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合并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xue5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脑梗塞合并心肌梗死的并发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脑病科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脑梗塞患者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并发心肌梗死组和无心肌梗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并发心肌梗死组患者梗死部位出现在心尖部比例较无心肌梗死组患者高,心律失常情况较无心肌梗死组严重,两组临床特点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脑梗塞发病初期(2个星期内)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危险期,应根据临床症状尽早检查明确诊断,通过合理的治疗手段可有效控制病人心肌梗死的发生,减少患者致残率及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脑梗塞;并发症;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18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967-0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各种突发因素导致冠状动脉破裂血块阻塞管腔,引起的心肌缺血坏死现象。常并发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致死、致残率较高,如果不做出有效地预防、进行早期预防和治疗,将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严重的影响[1]。本文对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脑梗塞并发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脑病科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脑梗塞患者。其中并发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梗死诊断标准为:根据病史、心电图检测符合1979年国际心脏学会WHO标准。脑梗塞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缺血性脑卒中标准,临床上脑部局灶性损害体征,颅脑CT扫描发现脑低密度灶。按脑梗塞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无心肌梗死组236例,男143例,女93例,年龄34-68岁,平均58岁;心肌梗死组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36-76岁,平均61.5岁。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特点。
  1.2 临床特点 所有调查患者中,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组中有6例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时间都在住院两周之内,除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外有心电图动態变化和心肌酶的升高。心肌梗死组死亡21例,占46.7%,无心肌梗死组死亡33例,占14%,心肌梗死组患者死亡率较高,无心肌梗死组患者与并发心肌梗死组患者临床特点比较,见表1。
  2 结 果
  脑梗塞并发心肌梗死60%发生于住院一周内,95%发生于住院两周内。心肌梗死组患者梗死位于心尖部,出现心源性休克,房颤、室颤及死亡率均高于无脑梗死组,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对于累及前循环的梗死灶较为多见,经溶栓治疗后避免了心肌梗死发生,心肌梗死组的平均血清CK峰值较无心肌梗死组高(P<0.05)差异较为显著。并发心肌梗死组患者急性期给予吸氧、控制血压、缓解脑水肿、清除自由基、脑代谢活化剂、钙拮抗剂对症治疗;恢复期预防再梗死进行康复治疗。存活24例,死亡21例。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较为少见、死亡率较高的脑梗塞并发症之一。本组资料显示心尖部梗死发生率,心肌梗死组较无心肌梗死组高,具有显著性差异。血浆CK峰值的高低一直被认为是梗塞大小的标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壁血栓的危险可随梗塞的增大而增加,无心肌梗死组梗死危险随CK的峰值低于心肌梗死组,说明心肌梗死的危险性随CK的峰值高低而变化;资料还显示心律失常是心源性血栓的原因;有部分病人以往有心肌梗死,说明原来就有心血管疾病[2]。
  心肌梗死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结果,其并发因素较多主要机制为①血流缓慢血液粘稠度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血压高及血压粘稠程度是脑动脉硬化的病变基础,易形成脑血栓;心肌收缩能力减低,心室射血不足加上缓慢的高粘滞血流,导致脑供血不足;②附壁血栓脱落:心梗后血小板、血管活性物质共同作用形成高凝状态,室壁运动异常导致心室附壁血栓,如不应用充分抗凝药物治疗心腔内附壁血栓,发生继发性血栓事件的危险较大,附壁血栓脱落被认为是脑源性栓子的来源。有研究证实,当患者短暂性脑循环障碍时,轻者出现头晕、呕吐,重者可出现偏瘫、抽搐、意识障碍现象,约占8%-20%。如症状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导致心脏收缩压突然降至70-80mmHg时,可引发急性心肌梗死[3]。
  脑梗塞后有可能并发心肌梗死,对患者进行早期预防,及早有效的检查明确诊断,通过合理的治疗手段可有效控制病人心肌梗死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早给予抗凝治疗可使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但对急性期脑梗塞并发心肌梗死,多以脑栓塞常见出血性梗死或出现大片缺血性水肿,所以急性期不宜应用较强的抗凝或溶栓药物;应用甘露醇与吠塞米药物治疗,避免心功能不全进一步发展;为了维持正常的脑灌注,控制血压水平;应用阿司匹林、抵克立得、双香豆素类药物预防脑栓塞再发生[4]。
  脑梗塞后引起心肌梗死是脑梗塞的最严重后果之一,发生在入院1周内占60%,发生在2周内占95%,所以脑梗塞的前两周是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最危险时期。脑梗塞后并发心肌梗死一般预后较差,其致残致死率较高,所以应尽量避免并发心肌梗死的可能。对其预防重于治疗,应把预防摆在首要的位置,加大预防力度,但早期诊断和治疗也不容忽视。脑梗塞时及时监测患者血压,对于血压过低者升高血压,过高者降压维持平衡;根据患者不同情况积极再灌注心肌疗法、缩小梗死面积;纠正心律失常及心衰,改善心功能;预防栓塞形成进行补充血容量、抗血小板、抗凝、降压等有效措施治疗,以预防心肌梗死的并发。
  对脑梗塞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早期观察、早期预防,及早有效的检查明确诊断,有效控制病人心肌梗死的发生,对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恢复期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其实施有效的治疗,确诊后应密切观察、正确评估病情,予卧床休息,改善微循环、解痉挛。通过药物调整血压,活血化淤以扩张心血管、改善微循环、补足液量;辅助高流量吸氧、理疗、针灸治疗以达到改善血液循环、动脉栓塞、保护心脏功能的目的。也可大大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为提高治愈率和改善预后提供了可靠保障,可有效改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楼婷,包尔宁,孟冰等.75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6):559.
  [2] 周虹,马涛.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脑梗死诊治体会1例[J].中国医学创新,2011,08(26):58.
  [3] Moulin,S.,Padjen-Bogosavljevic,V.,Marichal,A.et al.Influence of differences in case mix on the better outcome of smokers after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for acute cerebral ischemia[J].European neurology,2012,67(3):178-183.
  [4] Dorn,F.,Stehle,S.,Lockau,H.et al.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acute intra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s with the solitaire stent:Single-centre experience with 108 recanalization procedures[J].Cerebrovascular diseases,2012,34(1):70-77.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探讨常规西医联合中药祛痰散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支气管炎患儿60例,依照入院顺序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单纯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祛痰散增减治疗,对照两组症状改善效果及综合疗效。结果 治疗组连续治疗后平均退热时间(2.80±0.19)d、平均咳嗽好转时间(3.71±0.33)d、平均肺啰音消失时间(4.26±0.47)d
【摘要】 目的 讨论颅骨修补术的手术时机、手术价值以及修补材料等的选择。方法 对40例患者进行颅骨修补术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患者手术后的缺口全部都一期的愈合,3例患者术后出现皮下积液、积血现象,经过多次反复的抽吸以及加压包扎后效果明显转好,并没有并发症发生。结论 颅骨修复术能明显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治疗,并且促进精神功能的恢复。因此,如果条件允许,患者应该尽早的进行颅骨修复手
【摘要】 各种病原微生物侵入生殖道极易导致女性生殖道感染,影响女性的正常生活,因此,对妇科生殖道感染病的防治进行探讨,对提高女性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常见妇科生殖道感染疾病,并介绍了对应的治疗方法,以期为生殖道感染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妇科;生殖道;感染;疾病;防治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190  文章编号:10
【摘要】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急腹症初诊和治疗工作经验。方法 选取我卫生院收治的40例急腹症患者,回顾性分析急腹症初诊和治疗资料。结果 本组急腹症患者共40例,经系列检查、分析和诊断,证实急性肠梗阻1例、胆道蛔虫2例、胃十二指肠穿孔4例、胆囊结石或感染5例、泌尿系统结石5例、急性阑尾炎15例、腹股沟嵌顿疝2例、急性胰腺炎2例、宫外孕破裂出血3例、卵巢囊肿蒂扭转1例。本组患者在本院明确诊断35例(87
【摘要】 目的 探讨控制性降压在腰椎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拟择期行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术,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控制性降压组(控组),在手术关键步骤按需使用硝酸甘油静脉泵注和拉贝洛尔分次静推,维持MAP在60-75mmHg;非控制性降压组(非控组),不做其他降压处理。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记录麻醉前(T0)、麻醉后30min(T1)、麻醉后60min(T2)的MAP
【摘要】 目的 比较DHS(动力髋螺钉)与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的疗效,探讨内固定选择的策略。方法 对分别应用DHS与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的8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按照Evans分型:Ⅰ型21例,Ⅱ型29例,Ⅲ型27例,Ⅳ型10例。DHS系统治疗45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42例。结果 术后随访0.9-3.5年。术后根据黄公怡髋关节功能判定标准:使用DSH系统患者
【关键词】 尿道损伤;外科学;诊治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16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947-01  尿道损伤多见于男性,在泌尿系统损伤中占首位。因损伤原因、部位及程度不同,处理方法有别,治疗效果各异。为总结经验,提高疗效,探讨新的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将尿道损伤56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关键词】 复方甘草酸苷粉针;静脉点滴;过敏性休克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16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942-01  1 病历资料  患者,女,35岁,因“全身皮肤发红,皮肤瘙痒,嗓子嘶哑二三天”于2010年9月入我院治疗。入院查体:T36.5℃,P70次/min,R19次/min,Bp90/50mmHg。
【摘要】 目的 探析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应用于危重症患儿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危重症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入院后24-48h进行肠内营养40例归为治疗组,48h后进行肠内营养者归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危重病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儿危重症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