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公益慈善组织去“四化”改革的路径选择r——基于中国红十字会系统的分析

来源 :新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nfe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制内公益慈善组织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主力军,实行特殊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这类组织的“四化”(机关化、行政化、娱乐化、贵族化)问题严重损害了其社会公信力.中国红十字会作为三重赋权的组织在这方面尤为典型.“四化”的总根源是行政化.因此去行政化就成为体制内公益慈善组织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改革策略方面,分步推进的渐进式改革优于激进式改革,无论是历史逻辑还是理论逻辑、实践逻辑都不支持公益慈善组织采取激进改革模式.推进体制内公益慈善组织改革,要特别注意改革的整体性、协同性、联动性,在时间节点上应对接国家治理现代化确定的目标进度安排.
其他文献
2003年1月1日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 正式实施, 对何为优秀历史建筑、 如何保护等提出了若干规定和措施,标志着上海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上了一个新台阶.rn我长期生活于上海, 并由于历史原因在上海的优秀历史建筑里居住40余载,今已年近耳顺, 可以说是生于斯长于斯, 对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的情感也愈积愈浓, 深感建筑是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 也是反映城市文化的重要名片. 同时我也深深感到, 讲好优秀历史建筑故事, 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是延续城市文脉, 彰
今天一提起 “直男”, 人们难免要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不解风情的形象. 有时候朋友间以此打趣: “你真是个直男!” 虽是玩笑, 却也说不上是很正面的评价. 可两千多年前的先贤孔子却反复鼓励人们 “直” 道而行, 争做 “直” 男. 这不禁引人遐想: 孔子口中的 “直” 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性情, 它又有何价值呢?
期刊
十八大以来,人大制度在实践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一是在立法方式、过程和方法上全面推进,开展了不同地区的协同立法、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小切口”立法等创新实践;二是在讨论决定重大事项方面,各地出现了不少新的探索,如实行年度重大事项决定项目清单制、实行重要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等;三是加大监督力度,讲求监督实效,在预算监督、司法监督、任后监督方面都有新进展;四是在代表工作和代表履职活动中,出现了代表履职的“家站化”、网络化、专业化、联动化,以及代表履职评价的精确化等新趋势;五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进一步深化,人大制
她不仅是孙中山先生的学生、 战友、 同志和夫人, 也是孙中山政治主张的继承人.在孙中山离开的漫长岁月里, 她坚守着 “联俄、 联共、 扶助农工” 三大政策, 相信千百万人民将遵循孙中山的道路达到革命的最终目的. 她凭着自己的人格魅力, 逐渐成长为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 个性独特的政治家、 受人爱戴的和平大使, 从而成为近代中国乃至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她, 就是宋庆龄.
期刊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北京率先实现共同富裕,既有利于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也为全国促进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示范和引领作用.目前,北京具备实现共同富裕的良好基础和条件,但仍面临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加大、中等收入群体偏小等三大制约.为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好发展与共享、效率与公平、量变与质变这三对关系,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具体路径包括:促进城乡之间、各区之间资源高效流动,实现发展与共享的
务实制度主义的核心是以合作利益为导向,自愿参与和灵活开放为重要特征.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通过设施互联互通、绿色发展、人文交流、健康合作等多样化的务实合作机制,切实推动了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但也面临包括国际环境剧烈变化、“弱制度”性、合作议题比较繁杂等新的挑战.为此,未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务实合作助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策略与路径包括:通过双边主义、地区主义和多边主义三轮驱动完善组织机制和规则约束性;推动多层级合作,分散议题压力,激发大国的合作引导力;促进民心相通,推进高质量的务实合作.
现代中国人多认为 “礼教” 是 “旧传统中束缚人的思想行动的礼节和道德”,是反动的 “封建糟粕”. 在 “五四” 时代, 一些文化激进主义者, 如吴虞,甚至把 “礼教” 与 “吃人” 相等同, 宣称: “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 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 与此种认知相关, “礼教” 事实上已经完全退出了现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礼教” 经典如 《礼记》 等也就成了只能供少数专家进行 “学术研究” 的文化 “化石”. 然而,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新时代”, 在 “文化自信” 日益增强的今天, 我们需要重
期刊
我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 休戚与共, 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一部中国史, 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 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 发展、 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 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 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 经济上的相互依存、 情感上的相互亲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历史、理论、实践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生成逻辑.从历史逻辑看,它大致经历了革命为现代化创造前提、“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和发展、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骤,贯穿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始终;从理论逻辑看,它蕴含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要素;从实践逻辑看,它体现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实践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立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方向和坚持中国发展与人类发展相互统一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对当代人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人类学一方面来自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经验的关于工人阶级状况的事实,另一方面来自关于人和世界、精神与异化、类本质以及实践/生产本体论的影响.在哲学人类学层面,马克思主义人类学与当代本体论人类学之间的联系来自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观点,这种联系已经受到当代人类学的重视;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关于资本主义的辩证形式分析,对于当代人类学研究国家、权力和阶层仍然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在实践层面,马克思主义人类学与当代人类学中的“积极行动人类学”和“本体政治”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