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语文的“味道”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love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儒雅而清纯、智慧而灵动、轻盈而芬芳,无时不在熏染和浸润着师生,让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这就是“语文的味道”。语文教学要通过语言理解、语言品味和语言运用等活动,让学生在提升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咀嚼品味芬芳馥郁的语文的“味道”,这是语文教学的独特韵味和美好追求。
  一、学会倾听,听出语文味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倾听是一种习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从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不仅能听出语文味,提高学习质量,而且也将是学生走入社会的一种财富。
  教师要让学生获得倾听的重要性,创设倾听的氛围,培养学生乐于倾听、积极倾听的意识;耐心倾听、礼貌倾听、仔细倾听的习惯;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评的能力。训练学生用心倾听,不仅仅是听明白话语表面的意思,还要用心感悟话里的深层意蕴,捕捉字里行间的生命情感和人生真谛。语文课因为有了倾听而更有韵味,更有文化的气息,更有生命的灵性。
  二、注重口语,说出语文味
  说话是语言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基本素质的高低。“能说会道”、“能言善辩”是现代人的重要素养,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高度评价的那样,“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从中看出口语表达的重要作用。
  如何巧妙地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使“说”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呢?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训练。一是要鼓励学生说话的胆量和勇气,让学生敢说;二是要创设情境,激发说话的兴趣,让学生想说;三是要教给说话的方式方法,让学生会说;四是提供丰富多彩的说话内容,开展兴趣盎然的活动,让学生能说;五是多元评价、表扬激励,让学生乐说。说得生动有趣,说得清楚明白,说得头头是道,说得激情澎湃,语文课因“说”而更加精彩,语文味因“说”而更加浓郁。
  三、强化朗读,读出语文味
  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美读就是表情朗读,是学生阅读感知的主要方式和获得审美享受的基本途径。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正所谓:“好文不厌百回读,涵咏功夫意味长。”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鲜活的画面和真情实感,它是语文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语文课加强朗读训练,首先是拓展朗读的时空。课前让学生预习读,课中让学生充分读,课后让学生延伸读。其次是丰富朗读的形式。如集体读、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师生轮读等。再次是读出自己的感情。朗读不是简单地读出“声”,重要的是读出“情”,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让朗读“火”起来。俄国作家果戈理曾说:“像样地朗读一篇抒情作品……需要同诗人分享那充满他心灵的崇高的感受;需要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它的感受”,这种“真实的内心激动”,就是朗读的“火”。
  四、随文练笔,写出语文味
  随文练笔是阅读教学中体现读写结合,长线短线并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课上,学生借助文章的言语形式和内容进行巧妙地模仿迁移,能内化吸收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随文练笔,关键是选择好读与写的结合点。如文本空白点、情感汇聚点、思维疑惑点、认知冲突点、主题升华点、结构突出点、结尾延伸点等。随文练笔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针对性,在形式的设计上要体现灵活性,在时机的把握上要注意随机性,在评价的策略上要凸显赏识性,让写作因阅读而丰盈,让阅读因写作而精彩。
  五、激发想象,思出语文味
  现代接受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有时根据表达的需要,在行文中有意留下一些意义空白,使之“句中无其辞,句外有其意”,“不著一字,尽得风光”。这些空白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布局谋篇的匠心独运。入乎其内,徜徉其中,必然会别有洞天、豁然开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进行拓展和延伸,是激发学生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六、揣摩玩味,品出语文味
  有人说,语文的味道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嚼”出来,“品”出来的。叶圣陶先生说:“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这个滋味就是“语文味”。在阅读教学中,经常使用揣摩比较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对文本中重点字、词、句,进行“增一增”、“删一删”、“换一换”、“调一调”、“改一改”等一番“咬文嚼字”的比较和咀嚼,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的内涵和情味,在语言学习的实践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把握语言,培养语感。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无疑非常重要。
  七、角色表演,传出语文味
  语文是一门“心灵的学科”,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内心体验的源泉,教学中要有情感生活,有心智的活动。小学生有很强的表演欲望,角色表演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是加深感悟课文的有效形式。学生表演,不仅要内化课文中规范的语言材料,还要灵活地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语言储备,重构自己的语言“仓库”,让语言更有表现力,让表演更有感染力。
  如教学《三袋麦子》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戴上头饰,分角色表演土地爷爷、小猪、小猴和小牛。学生兴趣盎然地演绎着文中角色的形象。“小猪”腆着大肚子,手舞足蹈、摇摇摆摆地上场了:“土地爷爷,太感谢你了,你真是个大好人啊!我最喜欢吃的就是馒头和烙饼了。平时整天吃些粗茶淡饭,我早就吃腻了,早就想换换口味了。明天,我就去把这袋麦子磨成面粉,做成各种各样好吃的食品,那一定是最美的佳肴了。”他边说还边舔着舌头,咂着嘴巴,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平时生活经验的积蓄和日积月累的语言“存折”,都投注到入情入境的表演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和创造的世界里,他的精神生活才充实、才有价值。”语文课堂上的传神表演,唤醒了儿童尘封的灵性,极大地发掘了学生创造的潜能,把抽象枯燥的文字变成立体动感的画面,使语文教学充满浓浓的语文色彩和旺盛的生命活力。
  责任编辑:王天杰
其他文献
教师专业化成长是一个系统工程,有赖于社会、学校、教师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然而,专业化成长毕竟是教师个人的事情,其核心因素还是取决于教师个体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那么,对于教师个体来说,要想促进自己专业化成长,该让什么来“给力”呢?  一、让心灵诗意地栖居教育——让认知来给力  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但这并不是因为工作需要人,而是因为人都需要工作。一方面,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回报养家糊口;另一方面
期刊
现代数学观认为数学是一种思想方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数学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确立了数学思想渗透和培养的重要地位。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内容,忽视这些内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使得课堂教学目标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为此,数学教师在关注数学知识生成的同时,更
期刊
美国一位汉学家说,中国的敌人永远不是资本主义,而是骨头里的封建君臣思想!还别不服气,国人心中的那点小九九,向来并无多大变化:辜鸿铭出席北京大学聘任教师仪式时,拖着一条辫子,学生哄堂大笑。辜鸿铭却不羞不恼,先问了学生一句:“可笑吗?我的辫子长在脑后,笑我的人,辫子长在心头。老夫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而诸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说完一转身,背对着台下学生,大声说:“请诸公尽兴欣赏。”台下顿时鸦雀无声,
期刊
“确定位置”一课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准确定位,将“以生定教”、“顺学巧导”的思想贯穿教学的始终,下面摘录几个教学片段加以评析,以飨读者。  片断一:  一、创设情境,以生定教,让课堂“活”起来  课件出示指向标。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面有什么?  生:有“北”字,表示在地图上,上面是“北”的方向,箭头叫指向标。  师:在这幅地图上,上面是北方,其他三个方向你知道吗?还有另外的这四个方向
期刊
小学语文各册教科书均选编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阅读,领悟诗情?现就个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交代创作背景,领悟诗情  古诗的创作都有其特定环境。有的诗人因统治者昏庸无能,任人唯亲,其诗作表现出怀才不遇,忧国忧民之感;有的诗人因羁旅异乡,诗中流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有的诗人因心情舒畅、愉悦,所写的诗,充满欢快、奔放的气息……因此,教学古诗,应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自己查资料大致了解
期刊
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形成数学概念、探讨数学规律、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由于数学思想方法隐含在教材中,没有明确的量化要求,很难作为考试内容,所以不少老师思想上不够重视,部分教师对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把握不准、指导方法欠缺,因此,“数学思想”这一目标没有在教学中得到真正落实。那么,如何正确处理知识教学和思想渗透之间的关系,有效地进行数学思想渗透呢?  一、把握渗透数学思想的原则 
期刊
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许多老师对精读理解和熟读运用比较重视,而对初读感知却重视不够,往往只让学生读一、两遍课文,就匆匆忙忙地开讲了。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甚至连“拦路虎”都未扫除,何谈精读理解和熟读运用?因此,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先生一再强调,要“充分感知,延迟开讲”,“不读熟课文不开讲”。那么,究竟怎样让初读扎实起来呢,笔者结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六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具体建议”的“关于阅读教学”中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笔者在自己所教的班(三年级)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取得可喜的成绩。下面以绘本读物《我爸爸》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走近绘本  1谈话导入: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本书——《我爸爸》,
期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习作是想象作文《假如我会变》,要求学生围绕这一主题自由大胆地进行想象,创编故事,充分展示学生的童心、童趣和梦想,进一步培养学生学写想象作文的能力,养成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一、谈话导入,激发幻想“热情”  学生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对《西游记》中孙悟空非常熟悉。同时,也看过很多动画片,如《喜羊羊和灰太狼》、《猫和老鼠》、《奥特
期刊
教材简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伽利略25岁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敢于挑战人人信奉的亚里士多德,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从课文人文性角度看,它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从课文工具性角度看,它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