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夜市文化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sh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坊间传着这么一句话“A Feast Begins with the Night Fair”——就是没有逛过台湾夜市,就请别说自己来过台湾。台湾夜市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此行正好有机会深入了解,这里应该是最贴近台湾同胞的地方,也是体现当地特色的地方。
  说到夜市,一般都是认为就是简单的练摊卖货的地方,但是在台湾,情形却不甚相同,据说台湾的每个城市几乎都有规模不小的夜市。真是不见不知道,夜市很奇妙,台湾的夜市不单单成为各种小吃的集散地,而且它还是引领时尚,个性张扬的地方,体现的就是台湾的特色。
  台湾夜市是怎么来的呢?据说台湾夜市的成形由来已久,最早出现在城市的中心,由于当时交通不便,物资相对匮乏,门店少东西贵,再加上白天工作繁忙,普通老百姓只能赶夜集、凑热闹,从流动的摊贩手中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在休闲中消费的习惯,商贩也逐渐形成规模,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夜市。夜市的商品项目也渐渐地由单纯的日用品,发展到饮食,娱乐,药品等,成为台湾民众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元素。现在虽然随着工商业不断发达,商店四处林立,但夜市摊贩并没有因此而没落,近年来反而更加蓬勃发展起来,已经由原有的“购物休闲”的功能转变成为“休闲购物”的功能。
  台湾的每座城市都有夜市,而且还不只一两个,比如:台北的士林夜市,西门町夜市,基隆的庙口夜市,高雄的六和夜市,台中的中华路夜市,以及台南的武圣夜市等等。这些都是比较有名的,没有名气的小街夜市更是多得数不过来。在台湾,你从来不用担心肚子饿的问题,哪怕你半夜三四点钟想吃饭,都能买到各种各样好的小吃。
  虽然一样都是夜市,可是每个夜市的风格是迥然不同的,各个夜市会根据主打不同,多少调整吃摊与玩摊的比例,对于普通大众,吃,喝、玩、乐,穿,戴,用,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满足,逛夜市也成为台湾老百姓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台北西门町夜市。因为入住的酒店就在西门町附近,我们就没有合近求远去士林夜市了。顺着人行道,穿过捷运西门站,过了马路,走了十多分钟就到了西门町。西门町位于台北市万华区东北方,是台北西区最重要的消费商圈,1922年时,正式以“西门町”为名。
  台北捷运西门站的由来还有个故事。1961年在西门町兴建了“中华商场”,1992年拆除后建了“西门站”。而中华商场由八栋建筑由北而南以“八德”为名,分别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而取名的这八个字也正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西门町有台北著名的电影街,据说目前在西门町,几乎每个周末都有小型演唱会,签唱会,唱片首卖会登场。各种电影宣传,街头表演等等活动也常常可见。在台北要看电影首映,西门町几乎都找得着,这里还是青少年的天堂,各种流行商品的大荟萃,有老字号的万年商业大楼,狮子林广场,万国百货和诚品116等等。
  走到街口,大霓虹灯招牌就告诉我这里有一家大型的电影院,各类的海报述说着这里正上映着中外大片。据说上世纪三十年代,西门町就戏院林立,并且开着许多电影院,后来逐渐衰败,但到九十年代,重新规划建立步行区后又恢复了最兴盛的场景,年轻人,中年人,情侣们,游客们在这里品尝美食,逛街漫步,潇洒人生,听说华语影坛的林青霞当年就是在西门町与友人逛街时被星探发现,最后成为了电影明星。
  在电影院前小广场上。正有一对献歌的夫妻,为往来的游人们增添欢乐的同时也赚点外快,引得不少人驻足围观。两个人,一架琴,一把椅,一部音响,一台笔记本电脑。很有意思,笔记本是竖着放着,作为电子书放着乐谱,还能为音响混音,真是一举多得,虽然有些歌曲是用闽南话唱的,不甚听得懂,但还是能感到其中的欢乐。也许在这里表演更放松的是表演者自己的内心。
  追求自由,展现个性,西门町这里依旧是个理想的地方,一个法国小伙在一个角落里用法语,英语和几个汉语词汇招呼着人们,看他的杂耍技艺,手抛彩球,手抛艺术操棒子是他的绝活,精彩的表演赢来围观人的阵阵掌声,看见我们在给他照相,显然更是激发了他的表演热情,很配合地做了很多夸张的动作展现他的个性,通过用英语,汉语和手势交流,得知他是法国人,从欧洲一路来到亚洲,到过香港,刚到台湾,他的下一站是广州,他自己没有什么特殊的想法,就是想走出来,更多地了解世界,接触更多的朋友,丰富他的人生,展现他的个性。“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小伙身上还真有法国人的浪漫和中国人的智慧。
  除各地游客外,夜市里更多的还是当地市民。他们有的三五知己围坐一桌小酌,有的是一家人边乘凉边吃冰品,有的则是上班族在此吃晚饭……“逛夜市已成为台湾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其他文献
“五一”前夕,在《摄影世界》编辑部见到了思锐的这款PH-20悬臂云台。云台重量很轻(只有1.04公斤),做工也很精细,看上去很高级的样子。编辑部老师委托我试用一下,正好“五一”有去唐海拍摄鹬鸟迁徙的计划,所以欣然同意。  回家后上网查了下资料,这个PH-20悬臂云台还真有点特点。云台的主体(半U型管的部分)是用碳纤维材料做的。摆弄了一番,感觉操作手感不错:组装也很简单,只要把连接相机的平台插到带有
期刊
在澳门外拍时,见到有人手捧索尼α57单电相机对着一片景区“横扫”一气,之后相机瞬间就生成一幅拼接得几乎天衣无缝的全景照片——当时觉得相当震撼,后来才知道,其实索尼在很多机型中都加载了这一功能,包括比α57定位略低的入门级单电相机α33。用过α57不久,又拿到α33,α35的同档升级版——α37。不用说,从相机拍摄模式旋钮上就可以看到,强大的全景模式还是被保留了。  经过试用,个人感觉α37套机的拍
期刊
ADOX(阿道克斯)曾是照相机品牌,又是胶卷品牌。在柯达申请破产保护的今天,ADOX胶卷再度热现网销,大有替代Tmax之意,被一些胶片级发烧友力挺。但更为重要的是,ADOX品牌在摄影领域里一直处于小众偏好地位,既不张扬又可持续发展,极具传奇色彩。这从1939年的ADOX ADRETTEI到1964年的ADOX GOLF系列相机,以及有记录以来的ADOX胶卷都可看出。  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光化学产
期刊
鲍昆是国内著名的策展人,摄影批评家。他的策展经历丰富,曾经担任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等多个摄影节和重要展览的策展人,亲历了“摄影策展人”这一概念在中国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在以下访谈中,他为我们讲述了策展人的工作方式,以及如何做出有影响的展览,实现摄影的“话语目的”。他认为,今日的影像艺术,是艺术家,策展人和批评家共谋的参与社会进步的一个方式。策展人应该具备综合全面的素质,极强的操作能力
期刊
在我准备前往乌干达的时候,就想好了要多拍些人物肖像,所以特意带上了心爱的300毫米定焦镜头。这可是我最心爱的“武器”,在国内,特别是在“两会”期间它可没少为我立功。在人民大会堂二楼,仗着这个宝贝,加上尼康数码机身,轻而易举地就能将主席台上的每位人员收到镜头里来,我太喜欢它了!  刚到乌干达时我就迫不及待地上了大街,披挂整齐的我到了街上,一会儿“长枪”,一会儿“短炮”,一通忙活。那段时间还真拍了不少
期刊
一般的赛车场,出于对摄影记者的安全考虑,会把摄影区域设置得与赛道有一段较长的距离,因而几乎令焦距在200毫米以下镜头,差不多都成了赛车场上的广角镜,不过,本文所有图片都是使用35毫米以下的广角镜拍摄,最广的是用14毫米,  不可否认,长焦镜头是拍摄赛车场的利器,大光圈的长焦距镜头具有成像清晰、同一时间能营造高度压缩感及浅景深等优点。不过,使用长焦镜头也有其不利之处。由于焦距长,焦点一定要放到赛车上
期刊
李媚(原《现代摄影》、《焦点》杂志主编,策展人、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优秀的策展人,首先应该是做摄影批评的。做过摄影批评,就会有系统的判斷和关注,否则就会不扎实,很即兴,比较表浅,不一定能触及到问题。当然,不是批评家就完全可以做策展人,批评家还是缺一些具体的对于图片整合与处理的实际经验,做过编辑,又做过摄影批评研究,上手就很容易。我觉得做过编辑的人做策展人是最合适的。  对于一个展览,主题与
期刊
从杂志编辑到策展人,那日松在两个职业间都如鱼得水,可以说是第一批中国摄影策展人的代表。他曾在《大众摄影》当编辑、在《北京青年报》做图片编辑,主编过《摄影之友》,《PHOTO》(中文版)两本杂志,当过全景视觉传媒的副总裁,现任北京798映艺术中心/映画廊的艺术总监和策展人,同时负责出版《像素》杂志。  那日松所策展的《紫禁城国际摄影大展》被美国联系图片社总裁,策展人罗伯特·普雷基评价为一次“不仅关于
期刊
4月23日下午,由贵州省人民政府,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旅游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新闻社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开幕。展览在风景秀丽的水西公园露天举行,古香古色的建筑,园林为公众欣赏摄影作品增添了几分愉悦。  本届摄影大展分为32个主题,共展出照片1700余幅,其中,《地球的角落——华夏地理杂志签约摄影师联展》,埃及摄影师阿卜杜拉的《欧非四国掠影》,
期刊
要想向读者介绍英国这样一个遥远的国家,仅凭一两句话和几张照片恐怕连个大概都说不清楚。好在“图文并茂”的“图”可以包括照片和绘画。说话四年一次的奥运会又要在英国首都伦敦开锣了,运动员自不必说,光是各地蜂拥而至的摄影记者就不下干人,这还是限制了的,要是不限制随便去,我想过万人都有可能。英国的首都伦敦应该是咱们中国人最早知道的西方大国首都,巴黎次之。大家在前往伦敦之前,最好要先了解一下这个国家和它的首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