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李敖辞世 带走“嬉笑怒骂”留下绝世传奇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dbc_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18日,著名作家、评论家、历史学家李敖于18日10时59分在台北荣总医院去世,享年83岁。
  李敖2015年7月诊断为脑干肿瘤,2017年10月再度因肺炎住院,且脑瘤恶化,虽经标靶药物治疗,但今年1月底起,标靶药效渐失,病况急速恶化,电脑断层显现脑瘤病况恶化合并水脑加剧。李敖之子李戡表示,李敖一直是坚强、乐观的人,不怕任何痛苦,从来没有干涉医师做任何治疗,全权相信医师的判断,也感谢医疗团队,让他父亲一次次渡过难关。李敖在意识清醒前还会跟医疗团队开玩笑:“真的热爱生命,也非常积极解决自己身体病痛。
  众人眼中有趣的人
  李敖1935年4月25日生于黑龙江哈尔滨,曾著有《北京法源寺》、《阳痿美国》、《李敖有话说》、《红色11》等100多本著作。
  事关李敖,只要你读过李敖的哪怕一篇文字,就终生不会忘记他。只要你曾知道李敖的—个身份,就有兴趣知道他所有的。敌人说他:狂妄、张扬、跋扈、难缠、有才无德。朋友说他:义气、豪气、侠肝义胆。
  去年6月14日,在一档节目中,李敖的经纪人朗读了一封信。在这封信件中,李敖宣布自己被医生告知活不过三年。那时,李敖还说,在最后这三年时光里,他要把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家人、朋友、仇人,邀请到自己的节目里来,那个节目就叫作《再见李敖》。但连一年时间都还没到,这个有趣的“大哥”,就这样任性地爽约了。他不愿举办任何纪念活动或追思会。《再见李敖》,竟再也不见。
  如果说“羡慕嫉妒恨”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那么在很多文人心中,它一定长着一张李敖的脸。他并不靠文字为生。写了100多本书,但96本遭禁,创下世界被禁纪录。“出版社都倒闭了、吓呆了。我靠的是买卖旧电器、跑带子(卖节目)、鉴定古董,赢得江湖盛名。”除此之外,李敖的收入中有很相当一部分是房产投资,在因莫须有罪名入狱五年里,他还因为房产暴涨而获利颇丰,“钱对于我,就是自由。”
  1980年5月,45岁的李敖跟27岁的胡因梦在相识8个月后,走上了婚姻的圣坛。一个是文坛知名才子,一个是第一美人。原本是才子佳人的一段佳话,却在仅仅112天之后,走向了终结。究竟发生了什么,外人无法评说。但在那之后,一贯乖僻和桀骜的李敖,将他赖以成名的嬉笑怒骂和张狂,悉数发泄在曾经的爱人身上。
  当记者问和胡因梦离婚的原因时,李敖对媒体说:“有一天,我无意推开没有反锁的卫生间的门,见蹲在马桶上的她因为便秘满脸憋得通红,实在太不堪了。”在胡因梦50岁时,曾收到了李敖送的50朵玫瑰,李敖对此的注解是:“我们还有某种程度的交情,你我之间有50朵玫瑰花。看起来非常温馨,骨子里就蔫坏,就是提醒你50岁了。”
  李敖走了,留下三句经典名言,告诉你什么叫自信! l.“我从来不崇拜偶像,如果真的要崇拜偶像的话……我会照镜子!”2.“别人只会骂人家是王八蛋,而我李敖会证明他是王八蛋!”3.“五百年来白话文写得最好的三个人,李敖、李敖、李敖!”
  李敖八十岁写的这本自传,全书40多万字,五百多个小节,41幅照片插图。李敖用幽默诙谐的笔调,记取了自己一生中的点滴片段,从中既能了解李敖八十年人生岁月的主要经历,也能体会他在特立独行、嬉笑怒骂、桀骜不驯和爱憎分明之外,还有勤奋、仗义、深情和勇敢的一面。整部书稿近似笔记体,每个章节短小精悍,内容嬉笑怒骂,堪称一部尽得文采风流的浮生杂忆,也是一部耄耋老人对人生、世事、情感、修为等平生履历的通达彻悟。
  女儿李文眼中的父亲
  回忆李敖,李敖女儿李文认为:“父女之间的影响是的确存在、无法抹掉的。”
  三年前,李文曾撰文,回忆了父亲对她的影响,以及父女之间的一些趣事。李文说:“我和老爸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我和他一样都不看其他人微博,我们都是‘零关注’,我们都有点自大狂。我们在生活中也都是彬彬有礼、很温柔的人。即使有纠纷,我们也不会骂人、不会砸别人家玻璃,而是摆事实、讲道理。用老爸的话讲,我们是‘善霸’,我们也是—霸,但绝对不是窝囊没用、被人欺负的滥好人。我们还都认为,中国人讲究的‘以德报怨’是不对的,而应该‘以直报怨’。所谓‘以德报怨’,就是你对我不好,但是我要对你好,你打我右脸,就把左脸也给你打。而‘以直报怨’就是如果你打我一拳,那我也要踢你一脚,这样我们就扯平了。
  “为什么更认同‘以直报怨’?因为如果人家对你不好,你还对人家好,那该怎么报答对你好的人呢?所以,别人打你一拳,你就踢他一脚;而对你好的人,你要拥抱他,这才是合乎人情的人间规则。‘以德报怨’很伟大,但我做不到,我也不以为那种伟大是必要的。我们要求的是公平,是人间正义,一个有仇不报的人,也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因为这种人恩怨太模糊了,他们如果从事追求真理的活动是不可信的。中国人历来讲究以和为贵,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我觉得,这种忍让反而最终会害了大家,因为这个社会最终会因为没有人敢讲真话而变得非常虚伪。老爸也会在电视节目上笑话我。有一次,他在电视访谈里说我‘可怕’,因为我有200多双鞋子。他说,有200双鞋子没问题,为什么还要显摆呢?他边说边哈哈大笑地补充说:但是对女人,显摆也很重要。”
  成龙忆与李敖一面之缘
  作家李敖去世,成龙哀悼:“李敖先生这一生活得潇西,现在他是去另—个世界潇洒去了……”也表示非常欣赏李敖的作品,希望来世做李敖这样的人。
  成龙与李敖曾有一面之缘,2005年李敖在香港访问,停留的最后一晚,两人在酒店見面。当时李敖坐在沙发上,成龙一到就在他面前蹲下,双手握住他的手并喊“大师”,可说毕恭毕敬。成龙对李敖说:“我一直在追你的东西,但是太深了看不懂。”李敖回应成龙:“我也在追你的东西,看你打,真的很过瘾。”10年后,即2015年,成龙出书《成龙:还没长大就老了》,邀李敖题词。李敖离世,成龙经纪人代表成龙,向媒体提供李敖亲笔签名的题词,内容为:“他拍戏,玩命;他得意,忘形。他豪爽,钱如流水;他洁癖,擦个不停;他强迫症,没完没了;他体贴人,一片深情;他来生,要做李敖;他这辈子,痛痛快快做成龙。”
  想做李敖这番话,成龙之前就曾说过,当时在新书发表会上他表示:“如果我是李敖,媒体讲我时,我就可以反抗。”
其他文献
有一次,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到萧劲光家串门,看到萧劲光保存着几本军事书籍,就回去告诉了毛泽东。第二天一早,毛泽东就来到萧劲光的窑洞:“听说你这儿藏了宝贝。给我看看怎么样?”  自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抵达陕北至1945年抗战胜利,萧劲光跟随毛泽东留守延安,先是任军委参谋长,继而任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员兼政委、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在毛泽东直接领导下工作达十年之久。这期间,毛泽东、萧劲光根据抗日战争和反摩
期刊
伶界大王谭鑫培先生早年间在京连日挂牌上演《黄金台》,很是辛苦,于是他想在出场前打个盹休息,谁知过于劳顿睡了过去。突闻鼓点云锣,蓦然惊起出场亮相,仅束纲巾,忘了加上纱帽。台下座无虑席众目睽睽,开始有人起哄叫倒好。  话说常在河边走,怎能不粘泥,再大的腕儿也有一时失误、马失前蹄的时候。早先的观众可是很严格的,不管你是谁,哪怕是谭鑫培、马连良、梅兰芳,你出错了,崴泥了,也照样叫你的倒好,大师也有尴尬的一
期刊
上个世纪80年代出现许多新鲜事物,比如各单位举办的交谊舞舞会。后来又出现歌厅,人们可以用麦克话筒放音歌唱,还可以用录音机随心所欲录放自己唱的歌曲。  当年,我喜欢歌唱跳舞。我家有台夏普录音机,于是我买来TDK磁带,不光自己录音唱歌,还到朋友家串带子录什么邓丽君、凤飞飞、谭咏麟、张学友、罗大佑等港台歌星的歌曲,回来听了再学会了自己唱。记得,80年代初邓丽君所有的歌我都会唱,而且,当时电视放映的港台电
期刊
孟非是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节目主持人,黄磊是受邀的点评嘉宾。二人因工作结缘,且成了生活中的好朋友。  2015年年初,由于档期关系,黄磊要暂别节目组。孟非在节目中忽发感慨,说:“黄磊在节目组的半年时间,对于我,无论是从工作还是生活上来说,都非常重要,因为他帮我戒了抽了二十多年的烟。”  原来,黄磊早几年也吸烟,烟龄也长达二十几年。后来不知何故,突然开悟,很主动地就戒了。戒烟后,他实实在在体会到了
期刊
张中行尝说北大的老师一向很宽容来自学生的质疑和批评。一次,青年教师俞平伯讲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其中有“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两句。俞说:“知就是不知。”一同学当即站起来说道:“俞先生,你这样讲有根据吗?”俞说:“古书中这种反训不少。”说着就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出了六七种。这种在课堂上直接站起来质问或反驳先生的举动,其实是很不礼貌的,北大的老师通常不会为此而发怒。还有一次,是关于佛学问题的讨论会
期刊
“我从小在北京土生土长,没招过谁,从没惹过谁,总想要点强……”这是琴书泰斗关学曾先生在1998年为电影《有话好好说》创作的插曲,伴随着悠扬的二胡和轻灵的扬琴,生动地描绘出了北京人的生活片断。而这,正是我年幼时对北京琴书最初的启蒙。虽然至今我也不是一个曲艺迷,可每每听到这段琴书,依然回味无穷,越品越有意思。  北京琴书的旋律始终是人们对过去时代的一种记忆,也是人们认同老北京文化的一种典型的音乐符号。
期刊
另外,曾国藩还经常和吴廷栋、何桂珍等人一起讨论理学,向邵懿辰请教今文经学。在他的这些朋友中,有很多人都在京城小有名气。在同这些朋友交往的过程中,曾国藩学到了不少知识,也间接地提高了他在京城的声望,为他今后的飞黄腾达打下坚实的人脉基础。  曾国藩来到京城以后,在结交新朋友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曾经的老朋友,他一向都很注意联络旧时志向相投的朋友,比如刘蓉、郭嵩焘、江忠源、罗泽南、欧阳兆熊等人,这些人不论是
期刊
本期主要选登韩学中先生近年力作“惠安女系列”  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一件完整独立的精美力作,给这个纷杂的时代独有的一片净润。是现实生活美好的升华。这里饱含真情、坦诚和纯净,有明媚的阳光、纯净的空气和圣洁的美丽。——苗宝今  韩学中官方网站:http:hanxuazhong.artron.nat/  关于“惠安女系列”作品藏家的反馈  此处刊登内容全真实,来自藏家。为收藏爱好者了解更多市场信息,欢迎读
期刊
梁实秋在哈佛读书时,为答谢师友,决定将中国古装戏《琵琶记》改编成话剧。这部戏讲的是汉代女子赵五娘历尽艰辛寻夫的故事。尽管没几个外国人能真正看懂,但留学生们依然进行了认真的排练,演出很顺利。可是,就在当晚,梁实秋突然意识到剧中的赵五娘居然唱出了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梁实秋感到非常自责,可是一直没人提出异议,又不由得有点暗自庆幸。  然而,在毕业晚宴上,梁实秋见到一位美国女学生欲言又止,便说:
期刊
在钟鼓楼的背后,有一条幽静的小街,叫赵府街,这里有一家几十年没有变过模样的国营副食店——赵府街副食店。有人说这家副食店是“京城最后的副食店”了,它以最原始的面貌复刻着很多人记忆里熟悉的场景。  赵府街副食店成立于1956年,是一家国营副食店。该店开张时,营业面积有130余平方米,售货员20多人,负责为该胡同1300余户人家提供副食品。  从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周边的超市、大型菜市场不断出现,该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