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的生育模式——孩次递进分析的结果

来源 :中国人口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yu_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时期总和生育率虽然不受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的影响,但因未考虑育龄妇女的孩次构成,故当生育率较低并波动比较明显时不能准确地反映妇女的生育水平(查瑞传,1984,Feeney,G.等,1989;杨书章等,1991),而考虑了妇女的孩次构成,
其他文献
少数民族人口的研究,在过去一段对期内虽然也在进行,但还留下了一些空白。例如对于中国各民族人口的死亡,我们知之甚少,关于各民族人口的再生产状况,
期刊
本文从社会人口学角度,剖析了社区因素对农民生育决策的影响方式与途径。农村社区事实上叠加着两个层面的含义:偏于传统性的“日常生活世界”层面和偏于现代性的“系统生活世界”层面。前者不但使得“生男”成为农民生育决策的核心,而且在时间上也倾向于“早生”;后者,社区的社会一经济状况(集体化程度与工业化水平)与社区的行政组织状况(社区政府控制力与社区秩序),是影响农民生育决策的最主要的因素。
上海人口负增长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索人口负增长现象的范例和机会。人类今天正在为减缓人口增长并为早日实现零增长而努力。上海的事例说明,人口要达到零增长或负增长,从人口因素来说,要满足生育率下降和人口结构老化两个条件;从非人口因素来说,要求社会经济的发达和计划生育的努力。另一方面,人口零增长的实现并不意味着一个社会人口问题的终结,而是变得更为复杂了。
<正> 十八世纪的中国是个很有意义的课题,但范围很大,问题很复杂。我想就以下三个方面谈一点看法:一、十八世纪是一个继承和总结的时代;二、十八世纪是中国历史发展到高峰的时代;三、十八世纪是孕育着转变和面临着选择的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城市空间扩张的速度加快,人口和产业增长的非中心化越来越显著。在多部门非中心化的序列过程中,第二产业为带头部门,其次为第三产业,最后为人口。这一扩散特征和国外以人口带动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扩散过程显著不同,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期刊
本文根据人口普查的妇女存活子女资料,揭示出中国妇女的生育转变不仅表现在数量上,也体现在孩子性别结构上。随着生育率的迅速降低,单性别孩子特别是“独男”家庭明显增多。问题的关键是人们“生男不止”、追求“儿女双全”;孩子性别结构变化是性别比过高、男孩偏多。城乡在这两个方面的差距都在拉大。今天人们的生育行为及其选择已有了新的表理形式和特点,必须客观、全面、有历史感地进行思考。
人口学研究,不仅要重视收集定量数据,而且也应重视收集定性资料。以往的定量调查囿于问卷封闭式的提问及在固定答案中作圈填式的选择,研究者难以推导出导致某种选择的原因。典型组专题讨论,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其科学和严谨性贯穿于调查金过程。该方法的主要特点在于,通过“群体效应”,以获取所需的真实信息。中国人口情报研究中心采用该方法对宁夏平罗县和广东四会县进行了一次定性调查,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妇女地位和基层计生情况,获得了大量的、生动的信息。
本文作者首创了“期望孩子交易价格”这一人口学范畴及其实证研究方法。文章对这一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作了注释,并运用10省市的有关调查数据及相关结果进行了具体分析,阐述了期望孩子交易价格研究结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