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炳炎:从贺龙部队中走出的独臂上将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3722868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3- 1960,湖北松滋人,开国上将】
  偏高原因
  1952年,贺炳炎被评定为准兵团级,按资历和战功,应授中将,但他却被评为上将,最主要的原因是贺龙的红三军嫡系中没有合适的上将人选,本来副兵团级的廖汉生更有希望,但他一来是政治干部,二来是贺龙的外甥女婿,反复权衡之下,还是贺炳炎胜出。
  被人称为“贺小龙”“孤胆英雄”
  1913年2月,贺炳炎出生于湖北松滋一个农家,他9岁丧母,11岁就给人家放牛,先后学过篾匠、杀猪、打铁等多种手艺。他喜欢习武,特别是对祖辈传下来的那把锈迹斑斑的大刀爱不释手,常常是白天干活,晚上练刀。每遇贫家小孩受欺,他总要挥拳相助,打抱不平,并常常对玩伴说:“将来,一定让那些地主恶霸倒过来走路,看他们还敢不敢欺负咱们!”
  1929年春,贺龙率领红军转战宜都、松滋一带,16岁的贺炳炎参加了红军。他作战勇敢,机智善战,当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2年6月,贺炳炎在洪湖湘鄂西军校学习时,奉命与军校学员一起阻击进攻苏区的敌军。学员们人多枪少,贺炳炎毅然把枪让给战友,手握菜刀冲入敌阵,左砍右杀,用夺来的枪支与战友们一起将敌军击退。这次菜刀杀敌后,贺炳炎得了个绰号叫“贺小龙”。
  同年,十余万国民党军向我湘鄂西苏区压来,形势万分紧急。一次,在敌人偷袭湘鄂西中央分局机关的时候,贺龙命令军校学员投入战斗。当时在校受训的贺炳炎,抄起一把大刀杀入敌群,一连砍翻好几个敌人,此举一下轰动军校。
  1935年春,后坪战斗中,红军攻击部队被敌人炮火压制,突击队几次都攻不上去。这时,贺龙命令贺炳炎上,贺炳炎二话没说,挥舞大刀,连中两弹仍不下火线,最终突击成功,事后被誉为“孤胆英雄”。
  “大肃反”中,贺炳炎也成了肃反对象,被关押了起来。在一次战斗中,因前方战况不利,指挥部只好又把贺炳炎放了出来。他眼见局势危急,也顾不了那么多了,直接抄着大刀就冲上战场,多处受伤仍坚持战斗,直至局势转危为安。事后,贺龙怒斥肃反大员:“如果真是反革命,贺炳炎会这样不要命地打仗吗?会这样提着脑袋冲锋陷阵吗?有这样不怕死的反革命吗?”说得那肃反大员哑口无言。
  受重伤后锯掉右臂成为“独臂战将”
  1935年12月,年仅22岁的贺炳炎已出任红5师师长,率部随红二、六军团长征。12月21日,红二、六军团到达湖南洞口瓦屋塘时与国民党军队遭遇,贺炳炎率部向敌人侧翼猛攻,把敌人正面的火力吸引了过来。战斗中,作为师长的他身先士卒,端着一挺机枪冲锋到了第一线。就在敌人溃退时,突然一梭子弹击中了他的右臂,顿时血流如注,贺炳炎一下子昏倒在地。这已经是他第六次负伤,也是最重的一次。
  此时,贺龙正在向西疾进,听说贺炳炎受了重伤,急忙掉转马头返回。等他到了临时救护所,看到昏迷的贺炳炎右臂已经被打烂,骨头全碎了。卫生部长贺彪告诉贺龙,只有尽快截肢才能保住性命。不巧的是,此时仅有的一点医疗器械已经转移了,一时半会儿也运不回来。而前面正在打仗,部队也正在转移,没有等待的时间了。为了挽救这员猛将的性命,贺龙决定推迟部队转移时间,命令立即手术抢救贺炳炎。
  没有医疗器械,贺彪只好找来了老乡家木工用的锯子,经过消毒后用于手术。就在准备手术时,又发现找不到麻醉药了。有医务人员提议吃吗啡止痛。贺龙知道吗啡吃多了会损伤大脑,而且还可能上瘾。因此他自言自语:“我还要贺炳炎给我打仗呢,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此时,半昏迷的贺炳炎说话了:“我不要吗啡,直接锯吧,关云长都能刮骨疗毒,何况我是共产党员呢!”
  无奈,贺彪只得将一块毛巾塞进贺炳炎嘴里开始手术。贺炳炎紧闭双眼,紧咬毛巾,豆大的汗珠一滴一滴地往下掉。2小时16分钟的手术,他始终一声不吭。手术结束时,嘴里的毛巾被他咬得稀烂。
  手术完毕,贺炳炎睁开双眼看到贺龙的第一句话便问:“总指挥,我以后还能打仗吗?”贺龙紧紧握住他的左手,眼含热泪说:“怎么不能?你不是还有左手吗?只要有我贺龙在,就有你贺炳炎的仗打!”果然,手术第7天,贺炳炎就又回到了前线,指挥部队驰骋疆场了。
  “战争年代,父亲11次负伤,不仅失去右臂,留下16处伤疤,而且积劳成疾,数病缠身。”贺炳炎之子贺陵生说,“我们小时候都不忍心看他洗澡,在他身上从头到脚没一个好地方。”贺炳炎是员战将,南征北战11次16处负伤。


  两位独臂将军联手杀敌
  抗日战争爆发后,贺炳炎任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团长。首战雁门关,他带头冲杀,以独手持枪与敌肉搏,捅死一日本兵。
  1938年12月,贺炳炎随军挺进冀中,任120师第三支队支队长,同样独臂的余秋里任支队政委。两位独臂将军联手抗日,书写了一段佳话。他们率第三支队首战板家窝告捷,再战封上村获胜,部队迅速由300余人发展到2500余人,前后共歼日军600余人。
  贺龙师长高兴地赞道,贺炳炎和余秋里两个人都只有一只胳膊。刚来冀中时没几个人,可他们东一搞,西一搞,就搞出个队伍来了。“这个队伍很硬嘛,敌人听见‘一把手’的队伍来了,离老远就吓得溜掉了!”
  贺炳炎之子贺陵生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影片《太行山上》感人至深,其中独臂团长的原型就是父亲贺炳炎。当时,香港影帝、著名演员梁家辉主动要求饰演这一角色,而且分文不取。“梁家辉告诉我们,演这样的军人,他自豪。”
  为人质朴又对部下极好
  “父亲虽是上将,但仍利用休息时间种菜养猪。他对战士们特别好,军区大院里的花工、澡堂师傅、水电工、厨师等,都是他家里的座上宾。父亲又是个特别俭朴的人,一件旧棉衣补了又补,直到他逝世前的那个冬天还在穿。”贺陵生说。
  在贺陵生的记忆中,时任成都军区司令员的贺炳炎爱穿便装出去溜达,和理发店、小卖部的人聊天。有一次毛主席到成都,贺炳炎随意乘坐了一辆旧吉普车去见毛主席,在门口被拦了下来。看到贺炳炎从车上下来,警卫不敢相信:“军区司令员只坐吉普车?”
  虽然家里有勤务员和保姆,但贺陵生从小学开始就被送去住读。“我很小就学会洗袜子,洗小衣服,自己安排学习和生活。每个周末,父亲都会在家等我们吃晚饭,却很少派车去接。有一次天特别冷,妈妈怕父亲等得太久,就偷偷派车把我们接回来,只敢让车停到军区门口,让我们再跑回家。记忆中我放学就坐过一次爸爸的车。”
  “后来,父亲还在院里开了一块菜地,教孩子们种菜。弟弟京生力气太小,锄头举不起来,一下子挖在姐姐的屁股上,爸爸又是心疼又是好笑。”吃不完的菜,贺炳炎喂了一头猪,杀猪后只留下猪头和猪肝,猪肉都送到了警卫排和招待所。
  令贺陵生记忆最深刻的是,那时父亲常去北京开会,从来没有带孩子去过。“他常说,你们想去北京,长大了靠自己的本事去。”
  因是红三军嫡系而被授上将
  “几位独臂将军中,只有爸爸是没有右臂。毛主席亲自批准他不用敬军礼。”贺陵生说,即使在全世界,不用敬军礼的将军恐怕也绝无仅有。
  原来,抗日战争时期,贺炳炎赴延安军事学院学习,后进入中央党校,并当选为“七大”代表。在“七大”期间,贺炳炎用左手给毛泽东敬军礼,毛泽东急忙用右手握住他的左手,亲切地说:“贺炳炎同志,你是独臂将军嘛!今后你就免掉这份礼吧。”
  1952年,贺炳炎任军长兼青海军区司令员,定准兵团级,1954年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任成都军区司令员,成为唯一一名准兵团级上将。
  1955年,42岁的贺炳炎被授予上将军衔。贺炳炎能授上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贺龙的红三军嫡系中没有合适的上将人选,本来副兵团级的廖汉生更有希望,但他一来是政治干部,二来是贺龙的外甥女婿,反复权衡之下,还是贺炳炎胜出。
  1960年7月1日,贺炳炎因病去世,年仅47岁。7月5日,成都军区举行公祭,数万军民冒雨为其送行。余秋里中将扶柩痛哭。贺龙亲笔书写挽联:“卓越功勋传千秋,革命精神永长存!”
  (摘自《祖国》2012年第18期)
其他文献
第一次会师:红2、6军团在贵州木黄会师  1934年9月20日,中革军委指示红6军团“由现地域经青江、青溪、思县到达省溪(今万山)、铜仁、江口地域,然后设法与二军团首长取得联络”。10月4日,中革军委再次电告红6军团“二军团已占印江”,应“迅向江口前进”,向红2军团靠拢。  按照中革军委指示,红6军团向江口前进。10月上旬,红6军团在甘溪陷入国民党军重兵包围。第17师第49团、第51团各一部,在军
期刊
与基隆颜家、板桥林家、鹿港辜家、高雄陈家并称为“台湾五大家族”的雾峰林家,1746年从漳州渡海到台定居。最早的一辈名叫林石,从第三代林甲寅开始,移居阿罩雾庄(今雾峰)生活。在清朝末年至抗日战争胜利的几十年时光里,几乎完整地参与了台湾近代史的每一个重大事件。这部家族风云以“下厝”系的林文察替清廷平乱始,到林朝栋拒法抗日,再到林祖密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林正亨参加远征军抗战,保国卫民的尚武精神成为家族传
期刊
邓小平说,如果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作为“两弹元勋”,邓稼先在世时,很多人问他,搞“两弹”得了多少奖金,他总是笑而不答。有一年,杨振宁看望他,他说: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  26岁的“娃娃博士”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邓以蛰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曾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哲学教授。1925
期刊
每个工作日的清晨8点,在步履匆忙的通勤人潮中,有一位清瘦、背微驼的老者总会准时出现在北京图书批发交易市场,打开四层行业监督管理办公室的门,打上一暖瓶开水,摊开书和卷宗,开始他一天的工作。他叫周秉华,原北京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干部。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新中国第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侄子。  坚持文明执法做事有理有据  1994年,周秉华成为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市场处一名干部,从事一项极
期刊
罗青长一直在周恩来身边工作,而且,他还是周总理临终之前,最后接见的人。在海峡两岸50多年波谲云诡的历史中,罗青长参与过一些鲜为人知的涉台事件。尤其是1975年3月,毛泽东主席决定特赦释放余下的全部在押国内战犯时,是周恩来亲自委托罗青长具体负责、安排、实施这一重大历史决策的。  战犯名单的提出  1946年,国民党撕毁和平协议,悍然发动内战,将苦难的中国人民再次引入战争的深渊。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广大人
期刊
彭钢本名彭玉兰,1938年出生于湖南湘潭,父亲彭荣华同年被国民党杀害。1950年她被接到北京,与伯伯彭德怀生活了大约15年。庐山会议后,彭德怀被软禁在吴家花园6年,彭钢始终陪伴在他左右。  彭德怀的性格对侄女影响很大。原海军副司令员王守业因经济犯罪受审,他对所有的贪贿都供认不讳,唯有一项,死不承认。他曾给某军事学院批了数千万元,检察官判断,以他的贪婪不可能放过其中的“好处费”。王守业被问急了,无奈
期刊
【1905- 1974,湖北麻城人,开国大将】  偏高原因  王树声1926年入党,1927年参加领导黄麻起义。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八路军太行军区副司令员,鄂西军区司令员。1952年任湖北军区司令员,1955年任总军械部部长,授大将军衔。后两个历史时期职务一般,1952年定为正兵团级,正常情况应授上将,但凭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资历,考虑平衡因素,授大将也无可厚非。  红四方面军的重要将领  王树声
期刊
1952年干部评级  1950年11月,全军第一次干部大会决定:我军干部先评定排连营团等军队级别。1951年2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关于干部评级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全军所有干部评定个人级别,并为今后实行军衔制度奠定初步基础。主要评级依据是“德、才、资”。1952年3月确定军队干部级别分9等21级。当时部分高级将领评级情况如下(仅列举1955年9月27日授衔者):  正兵团级(
期刊
2015年9月3日,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开国中将张震逝世。张震将军功勋卓著,一生历经长征、抗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但鲜为人知的是,他是一位为人谨厚、事母至孝的客家汉子。他有两位母亲,与抚养他长大的养母感情尤为深厚。那么,他和养母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从小被过继到张家  张震本姓吴,1914年10月5日出生在湘西平江县长寿镇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当他呱呱坠地时,父亲吴奇才已不幸去世。他排行第四,
期刊
从湖南桑植县城往北进山12公里,有一个载入共和国史册的小镇———洪家关。这里不仅是开国元勋贺龙的生长地,也是他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起事地、率领红二军长征北上的出发地。  大革命前,洪家关贺氏家族就有600多人口,1995年修族谱时却只有464人了,其中男丁只有226人,竟然出现了80年人口负增长,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十分罕见。  从北伐革命到全国胜利,贺氏宗亲英勇献身的烈士多达2050人,其中贺氏本家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