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撰写军事著作时曾向开国大将萧劲光借宝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liu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次,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到萧劲光家串门,看到萧劲光保存着几本军事书籍,就回去告诉了毛泽东。第二天一早,毛泽东就来到萧劲光的窑洞:“听说你这儿藏了宝贝。给我看看怎么样?”
  自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抵达陕北至1945年抗战胜利,萧劲光跟随毛泽东留守延安,先是任军委参谋长,继而任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员兼政委、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在毛泽东直接领导下工作达十年之久。这期间,毛泽东、萧劲光根据抗日战争和反摩擦斗争的需要,携手拟檄文、发电报,留下了大量文稿资料,也留下了他们有关战略策略和斗争艺术的许多传世佳话。
  萧劲光保存的几本书籍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发展成熟的时期。《实践论》、《矛盾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这些指导中国革命的伟大著作,就产生在延安窑洞中昏黄的油灯下。毛泽东经常如饥似渴地钻研理论,通宵达旦地看书、写作。为了弄清一个问题,他常常要查阅大量书籍、报刊。有一次,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到萧劲光家串门,看到萧劲光保存着几本军事书籍,就回去告诉了毛泽东。第二天一早,毛泽东就来到萧劲光的窑洞:“听说你这儿藏了宝贝,给我看看怎么样?”
  “什么宝贝?”萧劲光一时愕然,弄不清毛泽东指的是什么。
  “子珍回去告诉我了,不要保密嘛!”毛泽东瞟了一眼桌子上的书。
  “哦,主席指的是我的书啊!子珍同志昨天来看过了,就这几本。原先有过好些书,长征路上轻装都丢了,现在找本书太难了。”萧劲光明白毛泽东是来找书的。
  看到萧劲光不情愿的样子,毛泽东笑着说:“就看一看嘛!把《战役问题》、《战斗条令》两本借给我,看完就还你,好不好?”
  就这样,萧劲光把这两本书借给了毛泽东,以后,毛泽东也没有还。回忆起这段生活,萧劲光深情地说,当时毛主席借书,还真有点舍不得,现在想起来感到很好笑。那时,毛主席一边运筹帷幄,指挥着千军万马与日军作战,一边总结革命战争的经验,进行伟大的理论创造,太需要书籍、资料了。而在延安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搞到军事书籍真比登天还难哪!
  灵活地有计潮地运用兵力
  毛泽东写作,只要动了笔,就夜以继日,通宵达旦,一气呵成。而在这以前,要做大量搜集资料、调查研究等准备工作。1938年初,毛泽东酝酿撰写后来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军事著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为此,他多次召开座谈会,找身边的八路军将领罗瑞卿、刘亚楼、郭化若等座谈或个别交谈,征求意见。萧劲光是参加这类交谈、座谈最多的人之一。
  在一次座谈会上,毛泽东向萧劲光发问:“你说说游击战争的指导要领有哪些。”萧劲光思索了一下说:“首先,在军事上要采取进攻的方略,想方设法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要像渔翁打鱼撒网那样,网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毛泽东很欣赏这个比喻,连连点头说:“对,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萧劲光接着说下去:“还要善于集中兵力,灵活地有计划地运用兵力……”
  毛泽东插话说:“灵活地有计划地运用兵力很重要。但集中兵力要明确,要区别对待。在当前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在战略上,我们应强调以分散的游击战为主,而不是集中兵力的大兵团作战。集中兵力的提法,只能用在战役战术上,相对集中数倍于敌人的兵力,达到打歼灭战的目的。”随后,萧劲光又就游击战争的基本指导原则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毛泽东都很感兴趣,表示赞同。座谈会结束时,毛泽东要求萧劲光把发言整理一下交给他。萧劲光经过认真思考,写出了《游击战争指导要领》一文。文章在“指导的基本原则”中指出:“当敌人向游击区域或有抗日政权的区域进攻时,采取被动的单纯防御、分兵把口,以致被敌人各个击破,这些都是游击战争指挥者的戒条。应采取积极进攻的方略,集中主力消灭与削弱敌人,或行动于敌人战略要害上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以这样进攻的方略来争取主动的地位”;“兵力的灵活运用,是转变敌我形势,变被动为主动的主要手段。好像渔人打鱼一样,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毛泽东看后,认为很有价值,先后安排萧劲光到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讲课,并将稿子印发作为部队的军事教材。这篇文稿中的几个主要观点,均被毛泽东写文章时采用。
  以萧劲光名义拟发文电
  在延安,萧劲光是国民党政府正式任命的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主任,“名正言顺”地执掌着陕甘宁边区的防务。所以,当时陕甘宁边区与国民党方面打交道,直接出面的多是萧劲光。特别是处理边区的摩擦事件,文电繁多。那些给上至蒋介石、程潜、胡宗南、蒋鼎文等国民党政要,下至国民党军的师长、专员、处长的信函电报,大都用萧劲光的名义。往复函电及各种声明、文章、布告等文稿,也基本上都由萧劲光主持起草,经过毛泽东亲自审阅、修改定稿。而这些修改,有的属画龙点睛,有的属于删繁就简、突出中心,有的是遣词造句,更准确地体现党的政策、策略。萧劲光说,总之,毛主席的修改“常有点石成金之妙”。晚年,萧劲光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这里,我要回顾一下毛泽东同志在这场斗争(陇东顽固派杀人略地)中是怎样字斟句酌地为我修改电文的。从他修改和亲笔起草的电文中,可以看出当时党中央关于反摩擦斗争的一些重要的策略思想。毛泽东同志修改电文时,多次加了这样一些话:“边区二十三县范围为蒋委员长所指定”,我军“对于原定二十三县并未越出雷池一步”。这样写理由很充分。边区二十三县是你老蒋亲口承认,又经过国民党的正式会议讨论才决定下来的,现在你又派兵来侵占,出尔反尔,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吗?!在修改我给蒋介石等人的一份通电中,毛泽东同志反复推敲,最后写成这样一段话:“目前日寇以一师团之众大举西犯,柳林、军渡相继失守,我河东部队正尽一切力量,予以痛击,连日战斗甚为激烈。大敌当前,覆舟堪惧,后方纷争,实属不宜再有。苟一方拼死杀敌于前,他方复乘机争夺于后,则不啻以刃资敌,前途危险,何堪设想?!”这段话里的潜台词,是在警告顽固派不要继续与日伪勾结。
  在这期间,还有许多以萧劲光名义发出的电报、信函,都是毛泽东亲笔拟稿。如在处理国民党三区行政督察员兼保安司令钟竟成等杀人略地事件中,发给程潜的电报即是。毛泽东在电文中写道:镇宁两城虽被袭占,无辜官兵虽被牺牲,下级人员虽极愤慨,然劲光至今未增一兵,无非体钧座之意旨,本团结之大义,力求和平解决之道。职意公平处理,撤兵为先。进占镇宁两城之兵不撤,即无以示诚意而服人心。专员钟竟成实为肇祸之主谋。庆父不去,鲁难未已,施以撤惩,出自钧裁。文末署名,“留守兵团主任萧劲光”。电文虽不长,但理直气壮,共产党人、八路军顾大局,讲团结,忍让为怀的气度溢于言表。邢大军据《党史博览》整理
其他文献
撒贝宁善解人意,善于察言观色,善于因势利导,为人打圆场,使参加他节目的人高兴而来,欢快而归。  撒贝宁1999年开始主持《今日说法》法制并被大众所追捧。主持央视全新娱乐节目《我们有一套》时一改往日严肃镇定形象,幽默风趣、才华横溢尽显。  一个电话改变命运  1976年撒贝宁在广东湛江出生,父母都是军人,在部队从事文艺工作。撒贝宁从小到大都被艺术熏陶着,自幼热爱演讲的他曾创下了演讲的神话,小学二年级
期刊
50年,弹指一挥间,当年一群整天乐呵呵一块唱、一起跳、不知愁、不觉苦的姑娘小伙,近日又相聚在美丽的北海公园。从1965年毕业到现在整整半个世纪,大家都已七十岁出头了,真是难得的再次相会。  上世纪60年代初,是命运把我们五十位刚刚高中毕业的同学聚拢在北京建工学院的一个班集体中。上课学习的同时,我们一起打球、排戏、唱歌、跳舞,快乐生活是我们当年追求的唯一目标。毕业时我们被分配到首都的各家市政单位,工
期刊
2016年9月19日,本溪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大厅内一片肃静,接受审判的38名被告由法警一押送到审判庭。随着审判长法槌敲落,38名被告一一领刑,多数人神色黯然,垂头丧气,有的人甚至开始低声啜泣……  一只神秘的袋子  这起特大盗掘古墓案的告破,还要从一年前说起:2015年9月的—天,本溪市公安局民警刘向阳和韩旭像往常一样,开着警车在街上巡察。凌晨3点左右,他们在经过本溪客运站旁的一家夜宵店时,三个正
期刊
作者简介  杨早,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话题》系列主编,阅读邻居读书会创始人之一。“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近年主要关注中国近现代舆论史与文化史、当代文化研究等。  关于《三打白骨精》,之前朋友圈和微博豆瓣上的两极评论你们都看到了。两边都挺有卤的,我都不知道该信谁。最后我本着该死一闭眼的精神,花六十大洋看了一场。  无论如何,豆辩上59的评分,
期刊
王爷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人。  王爷爷坚持用纯天然的植物靛蓝,以传统手法制作蓝印花布。  王爷爷的蓝印花布多次获奖,并远销日本、中国台湾、韩国等地。  王振兴老爷爷,今年75岁,18岁开始印染蓝印花布。  1958年参加工作,先后任二甲印染厂出口产品检验负责人、生产技术科科长、经营科科长。1990年退休后,受南通市旅游工艺品研究所、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聘请开发蓝印花布产品。1
期刊
大哲学家冯友兰在生活中是坚持“君子远庖厨”的。妻子对此丝毫也不计较,还经常笑着对人说:“我家老冯在家里不给我添乱,就算是烧高香了。”  一次,妻子包了一盘饺子,转身工夫就没了踪影,妻子遍寻角落也没找到。冯友兰坐在椅子上全不关心,妻子推了他一下,说:“看来,你是不打算吃饭了!”过了许久,老冯抬头问妻子:“你为何要剥夺我生存的最基本权利?”当他获知事情的原委后,又问道:“饺子跑到哪里去了,和我有什么联
期刊
3月25日,第十二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选结果在成都揭晓。俄罗斯摄影师波诺马尔维斯的作品《欧洲难民之“彼岸”》夺得年度新闻照片大奖。其他8个大项、16个类别的金银铜奖,分别被数十个国家的摄影师夺走。  图为获得年度新闻照片大奖的《欧洲难民之“彼岸”》
期刊
1950年冬天,我作为文工团女兵的一员,跟随炮兵部队踏过舟桥,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旋律激荡在耳。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当时小小的我仅13岁。  1951年夏天,我们文工团女兵在驻地附近的合影,后排左一为我。  1952年身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军装,与战友的合影。  1955年回国受奖后,在正规照相馆拍摄的纪念照片,这一年我18岁。 
期刊
稀疏的银发,连睫毛也被岁月染得雪白。温和充满书卷气息的面孔,清瘦“娇小”的身体,不疾不徐、温软的南方普通话。这就是儒雅的行吟诗人余光中。  余光中称自己“这一生很不幸”,前半生遭遇了两个战争,这个痛苦是个人的也是整个民族的,是小我的也是大我的,由不得你做主,不得不经历。国家不幸诗家幸!因为战争离开故乡,余光中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乡愁》。  从此,他被冠以“乡愁诗人”或“望乡的牧神”的称号,文学史家则
期刊
余光中与李敖曾经是合作伙伴和朋友,后因种种原因分道扬镳。李敖在做电视节目和写文章时,经常对余光中揶揄讽刺。对此,余光中从不回应。有人问余光中:“李敖天天在不同场合找您的碴儿,您从不回应,何故?”余光中说:“他天天骂我,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而我从不搭理他,证明我的生活可以没有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