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课程根据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职业岗位任职和专业技术发展水平的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以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从设计思路和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课程教学设计,提出了高职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
关键词: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工作过程导向;学习情境;教学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085-02
“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课程是技术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计算机通信专业核心课程,是基于“通信线路施工、維护及故障处理”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开发的理实一体化学习领域课程。①②笔者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一、课程目标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基本理念,参照通信行业岗位规范要求,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岗位要求零距离对接的课程设计目标,使学生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得以培养与提高。①②“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课程的具体目标。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课程设计遵循“三体现五融合、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设计理念。其中,“三体现”是指课程目标体现就业市场需求、课程标准体现岗位规范、课程内容体现学生持续发展要求;[1]“五融合”是指课程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相融合、专任教师与企业专家相融合、实境教学与仿真教学相融合、技能培养与素质养成相融合、过程考核与终期考核相融合。[2]
课程设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企业调研确定的职业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以线务员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其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其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其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其职业资格为依托,按照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等要素,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的学习性任务,构建出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同时配合实境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整个工作过程,完成“教学做考一体化”的课程教学,达到学习目标。课程设计在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资源开发、考核评估设计等方面,与行业规范、职业技能鉴定接轨,充分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以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为依托”的原则,突出“三体现五融合、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课程设计理念,使课程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是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构建的教学情境,围绕工作任务、项目等展开和实施教学。
1.学习情境的设计
课程内容围绕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工程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展开,在对“光(电)缆施工、维护及故障处理”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专业岗位群所从事的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对实际任务所涵盖的基本知识、主要技能进行提炼组合,注重课程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结合最新的国家和行业标准,[3]针对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的实际生产过程的工艺要求、场地要求、难度要求以及规模等因素,考虑光(电)缆线路施工与维护工作过程的复杂程度,按照施工工艺由简单到复杂、施工场地由室内到室外、施工难度由较易到困难、施工规模由小型到中大型的顺序,选取设计了以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的施工、调试、维护及管理工作流程为载体的六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对应包含一类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的线缆选型、施工图识读、施工、设备安装调试、维护与故障定位排除等内容,同时每个学习情境也是一个完整的针对该类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的工作过程,按照实际工作流程中的工作任务序化排列,即:光缆施工前准备、光缆施工、光缆施工测试与验收、光缆施工监理、光缆施工维护与管理。由于各学习情境在施工难度、规范及维护方法方面有所不同,因此每个学习情境的设计都应按照实际工作流程序化各个工作任务,强调工艺标准和规范。同时依据职业技能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全方位组合教学策略与资源,通过教与学、学与考、主体与主导、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等有机结合,有效实施教学全过程。
本课程学习情境设计体现的教学特色为:第一,采用工程实例体现理实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思想,项目载体即是现场工程项目;第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学生创造开放的环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我能动性;第三,将行业岗位规范融入教学,将线务员职业资格纳入到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的教学情境及项目中。
2.教学模式的设计
“教学做考一体化”是一种通过教与学结合、实训与考核结合、考试与考证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团队意识和敬业精神等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实施过程为五个步骤,即:学习任务的导入→学习方案的制订→方案的讲评→方案的实施→学习效果的评价。
3.教学组织及教学方法设计
(1)教学组织设计。本课程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师”的原则,按照“三个强调”,即强调工学结合,强调面向工作过程,强调实境教学进行教学组织设计。每个学习情境都是以完成工作任务的行动为导向,根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认知顺序对知识内容进行序化,按照五步工作法进行教学组织,将“知识、技能、态度”有机结合,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操作技能和工作能力,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
(2)教学方法设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课程内容及教师的教学特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灵活运用现场实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行动导向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1)现场实景教学法。学生通过在实训室和生产一线参加真实项目与任务的学习,体验真实的工作场景、学习真实的工作流程、掌握实际工器具的操作,真正达到学习环境与岗位零距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角色扮演法。以“工程项目组”的形式进行分组,学生以不同角色参与教学。每个“工作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分别担任施工方项目经理、施工技术员、线路维护技术员、线路管理员等角色,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担任企业“高级技术顾问”角色,对教学过程起指导作用。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质量意识。
3)项目教学法。以详细的工作单为引导,整个教学围绕工作任务的解决展开,以完成一个学习任务为目标,通过导入项目、项目分析、制订学习方案、教师讲评方案、实施方案、教师检查与评估等几个教学步骤实施教学。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组织与引导作用。
4)案例分析法。在案例分析法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教师对案例进行分解,讲解相关主要技术及作必要的示范性指导,然后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程案例进行讨论、协作、实践、探究性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实现课程設计的目标。
4.教学手段设计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及网络课程,将课堂教学与课后自学自练相结合,增强教学的实践性、生动性、互动性和自主性。
(1)注重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直观展示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的工艺过程,规范工艺操作要领,使学生在轻松生动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必要的知识。
(2)完善实训室,实现“教学做考一体化”。在实训室中模拟企业工作环境,教学过程严格遵守企业生产技术人员技能操作规程、工程实施标准、技能考核标准等,使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企业真实工作氛围,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训。譬如,讲解光纤线路施工中出现的错误将会导致的后果、强调施工方案规范的必要性、各工种配合在施工方案中的体现、按时按量完成施工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等问题,这些都是学生在工作后会碰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理解与感受,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对职业道德的培养与职业素养的提高也非常必要。
(3)优化课程内容,建设教学资源库。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搭建了“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课程网站,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网站资源丰富,包括课程标准、教案、课件、任务单、工作单、学习指南、习题库、国家标准与规范、仪器仪表使用资料、工程案例、工程过程视频与图片资料等。
(4)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零距离与企业接触,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教师既讲解理论知识又传授专业技能,学生则在学中做、做中学的过程中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时教师也便于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5.考核方式设计
课程采用以过程考核为主的多元化考核方式,从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职业关键能力及综合素质等多方面评价学生。考核标准依据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参照企业人员考核测评标准,以适合行动导向教学、突出能力培养为目的进行设计,同时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培养与考核。[4]课程评价体系中过程性考核占60%,结果考核占40%;其中,过程考核由三部分组成:学生自查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定(学生自评×20%+小组互评×30%+教师评价×50%)。
四、结束语
笔者通过“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方法做了有益尝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必要改进。教学实践证明,本课程改革取得了预期效果,也为课程设计方法的推广运用提供了有益的实证。
注释:
①来源于姜大源、戴士弘的讲座《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项目化改造——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②来源于赵志群的讲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
参考文献:
[1]王宁.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设计研究[J].商业会计,2013,(2):119-120.
[2]张冉.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行动导向教学典型案例分析[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3,(1).
[3]管明祥,夏林中.高职“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课程开发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4,(2).
[4]王瑶.构建高职管理类学生专业能力考评体系的思考[J].四川财职院,2012,75(1):6-7.
(责任编辑:孙晴)
关键词: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工作过程导向;学习情境;教学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085-02
“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课程是技术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计算机通信专业核心课程,是基于“通信线路施工、維护及故障处理”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开发的理实一体化学习领域课程。①②笔者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一、课程目标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基本理念,参照通信行业岗位规范要求,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岗位要求零距离对接的课程设计目标,使学生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得以培养与提高。①②“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课程的具体目标。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课程设计遵循“三体现五融合、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设计理念。其中,“三体现”是指课程目标体现就业市场需求、课程标准体现岗位规范、课程内容体现学生持续发展要求;[1]“五融合”是指课程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相融合、专任教师与企业专家相融合、实境教学与仿真教学相融合、技能培养与素质养成相融合、过程考核与终期考核相融合。[2]
课程设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企业调研确定的职业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以线务员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其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其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其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其职业资格为依托,按照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等要素,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的学习性任务,构建出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同时配合实境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整个工作过程,完成“教学做考一体化”的课程教学,达到学习目标。课程设计在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资源开发、考核评估设计等方面,与行业规范、职业技能鉴定接轨,充分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以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为依托”的原则,突出“三体现五融合、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课程设计理念,使课程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是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构建的教学情境,围绕工作任务、项目等展开和实施教学。
1.学习情境的设计
课程内容围绕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工程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展开,在对“光(电)缆施工、维护及故障处理”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专业岗位群所从事的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对实际任务所涵盖的基本知识、主要技能进行提炼组合,注重课程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结合最新的国家和行业标准,[3]针对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的实际生产过程的工艺要求、场地要求、难度要求以及规模等因素,考虑光(电)缆线路施工与维护工作过程的复杂程度,按照施工工艺由简单到复杂、施工场地由室内到室外、施工难度由较易到困难、施工规模由小型到中大型的顺序,选取设计了以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的施工、调试、维护及管理工作流程为载体的六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对应包含一类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的线缆选型、施工图识读、施工、设备安装调试、维护与故障定位排除等内容,同时每个学习情境也是一个完整的针对该类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的工作过程,按照实际工作流程中的工作任务序化排列,即:光缆施工前准备、光缆施工、光缆施工测试与验收、光缆施工监理、光缆施工维护与管理。由于各学习情境在施工难度、规范及维护方法方面有所不同,因此每个学习情境的设计都应按照实际工作流程序化各个工作任务,强调工艺标准和规范。同时依据职业技能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全方位组合教学策略与资源,通过教与学、学与考、主体与主导、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等有机结合,有效实施教学全过程。
本课程学习情境设计体现的教学特色为:第一,采用工程实例体现理实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思想,项目载体即是现场工程项目;第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学生创造开放的环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我能动性;第三,将行业岗位规范融入教学,将线务员职业资格纳入到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的教学情境及项目中。
2.教学模式的设计
“教学做考一体化”是一种通过教与学结合、实训与考核结合、考试与考证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团队意识和敬业精神等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实施过程为五个步骤,即:学习任务的导入→学习方案的制订→方案的讲评→方案的实施→学习效果的评价。
3.教学组织及教学方法设计
(1)教学组织设计。本课程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师”的原则,按照“三个强调”,即强调工学结合,强调面向工作过程,强调实境教学进行教学组织设计。每个学习情境都是以完成工作任务的行动为导向,根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认知顺序对知识内容进行序化,按照五步工作法进行教学组织,将“知识、技能、态度”有机结合,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操作技能和工作能力,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
(2)教学方法设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课程内容及教师的教学特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灵活运用现场实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行动导向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1)现场实景教学法。学生通过在实训室和生产一线参加真实项目与任务的学习,体验真实的工作场景、学习真实的工作流程、掌握实际工器具的操作,真正达到学习环境与岗位零距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角色扮演法。以“工程项目组”的形式进行分组,学生以不同角色参与教学。每个“工作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分别担任施工方项目经理、施工技术员、线路维护技术员、线路管理员等角色,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担任企业“高级技术顾问”角色,对教学过程起指导作用。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质量意识。
3)项目教学法。以详细的工作单为引导,整个教学围绕工作任务的解决展开,以完成一个学习任务为目标,通过导入项目、项目分析、制订学习方案、教师讲评方案、实施方案、教师检查与评估等几个教学步骤实施教学。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组织与引导作用。
4)案例分析法。在案例分析法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教师对案例进行分解,讲解相关主要技术及作必要的示范性指导,然后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程案例进行讨论、协作、实践、探究性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实现课程設计的目标。
4.教学手段设计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及网络课程,将课堂教学与课后自学自练相结合,增强教学的实践性、生动性、互动性和自主性。
(1)注重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直观展示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的工艺过程,规范工艺操作要领,使学生在轻松生动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必要的知识。
(2)完善实训室,实现“教学做考一体化”。在实训室中模拟企业工作环境,教学过程严格遵守企业生产技术人员技能操作规程、工程实施标准、技能考核标准等,使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企业真实工作氛围,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训。譬如,讲解光纤线路施工中出现的错误将会导致的后果、强调施工方案规范的必要性、各工种配合在施工方案中的体现、按时按量完成施工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等问题,这些都是学生在工作后会碰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理解与感受,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对职业道德的培养与职业素养的提高也非常必要。
(3)优化课程内容,建设教学资源库。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搭建了“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课程网站,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网站资源丰富,包括课程标准、教案、课件、任务单、工作单、学习指南、习题库、国家标准与规范、仪器仪表使用资料、工程案例、工程过程视频与图片资料等。
(4)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零距离与企业接触,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教师既讲解理论知识又传授专业技能,学生则在学中做、做中学的过程中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时教师也便于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5.考核方式设计
课程采用以过程考核为主的多元化考核方式,从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职业关键能力及综合素质等多方面评价学生。考核标准依据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参照企业人员考核测评标准,以适合行动导向教学、突出能力培养为目的进行设计,同时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培养与考核。[4]课程评价体系中过程性考核占60%,结果考核占40%;其中,过程考核由三部分组成:学生自查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定(学生自评×20%+小组互评×30%+教师评价×50%)。
四、结束语
笔者通过“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方法做了有益尝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必要改进。教学实践证明,本课程改革取得了预期效果,也为课程设计方法的推广运用提供了有益的实证。
注释:
①来源于姜大源、戴士弘的讲座《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项目化改造——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②来源于赵志群的讲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
参考文献:
[1]王宁.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设计研究[J].商业会计,2013,(2):119-120.
[2]张冉.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行动导向教学典型案例分析[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3,(1).
[3]管明祥,夏林中.高职“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课程开发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4,(2).
[4]王瑶.构建高职管理类学生专业能力考评体系的思考[J].四川财职院,2012,75(1):6-7.
(责任编辑:孙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