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参与文本解读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023144553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解读”是一种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的活动,是发生在读者、文本与作者之间的理解与对话交流活动,是读者积极主动接受与参与建构的活动。基于这一认识,教学文本解读是发生在“读者、作品、教材编者与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建构活动。既然是师生共同参与,那么,文本解读就不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学生,也应该参与到文本解读中来,让文本的内涵与价值真正在学生层面体现出来。笔者对此作了些尝试,试图找到让学生参与文本解读的路径。
  一、课前查阅资料,建立学生对作者在特定时期的初印象
  博观约取四个字,极恰切地阐释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用在语文教学上,也无不可。博观,是指我们要把书读厚,读与文本,与作者相关的内容资料,拓宽文化视野与教育视野,约取则是深入浅出,选点切入。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之前,必定要读大量的与作者们相关的著作,建立对作者的立体认识,这样才可能更精准地理解作者创作此文的意图。同样的道理,学生如要较为到位地理解文本的内涵与意图,必定也需从广处拓宽视野,涉猎与文本与作者相关的内容资料。
  以《小石潭记》为例,我提前一周让学生在网上查找柳宗元在永州的内容资料,并让学生自主记诵柳宗元在永州时期写的诗歌,借助资料大体领悟诗的内涵以及柳宗元的思想感情。《江雪》、《渔翁》、《溪居》等诗歌就是学生们自己查找,并主动要求记诵的。除此以外,他们还自觉地了解《永州八记》的其他七记,选择其中的一篇或者两篇,了解涉猎。经过这些有益的探寻,学生对柳宗元在永州的始末经历有了粗浅认识,对深入理解《小石潭记》大有裨益。
  二、课堂节点创新,撬动学生对接文本的敏感思维
  李华平教授说,教师课前备课时的文本解读,必然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得以呈现。这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转化,路径在哪?四川通江的张勃老师对此有自己的认识,他认为巧妙设问、朗读情境、创意作业是为三条有效的路径。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我以为选择有效的路径实现教师文本解读成果的转化,还需要在课堂的节点上创新,设置张弛有度的主问题和话题,抓住关键词沉入文本,引导学生全方位洞察作者心境,体验作者当时的人生经历。
  1.设置恰当的主问题(话题)
  余映潮老师在《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中说,从学生活动的角度看,主问题的设置有利于吸引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品读,形成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教学板块,也能够提升师生共同参与课堂,进行广泛交流的凝聚力。由此可见,主问题的恰当设置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它既能避免课堂的满堂灌或者满堂问,又能避免课堂的零敲碎打,让课堂具有条理感和线索美。从转化文本解读成果的角度而言,亦可以多方面给学生提供广泛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向文本的纵深处不断漫溯。
  2.抓住关键词沉入文本
  一个高明的作家,他的作品里绝对没有角落。每一个字词,每一处用笔,都会别有意味,都会藏着他或细腻或深刻的心思。王君老师曾说,任何一个文本都是由一个一个的词语构成的。关注词语,沉入词语,培养自己对词语的敏感是第一要务。这些话是讲给教师听的,同理,对学生也可用,也适用。如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是我们应该着力思考,并力主践行的。我的经验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和思维习惯,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思考空间,足够的交流平台,不越俎代庖,在大开放的格局中学习大开放的语文。学生有了格局,有了视野,自然会对语言产生不自觉的敏感与触碰,进而内化到作者的灵魂深处。
  还是以《小石潭记》为例,课堂上,我出示了这样一个话题,你认为文中的哪个字或者哪个词最能彰显柳宗元此时彼刻的心境?说说你的想法。学生畅所欲言地谈出了自己猜到的理解。
  三、课后共思共悟,引领学生回溯课堂书写领悟
  要想让学生产生解读文本,解读课堂的兴趣,教师自己就要做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教师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解读的热望,才会传递给学生正能量,才会让学生深切体验到教师与文本对话的快乐。所以,课后共思共悟,师生共同解读,共同回溯,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自然,在备课之前,有心的教师就已经参悟文本,写出相关解读,课堂结束后,不妨把自己的下水文章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作为参照,选择一个点进行解读。可以结合文本,自由漫谈;也可以追溯课堂,记录课堂的精彩瞬间,以及自己的学习反思。能力高点的学生可以解读作家,能力低点的学生可以记录课堂,但不管是解读,还是记录,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一定会更深一层。上完《小石潭记》后,我将《孤独寒寂柳宗元》、《不怨而怨,怨而不怨》两篇解读柳宗元的文字呈现给学生,他们读得津津有味。然后写出了自己解读的所思所感。
  从学生的解读文字不难看出,他们较深入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在尽自己的最大力量与文本对接。这样的思考状态,这样的解读状态是学语文的一条大道。只有教会学生解读文本,让他们参与到文本解读中来,才能真正意义上发挥教师文本解读的功能和作用,才能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发展自我。有学生参与的文本解读,才是动的文本解读,才是活的文本解读,才是真正实现多重对话的文本解读。这应该是文本解读的至高境界吧!
  ★作者单位:山西晋城市泽州县北义城中学。
其他文献
一、合作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首先在美国兴起,并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十年里取得相对较大的发展,这种教学理论和策略是有一定的创意和实效的,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合作”,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或群体在某一活动中,为完成某一任务而建立起的相互之间的互助合作人际关系。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明确责任分工,又互相帮助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具有目标
作品是作者思想观点的展现,透过文学表象,可以窥见作者的性格特征。下面就几首诗词展开分析,从作品来看人品,同时引领学生用此方法去分析古代诗词及其作者,用作者与作品互相印证。  一、大气豪迈的诗词必是有雄才大略之人的作品  大气之人,其眼界是开阔的,其志向是宏远的,其气势是豪迈的。在他的行为做事上,往往大气磅礴,气势恢弘。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现代教学媒体给传统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传统的作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的教学模式为作文教学服务,使作文教学适应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对这一问题进行一定的探讨与尝试非常必要。  一、Web同步教学模式的运用  1.web同步教学模式的特点  Web同步教学模式主要以Web即网页为作文教学环境。网页是一种基
教学的本真是什么?教育应该富有一种文化影响力,不仅能关注学生的今天,更能影响学生的明天。也就是说,学生发展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现在浙江乃至全国都在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真正关注到了教学的本真。核心素养内涵非常丰富,本人特别关注到其中解决问题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方面,联想到现在作文教学中为了高分而墨守成规的僵化教学,在此以记叙文为例谈谈自己的想法。  
学生写作时常常抱怨没有什么可写,不知写什么,于是胡编乱造、百度抄袭等现象层出不穷。因此,老师当务之急是要教他们如何选材。有人说自由写作就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样学生才能写出精彩的文章,但自由并不是放任,必须加强作文写作指导。现就自由写作之——选材,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选材要积极向上,贴近生活  所选材料应积极向上,有生活气息。如打球、骑车、游泳、登山运动类的;看书、下棋、学琴学习类的;邻里之间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上的话,一只眼睛看纸的背面。”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引领学生透过“纸上的话”看到“纸的背面”的过程,只有在课文的美点、细节、矛盾、留白等关键处不断咂摸、品味,才能让“纸的背面”凸显出来;也只有这样的反复咀嚼、揣摩,才能发现自我精神的倒影,品出语文的味道。  一、于美妙处驻足,品出字里行间的芬芳味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让课堂教学成功、有效。  怎样用一个标准去判断一堂课是否有效?我认为判断的标准是:教学后学生能理解课本内容,能掌握知识要点,并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要想学的有效,就要教的有效,这就离不开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了。  一、什么是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而小学德育教育,是引导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具有真、善、美的人。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如果在平时的课堂中,以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为切入点,抓住时机,多渗透德育教育,语文教学会呈现出别样的魅力,我们的学生也会真正爱上语文这门学科。  记得,我曾经上过一篇叫《去年的树》的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鸟儿天天唱歌给树听。在
韩愈在《师说》中感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苏教版的教材将“师道”解释为“从师学习的道理”,整句话可以理解为“从师学习的道理已经很久都不流传了”。笔者对此颇为疑惑,难道在科举制度已经成熟的唐代,读书人都不愿从师,甚至耻于从师了吗?  要判断“师道不传”的真伪,我以为首先要关注的是韩愈创作《师说》的时代背景。  韩愈于贞元十七年(801年),通过铨选,第二年春(802年)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开始他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任何知识都是在原有知识和心理的积累基础上建立的,即只有当外部信息与阅读主体的已有心理图式相通时,才能构建起新的知识。因此,要使教学得到最大的效益,就要优化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的过程符合学生学习认知规律。  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判断一个教学设计是否优秀要看其是否做到下面三点: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内容恰当、教学方法合理。  一、教学思路清晰  教学思路就是课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