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反对“个人崇拜"的檄文是如何产生的?

来源 :红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697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人们在追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那一特殊的历史岁月时,无法忘怀一位在身处逆境时率先写下反对“个人崇拜”的檄文、激荡“思想解放”思潮的先锋。他就是有着传奇经历的老革命和老报人——恽逸群。
  恽逸群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他积极推动文化界和新闻界的抗日救亡运动,当时他撰写的许多评论和社论因预见准确和文笔犀利被舆论界誉为“彗星”。1949年后他参与创办上海《解放日报》并任总编辑、社长和华东新闻出版局局长,但从1951年起即迭遭错误的打击,1955年更因“潘汉年案”而牵连入狱,后获假释出狱,下放至苏北一中学图书馆任管理员。正是因为这一奇崛的经历,使恽逸群在长期独立思考的条件下,不畏权势,率先对“个人崇拜”的党内和社会的风气提出质疑并加以批判。他在1973年8月写下了政论文《平凡的道理——略谈“个人崇拜”》。
  文章开宗明义地写道:“凡是把国家最高领导人(不论他的称号是皇帝、国王、元首、总统、主席、总理、首相、总书记或第一书记)神化的(不论他是‘天纵圣明’,是‘救世主’或是‘几千年才出现一次的天才’),必定有奸人弄权,篡夺权力。这是古今中外绝无例外的普遍规律。只有极端糊涂的人,才会相信自己是天生的圣人,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不会犯错误,不会受人蒙蔽、愚弄,因此长期受奸人的愚弄,至死不悟。”
  在当时,恽逸群的这些言论可谓石破天惊。封建专制社会的历史影响、多年极左思潮的猖獗,使人失去了正常判断和认识的能力,在对领袖朴素的崇敬之余,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对方加以神化,所谓视若神明、绝对崇拜、盲目迷信,即使由领袖发动的晚年“壮举”(“文革”)如何使整个社会趋于政治疯狂、经济凋敝、民生艰危,愚者不识,有识者也噤若寒蝉,所谓“古今中外绝无例外的普遍规律”,竟无一人能道及。恽逸群表现出巨大的勇气和洞察力,当时他被发配于苏北海隅的阜宁县中学,就在那一阴暗潮湿的楼梯间内,他凭借微弱的烛光,支撑着羸弱的病躯,书写下了被后人誉为“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和极大的历史意义与文献价值”的这篇文章。
  恽逸群揭示“个人崇拜”以及“个人迷信”在党内根深蒂固,并且指出其源于党内民主制度的长期缺失,以及领导作风的独断专行、家长制和一言堂的盛行,可谓在“党建”领域最早提出了一个“真问题”,也可谓为“改革开放”的可能和实施率先揭开了序幕,因为“改革开放”的前提是“思想解放”和“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回归,这正是恽逸群经过长期深思熟虑所坚持的。
  恽逸群在一些言论中表达了他对导致“个人崇拜”产生的制度缺陷的思考和忧虑,甚至他还上书周恩来、陈伯达、张春桥等,为此不计个人祸福,如他曾说:“‘文化大革命’中怪论层出,忧心如捣,强自抑制,自念既被剥夺发言权,也就没有发言的责任,以中国之大,何待于‘罪人’之喋喋不休。缄默数年,终不能忍。1972年6月上书周总理,谓‘天下可忧非一事’,终不甘、也不忍袖手旁观……”;“读《(毛主席语录)再版前言》,深感不安,1967年春写信给陈伯达,提出究竟是理论掌握人,还是人掌握理论?如为前者,则理论是灵魂,行动应受支配;如为后者,则理论是工具(武器)……武器可以杀敌人,也可以杀朋友,杀自己弟兄,也可以自杀的。希望他加以澄清。”当时张春桥曾鼓吹“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恽逸群在上海《解放日报》与张春桥有过同事的经历,尽管对张的底细和为人一清二楚,仍然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他写信给张春桥,驳斥其谬论,并要求他加以纠正。晚年恽逸群敢于、善于独立思考,早在“文革”大乱之际,他就给周恩来寄出《关于加速工业化等的建议》等,实事求是地反映地方基层的情况,并建议实施征收累进率较大的所得税(以此“不仅增加国家收入,且使干部与劳动者的差距缩小”)和正常的退休和工资制度(“工资应随职务改变而升降,否则只能说是‘按资[历]分配’”)等,其中的许多建议,在改革开放之后得以逐一实行,如征收累进制个人所得税、废除党员领导干部的终身制、实行退休制度等,这些都反映了这位长者的远见卓识。
  恽逸群学识渊博,生前还著有《新闻学讲话》、《外蒙问题考察》、《抗战国际知识》、《吴佩孚评传》等新闻学和历史学著作,这些著作也因为作者的特殊经历和品格,在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痕,并为后人所铭记。
其他文献
1、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继上海、北京等地之后,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0年冬至1921年春酝酿并成立。不久,成立中共广东支部。1922年上半年,成立中共广东区委。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劳动组合书记部,随后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广东分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讨论了如何加强全国工人阶级团结等问题。  2、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1920年11月,广州社会主义青
期刊
2000年,世纪之交,万象迭替。2000年的2月,是新世纪的第一个新春,万物生机萌发。南粤的春天,阳光温和明媚,到处绿波葱葱,彩花斗艳。广东迎来了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一行。此行,是一次载入史册的世纪之行。  江泽民首先来到南粤水果之乡高州市考察,并在高州召开领导干部座谈会,在会上作重要讲话。用高州作讲台,向全国发出加强党的建设的世纪强音。这对高州来说,是一件史无前例的大事,对全国来说,也是绝无仅有
期刊
《红广角》2010年第12期一篇文章——《东欧剧变过程及原因探析》中指出,东欧剧变的原因是苏联来的:“东欧国家无一例外地照搬了那种中央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式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苏联又是亦步亦趋”。我认为,这是不争的事实。众所周知,苏联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也于1991年演变了:存在了69年之久的统一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解体;具有93年历史、拥有1800万党员的
期刊
1925年,国共合作的广东政权进行了两次东征,肃清了盘踞在东江一带的陈炯明军阀势力,使广东达到了统一,巩固了广东作为革命策源地的地位,从而为北伐奠定了基础,并且有力促进了东江一带党团组织的建立和工农运动的发展。东征的胜利与广大工人、群众的帮助和支持是分不开的,正如周恩来所讲的:“所以打平东江,不是军队的能力,是工人东江的农民,与革命军联合的势力”。①这是共产党,同时也是国民党进行的第一次工人、农民
期刊
“大跃进”运动是“前十年”党史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文拟在比较充分占有资料的前提下,将宏观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观即我国的国情和微观即决策程序结合起来进行考究,进行理性行政决策分析,试图得出更为科学的结论与启示。    一、农业“大跃进”    “大跃进”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农业的高指标。省委发动了一系列群众运动,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意旨在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业生产的“大跃进”。  (一)掀起“千斤亩运动
期刊
南方的七月骄阳似火。1958年7月1日至7日,周恩来总理冒着酷暑高温莅临广东省新会县视察工作。日理万机的周恩来为什么选择远离京城的葵乡——新会来视察呢?缘由是这样的,1958年5月,新会县委第一书记党向民赴北京参加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在会上作了《县的商业工作要成为农业生产的后勤部》的发言,得到中央领导的好评和重视。毛泽东主席指示:广东新会县商业工作搞得好,可到那里开一次现场会。6月8日至18日,全国
期刊
桥西社区属于县城,许多人还是农业户。但这里的社区组织已经相当出名,都说这里像实现了共产主义,还开着汇报会、协调会、致富研究会、组织与群众的谈心会。这里的陈家村也成了先进模范村。春旺是组织的核心人物。一切还得从那个夏天黄昏说起。  月亮从柳梢上升起来了,田野空旷清凉起来。春旺同父亲在祖屋门前的桂花树下乘凉。春旺是从县城匆匆赶回来的。中午,父亲气喘如牛地打一个电话,要他回垸去,然后就啪的一声挂断。父亲
期刊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在历次解放战争和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修建一座纪念碑。  1949年9月30日下午6时,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庄严的纪念碑奠基典礼。随后,中央及地方共17个单位组成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确定纪念碑的整体设计方案。兴建委员会花了一年多时间,向全国征集意见,收到140多套设计方案。  兴建委员会
期刊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有一支在国民党统治的地区和日本侵略军侵占的地区秘密进行革命活动的党组织,被称为地下党。他们长期潜伏从事秘密工作,即使在同一个单位彼此认识,为同一场战斗共同奋斗,也互不“相知”。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时,北平城发展的地下党员就达3376人,直到北平地下党员会师大会上,他们才知道原来身边的“他、她”就是自己的同志。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保密是地下党生存的重要前提,但难以置信
期刊
“党啊党啊亲爱的党啊,你就象妈妈一样把我培养大,教育我爱祖国,鼓励我学文化……”在工作闲暇之时总爱听《党啊,我亲爱的妈妈》这首歌,这一近乎固执的习惯,常常引人不解。不知我者说我提前进入了老年期,总在这些老掉牙的歌曲中寻找对过去的回味,知我者总是会心地一笑,因为他们知道除了这首歌之外还真的没什么能表达我对党的感激之情!  也许对别人来说它只是一首歌,可是对我来说这首歌是在诉说我的亲身经历,是党给了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