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分析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住院死亡危险因素,为防治术后住院死亡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我院从2007年3月——2013年6月心胸外科300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术后是否死亡分为两组,并进行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住院死亡39例,死亡率为13.0%,死亡的主要原因术后低心排,多器官功能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史≧15年、年龄≧65岁、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O.4、心胸比例≧0.7、心功能(NYHA)Ⅳ级、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42小时酸中毒是术后住院期间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同时该手术术后并发症较多、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临床实践证明在手术前充分准备,手术中缩短体外循环时间,持术后特别是24h内酸碱平衡,对降低重症心脏瓣膜手术的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重症心脏瓣膜病;危险因素;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15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938-02
重症心脏瓣膜病是指临床中有部分患者心脏的病理变化已经达到相当严重的状态。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瓣膜外科已在我国发展逐渐成熟,但国内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住院死亡率仍然很高,病死率高达11%-25%,严重威胁到广大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生命安全。虽然早期采取了合理的围术期处理,术后并发症有所减少,但死亡率仍高居不下。为此笔者分析了我院从2007年3月——2013年6月心胸外科300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死的危险因素,为防治术后住院死亡的发生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了我院从2007年3月——2013年6月心胸外科300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172例,女性128例;年龄14-78岁,平均(50±12.2)岁。根据病史,术前心脏超声,心电图,胸部x线,年龄>50岁常规行冠脉造影检查诊断。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为35-110mm,平均(70.6±13.6)mm;60例心功能Ⅳ级;有101例X线胸片心比率≧0.7;重度肺动脉高压156例;左心室射血分数0.23-0.71,平均(0.40±0.08);合并重度三尖瓣閉不全90例。糖尿病10例,合并高血压19例,肾功能不全15例。术后把300例患者分为两组,存活组261例,死亡组39例。
1.2 方法 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通过对我院心胸外科300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病例回顾,分析了患者的性别、年龄、超生心动图、心功能、病史、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方式及术后处理等指标与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病死率之间的关系。
1.3 统计学处理 本文对数据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了变量与死亡的关系。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找出独立的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数据统计采用统计软件SPSS15.0处理。
2 结 果
300例重症心脏瓣膜病例患者术后死亡39例,致死率为13.0%。主要致死原因为术后低心排(12例),心脏骤停(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3例),术中心脏复跳困难(2例),恶性心律失常(9例)。
通过单因素分析,心脏功能Ⅳ级、病史≧15年、心胸率≧0.7在死亡组与存活组间发生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术中以及术后指标体外循环时间≧3h、酸中毒、术后电解质紊乱在两组间发生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将以上分析结果中的P<0.1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史≧15年、年龄≧65岁、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O.4、心胸比例≧0.7、心功能(NYHA)Ⅳ级、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42小时酸中毒是术后住院期间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3 讨 论
相关研究表明,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住院死亡危险因素很多,本文研究的术后死亡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各项指标有年龄、心胸比例以及病史等。究其原因有两种:第一,年龄大、心功能差以及心肌纤维化加重等心室重构导致心肌乏力,进而引起恶性心律失常和术后低心排。第二,长期的瓣膜病变导致心肌损害和心室重构,易致恶性心律失常。因此,在手术前应积极的进行术前准备,这样不仅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更是降低患者术后死亡的有效措施。
研究显示在术中以及术后的指标中,同期体外循环时间≧3h、术后24小时酸中毒、同期CABG、再次开胸止血、术后电解质紊乱在两组间发生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且术后24小时酸中毒、同期CABG是重症心脏瓣膜病术后住院期间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大概的机制:①体外循环可诱发电解质紊乱以及全身炎性反应,尤其是炎症介质(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的释放,极易造成功能器官的损伤,进而导致患者死亡。本次研究中39例死亡患者,有13例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研究显示,体外循环时间越长,出现电解质紊乱的可能性就越大,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概率就越大,本次有9例患者死于恶性心律失常;②术后酸中毒可致循环不稳定,从而导致心脏骤停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③瓣膜病变的患者心肌收缩强度以及功能出现障碍,当出现瓣膜病以及冠心病时,加剧了心室壁运动下降,极易出现心衰,加剧了手术的风险。
综上所述,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同时该手术术后并发症较多、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临床实践证明在手术前充分准备,手术中缩短体外循环时间,持术后特别是24h内酸碱平衡,对降低重症心脏瓣膜手术的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姜大庆,谷天祥,王春,张玉海,师恩祎,刘波.影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0(06).
[2] 孟毅,董逸飞,董书强,曹文峰,尹春,闵凯.老年心脏瓣膜手术早期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11(04).
【关键词】 重症心脏瓣膜病;危险因素;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15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938-02
重症心脏瓣膜病是指临床中有部分患者心脏的病理变化已经达到相当严重的状态。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瓣膜外科已在我国发展逐渐成熟,但国内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住院死亡率仍然很高,病死率高达11%-25%,严重威胁到广大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生命安全。虽然早期采取了合理的围术期处理,术后并发症有所减少,但死亡率仍高居不下。为此笔者分析了我院从2007年3月——2013年6月心胸外科300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死的危险因素,为防治术后住院死亡的发生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了我院从2007年3月——2013年6月心胸外科300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172例,女性128例;年龄14-78岁,平均(50±12.2)岁。根据病史,术前心脏超声,心电图,胸部x线,年龄>50岁常规行冠脉造影检查诊断。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为35-110mm,平均(70.6±13.6)mm;60例心功能Ⅳ级;有101例X线胸片心比率≧0.7;重度肺动脉高压156例;左心室射血分数0.23-0.71,平均(0.40±0.08);合并重度三尖瓣閉不全90例。糖尿病10例,合并高血压19例,肾功能不全15例。术后把300例患者分为两组,存活组261例,死亡组39例。
1.2 方法 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通过对我院心胸外科300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病例回顾,分析了患者的性别、年龄、超生心动图、心功能、病史、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方式及术后处理等指标与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病死率之间的关系。
1.3 统计学处理 本文对数据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了变量与死亡的关系。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找出独立的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数据统计采用统计软件SPSS15.0处理。
2 结 果
300例重症心脏瓣膜病例患者术后死亡39例,致死率为13.0%。主要致死原因为术后低心排(12例),心脏骤停(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3例),术中心脏复跳困难(2例),恶性心律失常(9例)。
通过单因素分析,心脏功能Ⅳ级、病史≧15年、心胸率≧0.7在死亡组与存活组间发生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术中以及术后指标体外循环时间≧3h、酸中毒、术后电解质紊乱在两组间发生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将以上分析结果中的P<0.1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史≧15年、年龄≧65岁、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O.4、心胸比例≧0.7、心功能(NYHA)Ⅳ级、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42小时酸中毒是术后住院期间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3 讨 论
相关研究表明,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住院死亡危险因素很多,本文研究的术后死亡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各项指标有年龄、心胸比例以及病史等。究其原因有两种:第一,年龄大、心功能差以及心肌纤维化加重等心室重构导致心肌乏力,进而引起恶性心律失常和术后低心排。第二,长期的瓣膜病变导致心肌损害和心室重构,易致恶性心律失常。因此,在手术前应积极的进行术前准备,这样不仅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更是降低患者术后死亡的有效措施。
研究显示在术中以及术后的指标中,同期体外循环时间≧3h、术后24小时酸中毒、同期CABG、再次开胸止血、术后电解质紊乱在两组间发生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且术后24小时酸中毒、同期CABG是重症心脏瓣膜病术后住院期间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大概的机制:①体外循环可诱发电解质紊乱以及全身炎性反应,尤其是炎症介质(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的释放,极易造成功能器官的损伤,进而导致患者死亡。本次研究中39例死亡患者,有13例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研究显示,体外循环时间越长,出现电解质紊乱的可能性就越大,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概率就越大,本次有9例患者死于恶性心律失常;②术后酸中毒可致循环不稳定,从而导致心脏骤停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③瓣膜病变的患者心肌收缩强度以及功能出现障碍,当出现瓣膜病以及冠心病时,加剧了心室壁运动下降,极易出现心衰,加剧了手术的风险。
综上所述,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同时该手术术后并发症较多、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临床实践证明在手术前充分准备,手术中缩短体外循环时间,持术后特别是24h内酸碱平衡,对降低重症心脏瓣膜手术的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姜大庆,谷天祥,王春,张玉海,师恩祎,刘波.影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0(06).
[2] 孟毅,董逸飞,董书强,曹文峰,尹春,闵凯.老年心脏瓣膜手术早期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