高级将领评级情况如下(仅列举1955年9月27日授衔者):  正兵团级(
期刊
2015年9月3日,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开国中将张震逝世。张震将军功勋卓著,一生历经长征、抗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但鲜为人知的是,他是一位为人谨厚、事母至孝的客家汉子。他有两位母亲,与抚养他长大的养母感情尤为深厚。那么,他和养母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从小被过继到张家  张震本姓吴,1914年10月5日出生在湘西平江县长寿镇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当他呱呱坠地时,父亲吴奇才已不幸去世。他排行第四,
期刊
从湖南桑植县城往北进山12公里,有一个载入共和国史册的小镇———洪家关。这里不仅是开国元勋贺龙的生长地,也是他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起事地、率领红二军长征北上的出发地。  大革命前,洪家关贺氏家族就有600多人口,1995年修族谱时却只有464人了,其中男丁只有226人,竟然出现了80年人口负增长,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十分罕见。  从北伐革命到全国胜利,贺氏宗亲英勇献身的烈士多达2050人,其中贺氏本家10
期刊
【1913- 1960,湖北松滋人,开国上将】  偏高原因  1952年,贺炳炎被评定为准兵团级,按资历和战功,应授中将,但他却被评为上将,最主要的原因是贺龙的红三军嫡系中没有合适的上将人选,本来副兵团级的廖汉生更有希望,但他一来是政治干部,二来是贺龙的外甥女婿,反复权衡之下,还是贺炳炎胜出。  被人称为“贺小龙”“孤胆英雄”  1913年2月,贺炳炎出生于湖北松滋一个农家,他9岁丧母,11岁就给
期刊
程晓健,1963年出生,山东济南人,1981年成为中国空军第五批女飞行学员,先后飞过伊尔- 76等6种机型,以自己的高超飞行技术和丰富飞行经验,多次出色完成重大急险飞行任务,被空军评为优秀女飞行员,总政治部评为“全军妇女先进个人”,被解放军选为第八、九、十届人大代表,受到江泽民和胡锦涛的接见。  1998年,湖北公安县数万名群众被洪水围困,程晓健指挥一架架运输机飞赴抗洪一线。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
期刊
【1910- 2003,陕西子长人,开国少将】  偏低原因  1954年秋,中央军委决定贺晋年到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学员大都与他职务、资历相当。但是,第二年授衔时就不一样了。与他差不多的,或是职务、资历都比他低的,是上将,最低也是中将,而他却是少将———共和国唯一的一名副兵团级少将。实际上,贺晋年之所以被“降衔”,主要是因为受到高岗的牵连。  戎马陕北壮军威  贺晋年是陕西子长县人,出生在一个
期刊
【1916- 1993,湖南茶陵人,开国少将】  偏低原因  1952年,段苏权被评为准兵团级,与梁兴初等人在一个级别,应评为中将。但1955年9月全军授衔,段苏权因“有历史遗留问题”被“暂授少将”。1955年国庆节南京军事学院授衔仪式前半小时,段苏权扯下将官服肩章上的那颗星:不去开会了,这个玩意我也不戴了!  段苏权,湖南茶陵县人,1916年生,14岁入团,同年入党。先后任中共湘赣省委宣传部部长
期刊
【1915- 1984,湖南平江人,开国少将】  偏低原因  钟伟在红军时期的最高职务是师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中提拔得很快,是四野的12纵队司令,和黄永胜平级;后来担任四野49军军长,和梁兴初平级,怎么也该是中将,毛泽东是清楚这一点的。但由于当时四野悍将多,钟伟只能屈居少将。  勇猛似虎,机警似鹿,狡猾似狐  钟伟,湖南平江人,1915年生,15岁参军入党,在彭德怀的红三军团和徐海东的红十五军团先
期刊
【1908- 1969,湖南长沙人,开国大将】  偏高原因  1952年,许光达被定为正兵团级,按资历、战功应授上将,但他是红二方面军的唯一代表,这也是许光达为什么能评为大将的原因。其实,当年许光达从老上级贺龙那里得知自己将要被授予大将军衔的消息,心中深感不安。几经思考后,他还给毛主席和中央军委领导写了一份《降衔申请书》。  放牛娃走上红色道路  许光达原名许德华,1908年11月19日生于湖南省
期刊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是1948年11月,由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改编而成的。  42军的前身,是陕甘宁边区、晋察冀、华中和山东等解放区抽调部分部队和干部进至东北辽东地区后,组建起来的各地警卫团、保安团等地方部队。  1946年5月,辽东军区警卫营、庄河保安团、安东军区保安1团、辽宁军分区警卫1团和延安炮校调进的一部分干部合编组建南满独立1师;8月,以通化支队、靖宇支队、山东和华中挺进东北部队一部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