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思维导图提升复习课教学效率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ward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作为一个极具开放性的学科,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其首要的教学目标。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加强学生数学感知力的目的。在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并建立清晰的数学思路,达到高效学习、高效复习的目的。
  近几年,思维导图在新课改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代表着我国新课改工作进行的有序性与有效性。研究可知,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通过各个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点主体串联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接受难度,同时也改善了当下数学复习课堂中死板、不生动、僵硬等局面,活跃了课堂氛围,最终提高了教学效率。
  一、找到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在数学学科知识复习中,强调的是要以单元为基准进行复习。但由于各个知识点存在串联或者并联关系,所涉及的单个知识点非常多且复杂,复习的目标就是要尽力将各个知识点有效地串联起来,并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课堂上老师所教授的复习方法不够全面,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采取“流水”方式记笔记。这种方式很容易在复习中漏掉重要的知识点,使思维混乱,最终达不到复习目的。而结合思维导图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有顺序、更有逻辑地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快速找到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把它们联系起来,最终提升自己的复习效率。同时,思维导图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规范学生的笔记记录方法,提高自身复习质量。
  在进行“四则运算”复习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尽可能地回忆有关四则运算的基本知识点并归纳基本的运算规则,然后让学生按照“加法”“减法”“和”“被减数”“差”等知识点进行统一归纳,然后按照“因数”“积”等进行归纳,并鼓励学生尝试建立相应的思维导图来表现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在学生基本完成后,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制作思维导图的正确方法,并引出经典题型,强调应用思维导图记录笔记的重要性。
  二、将新旧知识有效联系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逐渐遗忘之前所学知识点。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将学习新知识与复习旧知识两部分内容有效结合,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地将旧知识穿插进去,充分强调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更系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思维导图在此部分教学中能够重现知识点,并将新旧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在“小数除法”这一章节中,包含了较多的知识点,如“小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数”等。每一个知识点都与之前知识有一定的联系,需要学生在充分掌握旧知识后才能高效地对此章节进行学习。因此,老师可以建议学生在每学到一章节知识点时,就及时利用构建思维导图的方式,对重难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例如,在学习“小数除以整数”这一知识点时,要让学生在思维导图中牢记本节知识的重点是商的小数必须与被除数小数点对齐。再如,在学习“小数除以整数”时,思维导图中应该充分强调被除数的末尾要用“0”补足。然后老师可以给学生总结关于此部分知识点的经典例题,并要求学生将例题补充在思维导图中,丰富导图结构与内容。
  三、构建系統的知识网络
  数学学科相比其他学科更抽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总结与分类,并具备足够的扩展知识点的能力。但在传统的复习方式中,老师只注重知识点的重复与强调,没有系统地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来加强知识点的全面联系,这往往会使学生出现记忆错乱与知识点网络混乱的现象。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知识的系统学习与归纳教学,努力帮助学生构建全面与系统的知识网络。在此部分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优势,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构建思维导图的方式,对每一章节知识点进行学习,用导图将每章节知识点串联起来,然后逐步构建出单元与章节网络,进而在对某一知识点进行学习的时候,能够联想到与其相关的知识点或章节。要尽可能地将相关知识点归纳到同一思维导图中,进而构建有规律、有条理、全面的知识网络系统。
  在进行五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时,可以将乘法与除法合并到一起复习,并针对相应知识点构建思维导图,将乘法的计算法则与方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详细的归纳与总结,并将总结纲要纳入思维导图,构建出乘除法转换网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熟知乘法计算法则与其之间的关联,最终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能力、接受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与复习方法对小学数学这一相对抽象的学科教学十分重要。而思维导图从本质上具备简单易懂、有规律、直接等优势,能够让学生在构建导图时尽可能地联系各知识点,并了解与熟知重点知识内容,最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重点学习方向,提高学习效率。
其他文献
从前小创认为,家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存在,它的风总是那么轻柔,天总是那么蓝,水总是那么清,还有着让大人也馋得流口水的香甜小吃……就像画的那样多姿多彩。直到今年夏日,小创在小画家们的带领下走过了祖國的万里江山, 过了刘三姐门前的山歌河,感受到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还与小画家们一起听鸟儿歌唱,看繁花盛开,品坊间美食……才发现,原来家乡不仅仅是我们心中最美好的存在,还是我们努力的源泉。为了让家乡变得更
期刊
“观”指利用感官看、听等感知行为;“察”指分析思考。观察是一种以人体感觉器官为一体的综合感知,以视觉为主,并包含积极的思维活动。通常情况下,也将观察解释为:“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一种高级形式。”  如果我们把探究作为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那么,观察就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对小学生来说,观察犹如空气,小学科学课是引领学生“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的方法”的一门基础性、
有效探究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思维的重要渠道,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总结有效探究途径,为更好地解决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推动其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科学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思路已基本形成。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实施有效探究的过程却是曲折的,很多探究模式的“创新”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
本文对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优化方法进行研究,探寻了利用小学科学教学实现学生科学意识启蒙的方法。  当前,学生接触小学科学学习的时期由三年级调整到一年级,这体现了新课标对于学生科学启蒙的重视。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认识到科学启蒙的重要性,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构建以实践活动和学生探讨为核心的小学科学教学流程,实现学生的有效发展。  小学科学是小学生所要学习的重要学科,也是学生实现科学启蒙的重要途径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学校教育改革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更加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小学科学作为一门自然启蒙学科,在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是独具优势。而STEM 教育理念的引入,更为小学科学教学创新与拓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分析。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启蒙学科,在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应该注意对小学生进行全面培养,提升其核心素养,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教师应意识到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教学的时候,不能只是单纯地提升学生科学学科成绩,将STEAM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之后,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STEM,来自科学、技术、工程以及数学4门学科的英文缩写,这种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对学
小学阶段的教育主要是围绕学生的知识基础展开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对小学生来说,教师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和理念将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因此,很有必要重视小学科学课程的设计,打造高效的科学课堂。本文围绕STEAM教育理念,探索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路径,以期将科学知识和理念渗透在学生内心之中。  STEM教育理念包含四个层面,分别是S(科学)、T(技术)、E(工程)、M(数学),是将科
小学科学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个自然科学领域的内容,是一门综合性、开放性较强的课程。相应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遵循开放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科学的魅力和价值。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困境与需求,积极实践开放式教学策略,以提升教学效果,促進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它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并且它永远处于发展
在新课改之下的今天,国家逐渐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学会用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要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劳动和信息技术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注重学生全方面能力的提升,STEAM教育理念更符合这一要求,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效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质量。本文就运用STEAM教育理念,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质量进行探讨。  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渗透STEAM教育理念
随着“互联网 教育”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对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信息素养等的发展有积极意义。将“互联网 教育”运用于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对信息知识的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有效发展。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互联网 教育”的概念及实际意义、具体策略三个方面出发,对此进行了研究。  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