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Fe2O3/水纳米流体强化翅片管壳换热器的传热

来源 :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gt7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优化效率和减少能量损失,需要对传热机理及热性能进行全面研究.在基液中加入不同的纳米颗粒可提高热交换器的热性能.设计了一种翅片管壳式换热器,以体积浓度分别为1%、1.5%、2%的Fe2O3/水纳米流体作为换热流体,研究不同体积浓度的纳米流体对传热的影响,并将所得结果与纯水作为换热流体结果进行比较.采用ANSYS Fluent软件对传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纳米流体可成功应用于换热器中,提高Fe2O3纳米颗粒的体积分数可以获得更大的热能,而不会产生明显的压降.此外,当纳米流体中Fe2O3的体积分数为2%时,其传热速率提高率最高,为19.1%.“,”Heat transfer mechanisms and their thermal performances need to be comprehensively studied in order to optimize efficiency and minimize energy losses. Different nanoparticles in the base fluid are investigated to upgrade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heat exchangers. In this numerical study, a finned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has been designed and different volume concentrations of nanofluid were tes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utilizing nanofluid on heat transfer. Fe2O3/water nanofluids with volume concentration of 1%, 1.5%and 2%were utilized as heat transfer fluid in the heat exchanger and the obtained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pure water. ANSYS Fluent software as a CFD method was employed in order to simulate the mentioned problem.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e successful utilization of nanofluid in the heat exchanger. Also, increasing the ratio of Fe2O3 nanoparticles caused more increment in thermal energy without important pressure drop. Moreover, it was revealed that the highest heat transfer rate enhancement of 19.1%can be obtained by using nanofluid Fe2O3/water with volume fraction of 2%.
其他文献
车轴表面车削和磨削加工技术会在车轴表面产生残余拉应力,降低了车轴抗疲劳性和耐蚀性,为改善磨削加工后的表面应力状态,采用滚压强化技术对车轴表面进行强化处理,以满足EA4 T轨道车辆用车轴表面耐磨性、耐蚀性和配合性的使用要求.结合车轴在加工过程中的应力状态,提出了EA4 T轨道车辆用车轴滚压强化技术方案,并针对系统参数的要求,通过设计计算分析,完成了传动部件的选型和一体式铸铁床身、高刚度主轴系统、X向伺服液压驱动、液压尾顶系统、滚压装置等关键部件的结构设计,最后通过滚压实验,确定最佳车轴表面粗糙度为Ra 0.
以切削加工自动生产线机器人上下料为研究对象,利用RobotStudio和SolidWorks搭建了工作站,规划了各生产单元布局,运用Smart组件创建了机器人夹具、机床安全门和卡盘,完成了机器人为数控机床自动上下料的离线编程.仿真设计结合机器人运动关节的速度、角位置和加速度分析,可以优化工作站布局设计和提高调试效率,该研究可对数控机床机器人上下料自动生产线设计和调试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为研究磨削温度对残余应力形成的影响,运用红外热像仪对工件表面的辐射率值进行测定,并对横向磨削过程中工件表面的温度进行检测,分析了工件每转的横向进给量、工件转速对磨削表面温度的影响,进而揭示了磨削温度这一过程量对残余应力形成的影响程度.相比于工件转速,工件每转的横向进给量对磨削温度的影响较大.随着工件每转的横向进给量的增大,工件表面的温升先快后慢.无论磨削温度的高低,在残余应力形成的过程中磨削的热效应始终与机械效应相抵消,并且在各个方向上的效果大致相等.在18 CrNiMo7-6外圆磨削过程中存在温度阈值,
针对离散制造车间内信息传递与展示过程中所存在的精准性与实时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工位状态驱动的信息推送服务方法.首先,以工序为核心,通过工件和其他制造要素与工位进行关联,实现对车间制造信息的组织与管理;其次,给出工位加工状态的判别依据,并根据工位加工状态确定待推送信息的优先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优先级排序的信息循环推送算法,实现工位上不同加工状态下的信息循环推送;最后,结合某卫星制造车间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实现信息差异化显示的同时,保证推送信息的完整性,满足车间工位的信息动态推送需求.
针对第二类装配线平衡问题,以最小化生产节拍、占地面积均衡指标、学习成本为优化目标,建立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在单目标蚁狮算法基础上提出一种多目标蚁狮算法求解.引入解码、基于牛顿二分法的解码装配任务方法保证种群中的个体都满足装配线平衡的基本约束;引入Pareto支配规则确保得到的精英蚁狮群为最优解集;以基于非支配排序和拥挤度的精英保留策略替代单目标蚁狮算法中的蚁狮捕食规则,从而获得多个目标值较优、多角度综合的解.通过对实例算例求解并与改进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对比分析,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针对不锈钢薄壁件在加工时易发生振动而影响加工质量的难题,通过分析产品的加工特性,开发了一种焊接式硬质合金刀具,并优化加工参数,经过实验验证:加工参数优化后,切削参数为:转速n=260 r/min,进给速度:vf=180 mm/min时,得到了较好的切削效果,使其工件的加工效率提升50%,刀具寿命较优化前可提升7倍.
为优化单晶硅的加工工艺参数,首先,构建了单晶硅微细铣削表面粗糙度的预测模型,分析了主要切削要素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及切削要素和切削方式对表面形貌的影响.此外,对模型进行了回归系数的计算和显著性检测,并进一步进行了验证实验.研究表明:切削参数对单晶硅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程度依次为fz、n、ap.在实验参数范围内获得了最优工艺参数.铣削微槽两侧的加工方式中逆铣的表面质量优于顺铣的表面质量.对构建的预测模型进行显著性检测,得到F=21.89>F(3,12)=3.49,R2=0.85,且样本点的残差值都在5%置信区间内
针对传统降压转换器电流电压应力大、开关损耗严重和电能转换效率低所造成的电磁干扰等诸多不良影响的问题.对零转换PWM电路的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PWM自动追踪算法,采用该算法设计了零转换降压转换器.首先,设计拓扑结构中谐振电路与主开关并联从而优化负载电压电流峰值,然后,改善检测器触发器进而提高转换器的换流效率.最后,基于MATLAB平台搭建仿真实验和设计搭建了100 W/10 kHz小功率样机对转换器的各项功能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验证了所设计的转换器可以有效减少电流电压应力、降低损耗和提高电能转换效率
为减少模块划分过程中专家打分等量化方法主观性太强对结果的影响,提供一条从用户需求出发的设计路径,将博弈论和模糊聚类算法结合,设计一套客观的、贴近客户实际需求的模块划分方法和方案评价体系;采用合作博弈中的核与Sharpley Value等理念从产品数据中提炼出设计所需的参数,建立关联矩阵;然后采用改进模糊聚类算法生成模块划分的动态聚类树;接着采用合作博弈中的核仁解等理念对各种模块划分方案进行评价,得到最优方案.最后以消费类机电产品中的洗衣机为例,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高压涡轮偏心环在额定使用寿命期内连续工作一段时间后出现径向尺寸微缩精度超差的情况,导致与之有着过盈配合关系的高压涡轮外中内三层蜂窝封严零件配合失效,影响到高压涡轮正常工作性能.通过对高压涡轮偏心环进行材料力学性能分析及微观金相组织变化机理研究,采用固溶+时效的热处理方法可解决高压涡轮偏心环尺寸微缩问题,经试验验证固溶+时效的修复技术对解决高压涡轮偏心环尺寸微缩问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固溶+时效修复技术可缩短高压涡轮机组的维修周期,大幅节约维修成本,并对解决镍基高温合金材料出现尺寸微缩的问题提供一些技术参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