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对第二语言习得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形成了“五个假设”为基础的语言输入理论。“五个假设”分别是:“习得——学得”假设,“自然顺序”假设,“监控”假设,“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克拉申认为:人类习得语言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教师的可理解语言输入有时需要语速讲得慢,发音清晰,运用常用词汇,使用短句,少用俚语;同时可理解语言输入还应该是有趣的、相关的、能够让学习者关注意义,而非形式,并对习得者的提高有一定意义。克拉申认为尽管有大量适合的输入环境和可理解输入,但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二语习得进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而且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的吸收。克拉申把情感因素分为:动力、自信心、焦虑程度。如果二语习得者的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机高,对于二语学习有信心,焦虑感适度,情感过滤就弱,有利于语言习得,反之,情感过滤则强,不利于语言习得。
一、英语教学中情感距离的剖析
任何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而且是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融洽的教学关系往往会使学生表现出一种积极的心态,从而增强学习的效果。学生英语教学中的情感距离是教师情感投入和学生心理要求的一种和谐距离。教育研究心理学的研究揭示,当一个学生喜欢某位老师时,也会对这位老师所带的学科产生极大的兴趣,并注意克服一切困难学好这门课程。这表明,良好的教学情感距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重知轻情现象在当前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虽然英语教师希望运用情感来提高教学效果,但是付诸实施的教师却很少。英语教师花在单词、课文和语法讲解上的时间所占比重依然比较大。在英语课堂上学生几乎没有太多的时间开口说英语。尽管教师意识到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重要性,但实际上,他们所采取的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掌握书本内容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整堂课大部分时间在讲台上授课,很少走动到学生中间。师生间的交流多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师生间缺少沟通,这样便使不少学生感觉英语课堂气氛比较压抑和沉闷。正是由于师生间缺少沟通,才阻碍师生间和谐关系的建立。此外,学生课堂活动参与意识不强,缺乏兴趣及自信也是目前英语教学中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尤其是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中下的学生。害怕被嘲笑,这是阻碍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主要因素。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表达会感到紧张和焦虑。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
二、建立英语教学中最佳情感距离的有效策略
面对这种现状,教师需要努力创设具有积极情感氛围的教学空间和使学生处于自觉能动的更有效的学习环境,采取恰当的情感处理策略,以期建立与学生最佳的情感距离。师生之间如果建立一种温馨感人的情感型关系,不仅可以接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转化为学习动机。要建立这样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要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物理条件,创设具有积极情感氛围的教学空间,让学生产生舒适的心理感受,使教学活动处于生动活泼的情境之中,从而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可能。另外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采用相应的教学活动形式。在交际意念功能的指导下,英语教学应尽可能秉承“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强调学习主体的积极主动性、任务真实性和合作互动性,通过“任务型”的教学法途径,教师根据课文主题,采用诸如小组交流、课堂演讲、课堂讨论、写作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引导学生质疑、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本身的兴趣,又可以使其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达到自主学习的境地,并在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欣慰感,在解决问题后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这种情感能成为推动他们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内部动力,而不是学习一个个的语法项目、一列列的生词。并且按照不同的教学形式,采用灵活多变的座位编排形式,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活动创造条件。
第二,在学生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行为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来营造学生自信和追求成功的心理氛围,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并恰当使用情感教学法,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揣摩学生的心理,应尽最大努力寻找学生的优点,用赞赏的目光对待他们,让其意识到自己的长处,让其感受到自己每天都在进步。教师一句真诚的评语,一个鼓励性的眼神都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肯定。教师应随时随地表扬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任何进步,而不是消极地订正或修正学习者出现的“错误”,尤其是口头错误。获取成功是每个人的心理期待。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抓住各种机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来获得成功,鼓励他们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视学生为有独立自尊和权利的社会个体,与其进行平等交流,努力和学生形成一种相互关心,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创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提供保障。只有师生间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讲课艺术,学生也才能更好地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
第三,关注个体差异,注意学生的年龄、性格等特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对自信心差的学生,要多一些鼓励与表扬;而对于过分自信的学生,则要在表扬的同时,指出他的不足之处,防止骄傲自满,停滞不前。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创造出充满支持和理解的氛围,让全班每位学生体验到被尊重。尤其要注意尊重热爱那些有自卑的差生,对他们以诚相待,多帮助、多鼓励、多关怀、多表扬。教师还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生不能有歧视思想。在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应尽量减少学生对教师的恐惧感,尽快缩短彼此间的距离感。
第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开展学生间多种形式的合作与竞争,营造一种团结紧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提高教学效果。例如讨论式教学就是一种方式,一方面它可以使课堂气氛显得活跃,富有生气,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较好地发现自己的潜力和局限性,有利于克服一些学习的焦虑感。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也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情感交流。重视学生的情感,欣赏并赞扬学生的优点,同时也宽容学生的缺点。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站在对方角度上去理解,不要对对方做定性评价。这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一经确立,学生就可以处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第五,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若能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寓情感教育于教材之中,配合适当的情感表达式,就会唤起学生内心深处丰富的情感,会充分调动学生大脑无意识区域的潜在能力。教师通过示范和教导,将情绪控制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这将有助于学生抵消厌学和对失败的恐惧、退缩,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心理。教师面对这个问题就是要帮助学生跨越关于自我和学习上消极的思维和情绪。
当教师将热爱学生的美好情感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体会到了教师对自己的真诚爱护,就会产生对教师的亲切感,进而更加尊重和信任教师,而教师在这种信任和尊重下,也会更加关爱自己的学生。在这种“爱学生——尊教师——更爱学生——更尊教师”的情感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师品尝到了自己工作的真正乐趣,从而积极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学生也切身体会到对学习活动的选择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由此产生更多胜任力和自我价值感,相应获得的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和高水平学习活动能力得以提高。总之,缩小和优化情感距离可以增强师生间的相互信任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增强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教师只有在英语教学中积极介入情感因素,努力把情感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与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兴趣、态度和自信心放在首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参考文献
[1] 解华.克拉申语言输入说对学生英语视听说教学的启示.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2).
[2]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学生出版社,1997.
[3] 项茂英.学生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外语界,2004(8).
[4] 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 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责任编辑陈国庆)
一、英语教学中情感距离的剖析
任何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而且是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融洽的教学关系往往会使学生表现出一种积极的心态,从而增强学习的效果。学生英语教学中的情感距离是教师情感投入和学生心理要求的一种和谐距离。教育研究心理学的研究揭示,当一个学生喜欢某位老师时,也会对这位老师所带的学科产生极大的兴趣,并注意克服一切困难学好这门课程。这表明,良好的教学情感距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重知轻情现象在当前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虽然英语教师希望运用情感来提高教学效果,但是付诸实施的教师却很少。英语教师花在单词、课文和语法讲解上的时间所占比重依然比较大。在英语课堂上学生几乎没有太多的时间开口说英语。尽管教师意识到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重要性,但实际上,他们所采取的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掌握书本内容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整堂课大部分时间在讲台上授课,很少走动到学生中间。师生间的交流多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师生间缺少沟通,这样便使不少学生感觉英语课堂气氛比较压抑和沉闷。正是由于师生间缺少沟通,才阻碍师生间和谐关系的建立。此外,学生课堂活动参与意识不强,缺乏兴趣及自信也是目前英语教学中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尤其是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中下的学生。害怕被嘲笑,这是阻碍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主要因素。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表达会感到紧张和焦虑。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
二、建立英语教学中最佳情感距离的有效策略
面对这种现状,教师需要努力创设具有积极情感氛围的教学空间和使学生处于自觉能动的更有效的学习环境,采取恰当的情感处理策略,以期建立与学生最佳的情感距离。师生之间如果建立一种温馨感人的情感型关系,不仅可以接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转化为学习动机。要建立这样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要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物理条件,创设具有积极情感氛围的教学空间,让学生产生舒适的心理感受,使教学活动处于生动活泼的情境之中,从而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可能。另外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采用相应的教学活动形式。在交际意念功能的指导下,英语教学应尽可能秉承“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强调学习主体的积极主动性、任务真实性和合作互动性,通过“任务型”的教学法途径,教师根据课文主题,采用诸如小组交流、课堂演讲、课堂讨论、写作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引导学生质疑、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本身的兴趣,又可以使其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达到自主学习的境地,并在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欣慰感,在解决问题后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这种情感能成为推动他们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内部动力,而不是学习一个个的语法项目、一列列的生词。并且按照不同的教学形式,采用灵活多变的座位编排形式,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活动创造条件。
第二,在学生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行为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来营造学生自信和追求成功的心理氛围,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并恰当使用情感教学法,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揣摩学生的心理,应尽最大努力寻找学生的优点,用赞赏的目光对待他们,让其意识到自己的长处,让其感受到自己每天都在进步。教师一句真诚的评语,一个鼓励性的眼神都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肯定。教师应随时随地表扬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任何进步,而不是消极地订正或修正学习者出现的“错误”,尤其是口头错误。获取成功是每个人的心理期待。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抓住各种机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来获得成功,鼓励他们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视学生为有独立自尊和权利的社会个体,与其进行平等交流,努力和学生形成一种相互关心,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创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提供保障。只有师生间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讲课艺术,学生也才能更好地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
第三,关注个体差异,注意学生的年龄、性格等特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对自信心差的学生,要多一些鼓励与表扬;而对于过分自信的学生,则要在表扬的同时,指出他的不足之处,防止骄傲自满,停滞不前。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创造出充满支持和理解的氛围,让全班每位学生体验到被尊重。尤其要注意尊重热爱那些有自卑的差生,对他们以诚相待,多帮助、多鼓励、多关怀、多表扬。教师还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生不能有歧视思想。在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应尽量减少学生对教师的恐惧感,尽快缩短彼此间的距离感。
第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开展学生间多种形式的合作与竞争,营造一种团结紧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提高教学效果。例如讨论式教学就是一种方式,一方面它可以使课堂气氛显得活跃,富有生气,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较好地发现自己的潜力和局限性,有利于克服一些学习的焦虑感。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也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情感交流。重视学生的情感,欣赏并赞扬学生的优点,同时也宽容学生的缺点。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站在对方角度上去理解,不要对对方做定性评价。这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一经确立,学生就可以处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第五,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若能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寓情感教育于教材之中,配合适当的情感表达式,就会唤起学生内心深处丰富的情感,会充分调动学生大脑无意识区域的潜在能力。教师通过示范和教导,将情绪控制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这将有助于学生抵消厌学和对失败的恐惧、退缩,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心理。教师面对这个问题就是要帮助学生跨越关于自我和学习上消极的思维和情绪。
当教师将热爱学生的美好情感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体会到了教师对自己的真诚爱护,就会产生对教师的亲切感,进而更加尊重和信任教师,而教师在这种信任和尊重下,也会更加关爱自己的学生。在这种“爱学生——尊教师——更爱学生——更尊教师”的情感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师品尝到了自己工作的真正乐趣,从而积极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学生也切身体会到对学习活动的选择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由此产生更多胜任力和自我价值感,相应获得的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和高水平学习活动能力得以提高。总之,缩小和优化情感距离可以增强师生间的相互信任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增强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教师只有在英语教学中积极介入情感因素,努力把情感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与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兴趣、态度和自信心放在首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参考文献
[1] 解华.克拉申语言输入说对学生英语视听说教学的启示.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2).
[2]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学生出版社,1997.
[3] 项茂英.学生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外语界,2004(8).
[4] 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 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