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i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是其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的重要内容,表现为把抽象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具体化为物质生产活动并由此出发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从而确立唯物史观的过程。自由自觉的劳动虽然不再是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出发点,但它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即是价值理想和目标,是关系到人类“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的重大问题。可以说早期思想体现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但是不存在科学与不科学、正确与不正确的区别。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与其后来的思想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需要我们从思想史整体角度来全面理解和把握。
  关键词:早期著作; 感性活动; 自由自觉的劳动; 抽象规定; 价值目标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4-0029-0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选收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3年至1848年之间的著作,也称为早期著作。这段时间正是青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形成时期,早期著作清楚地展示了他们从黑格尔转向费尔巴哈,从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段时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形成时期,也是他们对哲学理论阐述比较多的时期,同时由于是从旧哲学思维框架中蹒跚过来,有些思想表述还很抽象,也可以说不成熟,但不能说不科学。这需要我们在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则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和思想。
  一、思维范式的转变及新世界观的确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的主要内容
  本卷开篇三篇文章,即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这三篇文章写于1883年至1844年初,发表在《德法年鉴》合刊号上。那么,他们两个人思想何以发生了转变?又是怎样完成这一转变的?我觉得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在此之前的情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校学习期间是黑格尔哲学鼎盛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但是,他们从来都不是纯粹的黑格尔主义者。少年时代的马克思就确立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理想,“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是他始终如一的追求。但是,马克思以前的哲学思想,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尽管它们有着本质区别,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缺点,即都是从抽象的规定出发解释现实世界,不能解决任何现实问题。学生时代的马克思接受的就是这样的一套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能满足马克思“深入全面地领悟在地面上遇到的日常事物”的追求,马克思很早就对此不满,渴望寻找新的思路。
  1841年至1843年,即马克思大学毕业后在《莱茵报》工作期间,恩格斯从1842年至1844年离开德国去英国经商时期,这两三年是他们两个人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工作,接触现实生活的转折时期,这使他们有机会研究现实问题。马克思在这一时期遇到的问题是书报检查令、出版自由问题及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辩论中,马克思看到了物质利益在历史上的作用,看到等级差别、法律等不是根据理性而是根据现实利益需要建立的,看到了是市民社会和私有财产决定政治国家而不是相反,如此等等。但是,这一时期,从思维范式上看,马克思和恩格斯仍受黑格尔思辨哲学影响,即从理性规定出发说明现实问题,通过正反合三段式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这种思辨哲学的思维方式使他们面对现实感到非常困惑,也促使他们的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
  在《德法年鉴》筹备和创办时期,马克思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恩格斯写了《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他们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表现在:马克思在这两篇文章中,从世俗狭隘性、政治异化角度说明宗教问题,并指出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物质力量。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认为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并从私有制出发去说明价值,说明土地与人、资本与劳动以及劳动本身的分裂,去说明竞争,以及由此引起商业危机的必然性,等等。那么,资本主义私有制为什么是不合理的、必然要灭亡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于1844年6—8月,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了著名的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从人的本质即自由自觉的劳动出发思考问题,来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实现。可以看出,马克思从这种自由自觉的劳动出发来思考问题的思维框架,是从抽象理性出发,从先在规定出发来说明问题,实际上仍然受黑格尔式思辨哲学(正反合三段式)的影响。但是,马克思确立的这个抽象规定完全不同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下文详细介绍。
  《神圣家族》写于1844年9—1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清算他们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青年黑格尔派抓住黑格尔绝对理念中的自我意识这一个方面,把自我意识绝对化,一切从自我意识出发,最终陷入了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了这种思辨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在于,它颠倒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首先从个别中抽象出一般,把一般独立化变成实体,然后把个别变成一般的产物,使个别消融于一般中。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自己的历史观,力图用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历史,把历史看成是群众实践的历史,提出“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并不是‘历史’把人当做手段来达到自己——仿佛历史是一个独具魅力的人——目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把唯物主义运用于说明社会历史现象,这是《神圣家族》的一个特点。总之,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已经为建立新世界观奠定了基础。但是,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没有形成唯物史观,从思维框架上看,他们高度评价费尔巴哈,从现实的人出发说明一切,这是对的,但是对这个现实的人的理解,他们还像费尔巴哈一样,是抽象的、纯粹自然的人;无产阶级之所以必须消灭私有制,是因为无产阶级已经丧失了一切合乎人性的东西,必须要消除异化才能实现人性复归。这种思维框架实际上还是带有思辨哲学的痕迹。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写于1845年春,恩格斯称之为是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这是很有道理的,正是在这个千字文章中,马克思的思维框架发生了根本转变。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了实践观点,认为实践是人作为主体的对象性的活动,是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从实践出发,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说明了认识的真理性问题、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人的本质问题、社会生活的本质等等。正是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彻底抛弃了思辨哲学的思维框架,建立了以实践为核心的思维框架。当然,《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还没有对实践的具体内涵、对物质生产进行深入分析,仅是个提纲。
  1845年11月至1846年8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创立了唯物史观。这个著作的副标题是《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实际上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清算自己以往的哲学信仰,同旧哲学世界观决裂,同时创立新世界观。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揭示了物质生产概念,指出了人与物质生产的关系,物质生产与需要、交往、意识等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说明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揭示了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用这种历史观来说明阶级、国家、革命问题,说明意识及其社会形态,论证无产阶级的革命作用和共产主义运动,等等。这些观点的阐明是在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同时展开的,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些旧思想的批判达到了成熟的程度。
  《哲学的贫困》写于1847年,是马克思为批判蒲鲁东而写的,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价值在于,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的同时,提出了一系列非常重要的历史唯物主义结论,如,社会是客观存在的有机整体;在社会有机体中,生产力是人们全部历史的基础;社会是辩证发展的,一切社会关系、社会形式都具有暂时性质;社会在阶级对抗和斗争中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唯物史观的内容。同时,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也开始于本部著作。
  本卷最后收选的几篇文章,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关注1847年至1848年欧洲革命形势及工人运动形势需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写做的文章,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新世界观来分析、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开始。
  二、早期著作和思想中的抽象规定及其理论价值——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的内在逻辑
  从根本上讲,哲学是对现实的言说。面对现实世界中纷繁复杂的现象、矛盾和问题,应该如何正确解释和解决?马克思以前的哲学思想,不论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是从抽象理性出发去解释和解决的,局限于传统的认识论和知识论之中。黑格尔将抽象理性规定为绝对理念,思辨哲学强调从观念出发,强调理性、概念统治和决定着人们的现实世界。马克思从1843年夏《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开始即对黑格尔这种从一般理念出发去说明事物的唯心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费尔巴哈将抽象理性规定为感性的人,人本哲学认为人是类存在物,而类是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即理性、道德和爱等。这种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曾给马克思、恩格斯启发,引起共鸣,从1844年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就和费尔巴哈一样,用人的本质作为衡量事物尺度,从人的本质出发去说明事物。在早期著作中,直到在1845年写作《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之前,即在制定唯物主义实践观以前,马克思也是从抽象理性出发说明和解决问题的,这就是一切旧哲学的思维框架。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人的本质不同于费尔巴哈,马克思所规定的抽象理性即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完全不同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其中内含着伟大思想的萌芽,是历史唯物主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为什么说感性的活动超越感性的存在,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呢?这是因为,从根本上说,人作为自然性的肉体存在,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具有食欲、性欲等本能欲求和生理需要。有欲求就会产生动机,动机推动人去行动,从自然界中获取食物等以满足自然需要,使有机体获得匮乏满足,达到平衡状态,维持生命存在。因此,人作为肉体存在必然需要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才能保证肉体生命的存在。不超出主体的心意之外、不与外部自然界发生现实关系,就不会有本能欲求、生理需要的实际满足,也就不会有机体的实际存在。因此,人的肉体存在及本能欲求、生理需要与人的活动内在相连,人的存在与人的活动是一体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手段和方式是一体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的脱离活动的现实个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在抽象意义、人的观念中存在。
  动物以直接占有的方式满足自然需要,而人则通过劳动创造的方式满足需要。这就是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的本质区别。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劳动。什么是自由自觉的劳动?为什么说早期思想中的自由自觉劳动是抽象规定?
  在这里,自由是指自然自由,是自由的本来含义,即不受限制和拘束而按照自己的意识行动,是自由的最原初的、最直接的含义,是自然意义上的自由,是动物满足本能欲求、生理需要的最基本条件,因而也是动物的本能要求。这是因为,人作为动物不同于植物,植物属于光能自养型生物,无须活动就可以获得自身生存所需。而动物属于化能异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和还原者。动物有脚或翅膀等,可以活动,而且必须要通过自己的活动才能获得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物质。活动对于动物和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行为主体的活动,没有以一定方式对自然对象发生作用,也就无法从自然界中获得食物等营养物质。因此,在进化过程中,大多数动物也都是朝着有利于活动这一方向演化。高等动物都具有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的复杂的感觉和运动系统,有大脑,有感觉、知觉和意识,这有利于动物发现和获取食物等其他生存所需。因此,动物为满足自身需要而采取的行动,是受大脑支配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目的性行为仅仅是有大脑动物所具有的属性,这种行为是有机体受大脑控制的实际反应或者反射活动,它的根本特征是受意识支配。因此,意识与自由内在相连,没有意识就无所谓自由。没有外在限制而能够按照自己的意识自由活动,就是动物满足自身本能欲求、生理需要的最根本也是最基本的条件。植物无需自由活动,但动物若不能自由活动,就无法生存下去。也就是说,从自然意义上,无论动物还是人,只有在没有任何外在约束的情况下,在没有任何自然障碍防碍而循着它们自己的意识而活动的时候,才能说它们是自由的。只有在这种自由状态下,动物才能找到食物、水、异性及同伴等等,总之才能生存下去。人也同样,而且,人类对自由需要的程度,远比其他动物更基本,更重要。对于人来说,自由不仅是获得食物等的基本条件,而且是获得一切有价值的事物的必要条件。有自由就具有了获得一切有价值的事物的机会;没有自由,就失去了获得一切有价值的事物的机会,也就不可能获得一切有价值的事物。正如哈耶克所说:“自由并不仅仅是许许多多价值中的一个,而是一切价值的根源。”   自由不同于自由的实现,自由和自由的实现是两个概念。自由是不受限制和拘束而按照自己意识行动,它是潜在的、抽象的;而自由的实现则是在现实中超越限制和拘束而按照自己意识行动,它是现实的、具体的。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和思想中的自由自觉的劳动是抽象规定,是因为这里所讲的自由自觉的劳动正是指的自然的、理想状态下的劳动,还不是实际的劳动,不是现实中的自由实现。马克思当时把它看成是不证自明的前提,是历史的基础,是永恒不变、绝对完美的,它可以消除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实现绝对的统一,它只存在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之中,在私有制度下它被异化劳动取代,只要扬弃私有制,就可以实现人性复归的共产主义。
  但是,现实实践和实际斗争使马克思很快认识到,实现这一扬弃的力量不是别的,就是这种活动本身,就是自由自觉的劳动本身。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将自由自觉的劳动进一步具体化,从人的纷繁复杂的活动中提升出物质生产劳动,指出“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从而确立了人类历史的基础。由此,马克思指出,人不是先天就具有自由自觉活动的本质,人的自由是随着人在实践中对必然规律的不断认识和运用而不断扩大的,是人类世世代代劳动积累起来、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里,自然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虽然不是人的先天规定,但却是可以通过人类世世代代的实践活动而趋于实现的理想目标,正是这一目标引导人类实践向着体现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本质的方向发展。物质世界是无限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也是无限的,人的自由的实现也就是无限的。
  因此,可以说,自由自觉的劳动既是人为求得生存的本能需要,也是作为实现人的幸福的理想追求;既是马克思理论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自由自觉的劳动从抽象到具体的展开过程,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成熟过程。
  有人认为,马克思制定了科学实践观以后,就彻底抛弃了旧哲学的思维框架,讨论问题的出发点,不再是那种抽象的理性规定,而是现实人的实践活动。从实践出发,唯物主义历史观终于得到科学说明,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历史观的辩证统一,实现了唯物论、实践观与真理观的辩证统一,根本解决了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统一问题。那么,这之后,马克思那些关于人的抽象规定就没有一点意义了吗?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说,自由自觉的劳动虽然不再是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出发点,但仍然是其归宿点;虽然不再是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出发点,但它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即是价值理想和目标。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与人的解放的价值理想和目标规范着、引导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造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尽管在一开始具有抽象性,但其具体内涵随着马克思思想的不断发展而得到充实和完善。其后,马克思主义发展经历了一个又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但是其基本指向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实际上是关系到人类“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的重大问题,但是人们常常把它作为不言而喻的前提,而忽略对它本身的思考,以至于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还茫然不知。我们不能仅注意实现理想的途径,而忽略对理想本身的思考;不能仅关注实践的过程,而忽略对实践的正确方向的思考。真理需要时时刻勒,才能显现它的光辉。这就是今天我们重读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从思想史整体角度理解和评价早期著作和思想——研读早期著作必须注意的两个问题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著作和思想中存在一个思想形成的客观过程,这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发展过程,可以说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但是不存在科学与不科学、正确与不正确的区别。正如一个青果变成熟果、一个婴儿长大成人的过程,不成熟并不说明不科学、不正确。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与后来的思想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需要我们从思想史整体角度来全面理解和把握。
  第一,要从欧洲思想发展史整体理解早期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人类思想发展,特别是欧洲思想史内在逻辑发展的结果。这在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和思想中表现是明显的。马克思是从批判旧哲学的过程中产生新哲学的。在创立自己的崭新哲学世界观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不可能抛开而只能立足于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来构造自己的理论体系。在早期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使用了大量的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传统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如实体、异化、类、人的本质力量、市民社会等等,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以,在研读早期著作的时候,需要对这些哲学家及其具体思想、特定范畴等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和了解,需要对整个欧洲的文化思想史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否则,就很难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来龙去脉,也必然影响对马克思、恩格斯整体思想体系的理解和把握。但有一点需要明确,即马克思是在前人思想史基础上阐发的观点绝对不是在旧哲学范围内、对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发扬,马克思的真正的目的是要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框架,建构出一种全新的哲学世界观。这在当时也并不是被人理解,正如马克思所说:“但当时由于这一切还是用哲学(指费尔巴哈哲学——引者)词句来表达的,所以那里所见到的一些习惯的哲学术语,如‘人的本质’、‘类’,等等,给了德国论理家们以可乘之机,去不正确地理解真实的思想过程,并以为这一切都不过是他们穿旧了的理论外衣的翻新。”在今天也有一些学者,借口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还不成熟,质疑早期思想的科学性。实质上既没有真理理解欧洲思想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体思想。
  第二,要从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整体理解早期思想。
  早期著作时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形成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逐渐摆脱了思辨哲学的思维模式,创造了以实践为核心的思维框架,形成了新世界观。因此,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既有旧哲学的痕迹,又有新世界观的萌芽,对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理解一定要结合他们的全部思想理论,在准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根本原则的基础上,科学地、分析地对待马克思、恩格斯理论形成过程中的一些观点和所使用的概念,避免造成误解,千万不能断章取义,把马克思、恩格斯还在形成过程中的思想当成成熟时期的思想。正如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中,在谈到这部著作时说:“在本书中到处都可以发现现代社会主义从它的祖先之一即德国古典哲学起源的痕迹。例如本书,特别是在末尾,很强调这样一个论点:共产主义不是一种单纯的工人阶级的党派性学说,而是一种最终目的在于把连同资本家在内的整个社会从现存关系的狭小范围中解放出来的理论。这在抽象的意义上是正确的,然而在实践中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只要有产阶级不但自己不感到有任何解放的需要,而且还全力反对工人阶级的自我解放,工人阶级就应当单独地准备和实现社会革命。”尽管从理论上、从一般意义上可以说,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这个结论具有抽象性,但并非不科学、不正确,——但是,在实践上,必须要站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为什么一定要这样,正如上述恩格斯所说。在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中,这样的情况是很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也不可能在后来的著作中一一指出来,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的很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就很容易造成误读和误解。所以,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根本精神,深刻认识和掌握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成熟时期的理论体系是最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52.
  [2][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370.
  [3] 霍伊.自由主义政治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2:40.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5-336.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1-262.
  [责任编辑:张俊华]
其他文献
摘 要:腐败是从“想腐”的内因,通过“能腐”的条件发展成为“敢腐”的行为,党中央强调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要求把高压惩戒的警示作用、制度建设的预防作用与思想提升的精神引领作用相结合。而公仆精神正是“不想腐”的重要思想根基,大力塑造与弘扬公仆精神必须有正确思想的指引,马克思所撰写的《法兰西内战》一书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公仆”思想,从阶级属性、角色定位、制度保障等方面充分展现了公仆特
期刊
摘 要:在分析和评价学科建设活动中,应十分关注本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分析,特别是本学科的全国高端学术影响力分析。通过调查本学科(5期刊)“高被引”论文作者(47人)在全国高端学术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政治学研究》《教育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研究》)发表论文的数据分布统计分析,揭示本学科的全国高端学术影响力,科学地反映本学科1984年建立以来的学术成就、学术创新能力及全国
期刊
摘 要: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青年学生“知”与“行”脱节,甚至相互矛盾的情形。欲探究“知”、“行”存在的矛盾与问题,还需要引入期望与现实作为依据。在期望与现实的矛盾运动中揭示“行而无知”、“知而不行”、“明知故犯”产生的逻辑与成因,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知行合一”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期望与现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知行合一  DOI:10.1593
期刊
摘 要:学生升学情况不仅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也是学生思想教育及管理水平和效果的重要体现,更是本科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出口。加强考研工作对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推动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促进大学生自我成长成材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通过以“考研升学”为目标,构建了入学教育是关键,学风建设是根本,分类指导是动力,过程监督是保证,心理疏解是良方,考后服务是解忧的高校考研指引体系,并以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为例进
期刊
摘 要:辅导员仅指专职在高校院系从事大学生日常服务管理事务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非领导岗教育工作者。但长期以来,“辅导员”概念缺乏统一、明确的界定,致使高校对“辅导员”的理解与使用产生了一些混乱,并给高校通过偷换“辅导员”概念来虚报辅导员人数以可乘之机,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与队伍建设,因此建议教育部思政司对“辅导员”概念作出统一规定。  关键词:辅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 职业化; 专业化; 专
期刊
摘 要:知识教育的存在虽然有其合法性,但知识教育模式并非适合所有课程的教学。在知识教育模式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面临诸多问题和困境。要走出教学困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必须由知识教育转向信仰教育。  关键词:知识教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信仰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6-00
期刊
摘 要:高校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探索有效途径和载体。就业工作作为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在现有研究中涉及不足。文章立足就业工作,探索以就业为导向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 就业; 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標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6-0123-0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
期刊
摘 要:恩格斯在《家庭、国家和私有制的起源》中特别注明未来社会,即社会主义“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更高级形式上的复活”,这为我们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内涵提供了重要的示证和启迪。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批判了作为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虚伪性、唯心性和欺骗性,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更高级形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实质性的内涵和意义,并
期刊
摘 要:当前,互联网对人们行为的影响非常大,尤其对于是正处身心成长期的大学生,由于他们的个人特征、家庭背景和网络介入程度的不同,使得他们参与网络游戏的行为差异很大。同时,通过调查显示,四种主要的网络游戏已经成了大学生宣泄情绪、缓解压力、娱乐身心以及自我塑造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当前,已经有很多大学生陷入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严重影响到其生活和学习,社会各界正在为矫正他们的网瘾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群体滋生出一种对其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极具破坏性影响的“空心病”现象,在催生该现象的极其复杂的因素中,价值虚无主义难辞其咎。价值虚无主义的产生与渗透导致部分大学生意义世界失落、功利性倾向显露、道德知行脱节。为不断消除“空心病”的滋生土壤并引导大学生走出“空心病”状态,高校应通过真实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极富人文关怀的环境构建、高效双向的心理咨询平台的搭建等方式积极应对这一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