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实在及其在不同认识层次的投影

来源 :哲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zu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近年来,围绕EPR实验以及现代物理学的其他成就,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客观实在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是:(1)是否存在与认识主体观测无关的客观实在?更为尖锐、也更为通俗的问题则是:“月亮在无入看它的时候是否存在?”(2)知识或知识体系能否反映客观实在的本来面目?这一点是否因为人类认识进入微观世界(量子世界)而有所改变?本文拟结合量子力学的有关材料,从哲学上对上述问题作出我们的分析与回答。
其他文献
<正> 自然科学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趋势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革命向纵深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不仅与种种学科各自发展必然导向相互间辩证联系的强化有关,尤其与横断性、交叉性的系统科学之形成与发展有关;与数学的研究对象与适用范围逐渐由自然界扩展到社会与人类思维、智能领域,从而由一门自然科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具
<正> 令Z为一个满足下列两条件的性质: (1) x(x∈x→Z(x)); (2) x(Z(x)→y∈x.Z(y))。称具有性质Z的类为Z_类。令K_Z是由所有非Z_类组成的类,即,K_Z={x|~Z(x)}。
<正> 近年来,国内兴起了社会认识论的研究,那么社会是否具有自我意识,能否被视为主体呢?如果具有自我意识,能被视为主体,则其规定性如何,与这一主体对应的客体概念又是什么?本文试以对此问题的管见,就教于哲学界同仁。
<正> 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围绕着主体性、主观性、客观性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主体性即主观性,无客观性可言,否则就是“六经注我”。另一种观点认为,主体性虽然表现为主观性,但不排斥客观性,否则就是“只知有秦,不知有汉”。双方争论的焦点似乎集中在对主体性的不同理解上,但究其底蕴,实质是对客观性片面理解的分歧。他们都没
<正> 什么是系统在世界范围内系统运动已有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仍显得方兴未艾,甚至一浪高过一浪。但对“究竟什么是系统”这个问题,即便是在系统运动中起带头作用的那些专家学者的圈子里,似乎也还没有得出一个一致的明确的答案。
<正> 3月4日至8日,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研讨会。会议由中国全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中共中央党校,海南省委党校,三亚市委党校,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等单位发起主办。全国各地从事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3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正> 一、引言爱因斯坦和玻尔之间关于“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否完备”的争论,已进行了约57年。在这一方向上的一个重要进展,是贝尔不等式的推导。1964年,贝尔曾从定域的、决定论的理论出发,推导出一个和量子力学不问的有关自旋关联问题的不等式。自1972~1982年,陆续有不少实验就这一问题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证实了量子力学的预测,而贝尔不等式已被推倒。
<正> 近年学界关于朱熹哲学,新著续出,辨析毫芒,几无剩义,捧读诸贤之作,颇有后来者无可置喙之感,墨翟夫子曾说:“吾言足用矣,舍吾言革思者。是犹舍获而抬粟也。”然获后拾穗,含而咀之,仍觉有深味者,今集成篇章,题为“余论”,聊备一说。
<正> 中国逻辑史第七次学术讨论会,1992年8月10日至14日在长春召开。这次会议重点讨论了中国逻辑史的对象和方法,并涉及到名辩学、因明学、思维方法等诸多问题。一、关于中国逻辑史的对象。一种观点认为,
<正> 最近拜读了张华夏先生在《哲学研究》1991年第10期上的大作:《“五个月亮爬上来”——谈量子力学哲学问题的“实在”概念》,有些不同想法,因为确实涉及科学、哲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所以希望提出来讨论,以求得一个正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