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存在主义之思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3825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种程度上,电影可以在两个层面引发哲学思考:一是针对议题或主题的讨论;二是观众将自身经验带入电影所引发的共鸣,从而理解和思考相关哲学问题。《致青春》不仅彰显了“青春”这一永垂不朽的主题,更是从观众自身生活出发来探讨人物本身。与存在主义哲学的某些理论有密切的契合点,如存在主义关注人自身知觉内的世界,是世界的某种再现;存在主义讨论人自身对生命意义的选择和创造性阐释,电影故事中也是选择与阐释性的叙事;海德格尔“此在与此在物”的关系在电影中也展现社会对人的影响。
  一、在“选择”中展现“此在的存在”
  人类存在的问题是存在关系的核心问题。“海德格尔认为‘当人被抛于世而与他人共在时,他总是感到他人和世界是陌生的、疏远的,感觉自己处于一种孤独的、无家可归的状态’。而孤独封闭的自我所导致的神秘性乃是存在主义挥之不去的色彩。”[1]这样贯穿整个过程的状态是人之所以存在的意义,在《致青春》中,各个角色都笼罩在自我彷徨孤独的矛盾中不可自拔,陈孝正作为男主人公,他的出现,影片中采用闪回的方式叙述,交代他所处的环境和他的境遇,以烘托出他孤僻、严谨的性格。他的座右铭是“我的人生不能有一厘米的差池”,为了一个建筑模型不惜与他人“为敌”,此角色刻画的非常极端,这是一种迷惑,沉浸在自我中的矛盾。矛盾推动情节,使“此在的存在”过程展现出来,从而达到导演的意图。这是一个动态而并非静止的过程。
  在影片中“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林静,他的不辞而别,郑薇的回忆都使林静离开的原因变得扑朔迷离,促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叙事效果使故事更加具有“韵味”和“悬念”,激活观众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 其目的都是为了烘托“此在”本质。为林静后来的出场作铺垫。对于这个角色的描述,影片从一开始一直贯穿到结束,所以他的神秘感与孤独感尤为突出,他作为整部戏的一个“引言”,一开场便先声夺人,他懦弱的性格特点,更是烘托出郑薇日渐成熟蜕变的整个过程。
  看似爱得轰轰烈烈的人们在人生选择时,他们选择了放手,去追求自己认为能够体现自身价值的东西,他们忽视了“此在”本身,而着重于由“此在”所延伸出的存在物,就是在这些选择中,人们感觉到人生的不确定性,个体的孤独感与神秘感也油然而生,什么才是自身想要追求的呢?
  陈孝正曾以为,毫厘不差的人生能给予他安全感,可当他功成名就时,他仍深感空虚与孤独,回国后他仍旧秉承一贯作风,这样的矛盾使观众心中充满质疑,他的出现、到来、沉寂、消失、再次出现,从来没有征求过郑薇的意见,他的想法本身就是个迷,顺理成章又出人意料。影片中的人物也就是在一个个小细节中拼凑成他本身的性格。
  二、在“存在物”的探索中找寻“此在” 的本质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 “关于个体与他人及外物的关系,海德格尔认为,作为此在的人的存在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单独的存在,他总是处于不断地与外物、他人发生各种关系的过程中。海德格尔对个体和他者之间关系的共同思考即两者既相互依赖,又互为对立和冲突。”[2]回到影片的前半段,陈孝正作为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孤僻,做事一丝不苟。当他从美国回来,毫无顾忌的坐在地上,熟练的打开打火机,郑薇感慨“人生真是讽刺”,这种习惯的改变并不一定是社会的影响,更多是自身迎合的结果。
  片中飞舞的通知书,舒缓的音乐,一方面是林静与郑薇内心情绪的外露,对自己未来的美好向往,飘忽不定的通知书也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影片中以存在物“通知书”的形态加以暗示与烘托,使得影片的情感更加充盈。如果说艺术的来源是现实,那么现实的来源便是理念,它是人本质的源泉,存在物是为了烘托本质而存在的。
  陈孝正曾认为他从小到大的道路都精确无比,可他到达“成功与理想”后发现,错过了最美的风景。郑薇为了林静考上的大学,却被告知林静不在的事实,这对于简单、执着的郑微来说是一种打击。 这一系列的矛盾贯穿着整个的影片,《致青春》情节紧凑,故事生动,人物得到了画龙点睛式的刻画。就是在此在与其它存在物之间的关系、作用中体现的。
  三、在“非本真”存在中展现“本真的自我”
  在海德格尔看来,本真或者非本真的存在,都是内在于存在本身的先验的可能性。“本真”与“非本真”是共同存在的。但是,“本真”是更为基本的存在状态,非本真在本真的映衬下才显现出来的。这就是“本真”和“非本真”的辩证的关系。
  “我”和“我自己”便是“非本真”和“本真”联系在一起最好的范例,“本真”是一种原生态的状态,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是与生俱来的一些本能。本真更讲究一种“超脱”。《致青春》中郑薇可以用“本真”两个字来概括,她对感情的追求,对于陈孝正的由恨及爱,她自己本身的哀怒哀乐,都丝毫没有掩饰。
  除了男女主角之外,还有一个很不起眼的配角——朱小北,影片前半段,朱小北不屈服于命运,勤奋上进,不敢表白,对人友善,这些正能量的“外在”恰衬托出她内心的自卑,当自卑再次显现时便成了骄傲与不屑。超市事件,原本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可是长期压抑的情绪被无限放大,直到不可收拾的事态,这是朱小北情绪的真实体现,若干年后,当朱小北重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时,身为记忆老师的她却“失忆”了,颇为讽刺,此时的她是在刻意伪装自己。“非本真”是人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让我们逐渐磨平棱角,朱小北再次出场的表现说明,在人成长的某一时期,非本真状态是占主导地位的。选择遗忘过去,来保护武装自己。 而工作之后的郑薇,感情方面也变得暧昧,再也不似以前那样纯真。“因为,他们在现实和社会面前变成了‘常人’,‘此在’既然为‘常人’所支配,个人不需要也不可能对任何事件作出自己的判断,更不需要,也不可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选择,一切依‘公共意见’、‘公共舆论’为准绳,其结果必然使此在失去了自己本来真实的面目。”[3]
  结语
  整体来看《致青春》其存在主义色彩非常浓重,不仅体现在情节内容上,在结构的叙事上也随处可见存在主义的影子。存在主义关心个人的生存,反映在影视中,更加着重于人的存在状态与特点,故事的迂回,这使得我们在观看影视作品的同时能够更好的反思人生、反思社会。本文仅仅从存在主义方面思考了人的存在问题,还可以从很多方面对人的 “存在”进行研究,我们也将继续思考下去。
  参考文献:
  [1] [2]陈静.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存在主义解读[J]. 外国文学研究,2007(5):97-102.
  [3]王干才. 海德格尔、萨特存在主义比较[J]. 唐都学刊,1999(4):1-6.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裴如意,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基金项目】电影《疯狂原始人》海报 电影技术的发展史也是电影文化的形成史,同时也是人们在母语或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与电影文化相触,从而开阔自身的语言视野和促进语言习得的历史。人类已经步入高速新媒体时代,对影视资源的需求可能无法估量,因为这些资源在不断挑动人们的好奇心,满足人们的求知欲或者供娱乐和休闲等等。
[摘要] 水墨动画艺术是中国动画艺术的一大创举,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虚实的意境和灵动的画面使水墨动画的艺术风格有了突破性的创新。但在数字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水墨动画艺术却出现了被边缘化的危机,直到近些年来广告片《品牌的力量》,学院派电影《夏》等的出现,将数字媒体技术与中国水墨动画相结合,为传统水墨动画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方向。  [关键词] 数字媒体技术 水墨动画 艺术审美
[摘要] 软件技能类课程教学在动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备受讨论的议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调整来促使我们的专业教学不断趋向合理。当我们将动画人才培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分析的话,会发现艺术熏陶、技能培养、创意启迪、人文素质积淀等都是该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故各个要素间的合理配合与有机互动才是我们动画专业人才培养取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动画模块化教育模式Maya教学课改  常州工学院
影片《白日焰火》是新锐导演刁亦男的一次突破与尝试,向观众呈现了发生在东北小城里关于爱、暴力与自我的故事。影片在2014年2月16日第64届柏林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影片金熊奖、最佳男演员银熊奖。作为一个刚刚进入大众视线、编剧出身的导演,刁亦男这一次在《白日焰火》中找到了“黑色电影”和“侦探片”“文艺”的结合方式:故事主人公刑警张自力因为一桩碎尸案而丢了警察工作,却在五年后因为这桩案件而收获了一份阴郁、充
[摘要]一直以来,国产的文艺片是被观众所忽略的电影类型,《观音山》在同周上映的几部电影中杀出重围,票房也比较可观,同时在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夺得了最佳女主角和最佳艺术贡献奖两个大奖。此次成功不仅让电影市场重新审视文艺片的票房价值,也让喜欢文艺片的观众对文艺片产生了希望,更为后来者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碰撞 信仰 纪实性 明星效应    《观音山》这部影片受到大多数的人追捧,不管是从票房的号
[摘要] 以南京大屠杀作为叙事背景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在唤起观众强烈的民族伤痛的同时,也包含了供观众“疗伤”的叙事心理治疗元素,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另寻自己“生活的意义”、认同与自我认同、重构“自己的故事”。  [关键词] 电影叙事 叙事心理治疗 《金陵十三钗》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7.013  灾难深重的故事背景也许更能成就一部厚重深
[摘要]在影片《英雄》中,张艺谋运用了中国传统色彩、书法、武术和琴韵等艺术元素作为电影语言,并且这些艺术元素的运用与该片中视角、叙述者、叙事时间、环境、情节、人物的生成的转换关系密切。影片在“书法与武道”上殊途同归的演绎,已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英雄》虽以“武侠”定义,但其表达的内涵已不只是“武侠”两个字所能概括,它已经和中华传统的人文精神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书法 电影语言 传统文化 
旅游业就是一个发现美、开发美、包装美、营销美的产业,而摄影就是发现美、营销美的直接推手。如何通过摄影推动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发挥摄影对旅游景点的“掘宝人”功能是当前摄影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贵州这块宝地上,有着异彩纷呈的多民族原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它们成为贵州摄影创作的最宝贵的题材。2008年“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诞生,为贵州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成为贵州旅游的重
【基金项目】电影《西游·降魔篇》剧照 多年以来,《大话西游》一直被视为华语片中的经典电影之一。许多人对周星驰电影的理解,也从一开始所关注到的那些无厘头的搞笑段子,变为那些浮夸表情的间隙里,被笑容掩盖着的让人沉重想落泪的情节与故事。在重看《大话西游》之后,笔者开始重新反思这个故事背后所传达的隐喻。《大话西游》里最后一个画面,曾经被许多钟爱此片的人们无数次的回味。当城楼上对峙了三天三夜的夕阳武士和紫霞
[摘要] 据说文德斯这部献给 “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皮娜鲍什的电影,是跟随皮娜和她的乌珀塔尔舞蹈剧场所有成员拍摄,采用3D技术来展示皮娜创造的现代舞艺术,将传说中的“舞蹈剧场”及皮纳的舞台导演艺术以新的维度投射到银幕之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皮娜不断探索戏剧可能的开放之路,为世界留下了丰富卓绝的、风格不一的舞台创作,推动了20世纪西方戏剧的发展。  [关键词] 皮娜鲍什 后现代主义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