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阅读浅谈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时期能否养成良好的读书兴趣和习惯,能否掌握阅读规律和技能至关重要,它将影响一个人的人生取向和发展。
  然而,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绝大多数中学生受高考应试的逼迫,陷入“题海”之中放弃阅读;有些语文老师在各科作业的轰炸围攻下只好布置书面作业,使之无暇阅读;有些班主任及非语文课的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对学生采取围追堵截的手段,使之不敢阅读。鉴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微妙地位和特性,如果说中学语文教学可以置“高考指挥棒”于不顾,恐怕也不实际,但如果一味地将阅读打入冷宫,大搞题海战术,往往会疲于奔命而陷入“误区”。笔者欲将有关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体会和做法。
  一、唤醒学生的阅读意识,使之主动阅读
  语文是作为兼工具性和思想性统一存在的一门学科。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无疑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富有独立思想、独特个性,培养健康心理,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手段,是使学生获得精神财富,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只有唤醒了学生的阅读意识,使他们认识到阅读对自己终身学习、发展的巨大作用,才能使他真正对阅读产生兴趣,愿意亲近语文,从而自觉主动地学习它。这就要求阅读课所学的内容是有用的、有效的、有趣的,当然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通过大量作品的介绍、赏析来感染学生。
  二、开启情感之门,使之喜欢阅读
  新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很多,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播撒着人文之光,有很多流光溢彩的典型形象。把握这些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酸甜苦辣,感受人物的心路历程,不仅是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方法,也是对青少年感情发展历程的一种有益的熏陶,也是激发他们发掘读书之乐的契机。教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深挖语文的情趣、理趣,并让学生自主地根据所了解的历史或现实中的人物去印证评介,在评介中不自觉地陶冶情操,形成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课内师生互动,使学生把握阅读规律,掌握阅读技能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学要走出口若悬河的讲解这一误区,在使学生掌握阅读规律、阅读技能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语言,把握主旨。笔者认为:真正好的课堂阅读教学不是自我陶醉式的淋漓尽致地自我赏析,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做课”,不是放任自流的完全的“自动课”,而应是灵活多样的志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师生互动课”。必须想法设法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自由地,富有个性地阅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引导学生多读多思,使之把握阅读规律,掌握阅读技能,在阅读实践中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只有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由不愿读转化为愿读,有愿读转化为乐读,只有课堂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促进学生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推动他们自觉努力地探索,课堂上教师应不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培养他们勤于思考,勤于质疑的好习惯,给学生一个自由平等的空间,燃起学生阅读的热情。
  四、阅读教学不搞花架子,落实三结合
  阅读技能不会凭空产生。前几年社会对评议教学的责难声不绝于耳,说语文只重知识传授,不重能力培养。有人甚至大声疾呼:“误尽苍生皆语文。”近几年,研究性语文学习如“雨后春笋”,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及创作才华的展示和张扬。可见,过去强调的“双基”,仍是构建能力大厦的基础。在知识传授中渗进能力的培养,才是阅读的最佳策略,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落实“三结合”:1.把阅读与知识积累、分析概括、筛选整合能力结合起来,通过适当的课堂训练来考查落实。2.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读写互动,以读带写。如师生通过分析典范的例文,将作者在选材、立意、构思、遣词造句的匠心,与学生自身差距作比,领悟范例的精妙,在反思中提高。3.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结合,力求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在课堂上让学生相互交流课外阅读的内容及评价,使更多的材料在学生间传播,更多的观点思维得以交换讨论。
  五、语文教师做个“杂家",充分发挥个人魅力
  “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博学多才,知识广博,做一个“杂家”,见解独到,思想深刻,语言生动、幽默风趣,做一个内涵深、修养高,亲和力强的可爱的人,用个人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学生,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之产生“心向往之”的欲望,从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效应,吸引他们自觉主动的阅读,这样,既能使课堂成为一池活水,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由此可见,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正确处理阅读与高考、语文素养的关系,多给学生独立阅读、体悟、回味、背诵的时间,以期达到真正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发展建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的目的,使阅读更好更有效地为高考服务。
  (作者单位:河南省尉氏三中南校区)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德育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效果不佳,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差。本文试从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养成的环境因素、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等都说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而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决定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激发学生课堂学
本文从地下水的利用潜力和开采潜力分析入手,包括农业灌溉节水量、污水再利用量、咸水、微咸水的利用、增加评价深度可扩大的水量几方面分析计算,在全区资源评价结果基础上,
情感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将情感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现出来,让学生把认知与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情感成为学生认知能力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同时给教师的影响十分深刻,同时对学生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农村学生对于初中数学学习来说,由于教学资源的缺乏,教学设施的落后,以及教师教学思想、观念的滞后,致使学生学习环境不理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存在很大的困难。作为一名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谈几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认识。  一、要
西南某大型水电站左岸坝肩边坡分布有多层二叠系凝灰岩软弱夹层,其中对该边坡稳定性影响最大的是标记为A3的软弱夹层。本文从A3的空间展布、成因、工程分类、物质组成、物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