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生:秋天。(板书:秋)
师:谁能说说秋天来了,天气怎么样?大自然中还发生哪些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秋天的图画。
师: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你能想到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描写秋天的成语吗?(相机出示: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这是我们在练习一中学过的四个成语,老师这儿还有几个成语,我们也来读一读、记一记(一叶知秋、凉风习习、秋高气爽、落叶纷飞、丹桂飘香、瓜果遍地) 。
师:今天,我们就要跟着书中的小朋友,在这美丽的金秋一起到郊外游玩。(板书:游)
生读课题《秋游》。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导入,了解学生已知,并据此进行教学,这符合教学和认知规律;注重前后知识的连贯,能适时复习和运用所学词语;合理运用现代媒体建构知识,将词语和画面生动形象地链接起来;重视词语积累,且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二类生字词(绵羊、稻子、高粱、棉花、打滚儿、逮、嗓子),着重让学生汇报通过预习知道这些字词的读音要注意什么。
2.出示一类生字词(凉了、老师、郊外、兔子、追逐、叫喊、一望无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知道了什么。指导学生从字音、字形、词意等方面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将预习放到课外,让学生自己学习能“学会的”,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加强词语学习方法的探讨,注重“失误”的纠正训练,提高读写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三、精读课文
(一)提出问题
1.课文的题目叫《秋游》,同学们初读这个课题的时候,头脑里产生了哪些问题?(谁跟谁?到哪里?看到了什么?玩得怎样?)
2.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篇课文就是围绕这几个方面来写秋游的。如果让你们当小作者,一定也会写得很好。
【设计意图:扣题设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促进他们学会“问”;同时,从“写”的角度阅读课文,不仅让学生明白“写什么”,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探究“怎么写”。这是读者阅读文章的根本,也是现代阅读教学返朴归真的重要策略。】
(二)解决问题
1.学习课文第一节,探究“谁跟谁”、“到哪里” 。
(1)谁跟谁去哪里秋游?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2)指导朗读“渐渐”一词,让学生用“渐渐”说一句话。
(3)读了第一句话后,你觉得用什么词语可以形容秋天的天气?(天朗气清 、秋高气爽、凉风习习)
【设计意图:以问引读,以读答问,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扎实有效地训练朗读。同时,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读的训练,促进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学习课文第二、第三节,探究“看到了什么”。
(1)创设情境: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课文中的小朋友出发了。(先播放歌曲《去郊游》,然后教师配乐读二、三两节)
(2)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3)出示课文第三小节,理解“一望无边”的意思,指导读出无边无际,一眼看不到边的感觉。
说说除了天空可以用“一望无边”来形容外,还有什么也可以用“一望无边”来描绘。(大海、沙漠、田野、草原等)
(4)天上的白云像什么?看图感受天空的美丽并指导配乐朗读。
(5)农田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出示课文第四小节,并播放稻子、高粱、棉花图片让学生认一认。课文中说“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们呢?
出示:稻子(黄澄澄、金黄金黄)高粱(火红、火红火红)棉花(洁白、雪白雪白)
(6)去了农田之后,我们将要去果园,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是怎样的情景吗?你能仿造课文的第四小节来说一说吗?
出示:果园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从词语入手,加强句的理解和段的认识;注重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在用中加深对词语的理解;重视想象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学习生字
1.听写生字“凉”、“郊”。检查生字预习识记的情况。
2.指导书写。
凉: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郊:左右结构,左宽右窄。
3.学生仿写,再次评价指导。
【设计意图:听写,让学生回顾字形和写法,既引导他们学会自学生字词,又促进他们提高自学效果。指导写,作为生字教学的重要环节不能忽视,让学生尝试练习后再指导,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总结全文(略)
(责编陈剑平)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生:秋天。(板书:秋)
师:谁能说说秋天来了,天气怎么样?大自然中还发生哪些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秋天的图画。
师: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你能想到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描写秋天的成语吗?(相机出示: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这是我们在练习一中学过的四个成语,老师这儿还有几个成语,我们也来读一读、记一记(一叶知秋、凉风习习、秋高气爽、落叶纷飞、丹桂飘香、瓜果遍地) 。
师:今天,我们就要跟着书中的小朋友,在这美丽的金秋一起到郊外游玩。(板书:游)
生读课题《秋游》。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导入,了解学生已知,并据此进行教学,这符合教学和认知规律;注重前后知识的连贯,能适时复习和运用所学词语;合理运用现代媒体建构知识,将词语和画面生动形象地链接起来;重视词语积累,且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二类生字词(绵羊、稻子、高粱、棉花、打滚儿、逮、嗓子),着重让学生汇报通过预习知道这些字词的读音要注意什么。
2.出示一类生字词(凉了、老师、郊外、兔子、追逐、叫喊、一望无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知道了什么。指导学生从字音、字形、词意等方面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将预习放到课外,让学生自己学习能“学会的”,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加强词语学习方法的探讨,注重“失误”的纠正训练,提高读写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三、精读课文
(一)提出问题
1.课文的题目叫《秋游》,同学们初读这个课题的时候,头脑里产生了哪些问题?(谁跟谁?到哪里?看到了什么?玩得怎样?)
2.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篇课文就是围绕这几个方面来写秋游的。如果让你们当小作者,一定也会写得很好。
【设计意图:扣题设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促进他们学会“问”;同时,从“写”的角度阅读课文,不仅让学生明白“写什么”,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探究“怎么写”。这是读者阅读文章的根本,也是现代阅读教学返朴归真的重要策略。】
(二)解决问题
1.学习课文第一节,探究“谁跟谁”、“到哪里” 。
(1)谁跟谁去哪里秋游?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2)指导朗读“渐渐”一词,让学生用“渐渐”说一句话。
(3)读了第一句话后,你觉得用什么词语可以形容秋天的天气?(天朗气清 、秋高气爽、凉风习习)
【设计意图:以问引读,以读答问,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扎实有效地训练朗读。同时,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读的训练,促进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学习课文第二、第三节,探究“看到了什么”。
(1)创设情境: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课文中的小朋友出发了。(先播放歌曲《去郊游》,然后教师配乐读二、三两节)
(2)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3)出示课文第三小节,理解“一望无边”的意思,指导读出无边无际,一眼看不到边的感觉。
说说除了天空可以用“一望无边”来形容外,还有什么也可以用“一望无边”来描绘。(大海、沙漠、田野、草原等)
(4)天上的白云像什么?看图感受天空的美丽并指导配乐朗读。
(5)农田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出示课文第四小节,并播放稻子、高粱、棉花图片让学生认一认。课文中说“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们呢?
出示:稻子(黄澄澄、金黄金黄)高粱(火红、火红火红)棉花(洁白、雪白雪白)
(6)去了农田之后,我们将要去果园,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是怎样的情景吗?你能仿造课文的第四小节来说一说吗?
出示:果园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从词语入手,加强句的理解和段的认识;注重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在用中加深对词语的理解;重视想象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学习生字
1.听写生字“凉”、“郊”。检查生字预习识记的情况。
2.指导书写。
凉: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郊:左右结构,左宽右窄。
3.学生仿写,再次评价指导。
【设计意图:听写,让学生回顾字形和写法,既引导他们学会自学生字词,又促进他们提高自学效果。指导写,作为生字教学的重要环节不能忽视,让学生尝试练习后再指导,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总结全文(略)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