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行业热流涌动

来源 :产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tang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冷设备广泛应用于国计民生的各个环节,此前《绿色高效制冷行动方案》的发布与施行为制冷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波结构性机会,现在“双碳”目标升级为国家战略,以技术创新为加持,制冷行业再迎拓展机遇。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制冷学会理事长江亿所言,“我国在制冷领域的创新能力、研发和制造能力已经站到了世界的前列,已经初步完成了从‘制冷大国’向‘制冷强国’的转变,更加充分地证明中国确实能够在全球制冷行业应对气候变化事业中发挥关键的引领作用。”
  技研为发展夯实底色
  数据显示,全球制冷设备的耗电量占全球用电总量的10%,我国制冷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15%以上,年均增速近20%,大中城市空调用电负荷约占夏季高峰负荷的60%。由此,以提高制冷技术实现节能提质增效被寄予厚望。国际能源署等发布的《能源转型时代的可再生能源政策-供热和制冷》指出,“供热和制冷约占全球能源消耗的一半,而这些能源大多来自化石燃料或生物质能的低效利用,其碳排量占全球能源碳排放量的40%以上。因此,发展高效的供热和制冷技术已成各国需要优先落实的事项。”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制冷产品生产、消费和出口國,制冷企业规模较大但长期在关键技术上存在一定短板,此类情形在近些年才有所好转。眼下,制冷企业唯有用更硬核的技术应对更严苛的环保要求与市场需求的更新。
  突破性制冷技术的开发应用需要政策的引导与大力支持,制定制冷行业低碳乃至零碳发展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可助推行业进步。这实则已有先例可循。2019年,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7部委联合印发实施的《绿色高效制冷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30年,大型公共建筑制冷能效提升30%,制冷总体能效水平提升25%以上,绿色高效制冷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40%以上。”产业界由此也有了更明晰的突破方向,“提升绿色高效制冷产品供给,加大对变频控制、高效压缩机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动革命性技术的探索和储备,引导企业生产更加高效的制冷产品。”两年来,制冷行业的头部及腰部企业的成效多受益于此。
  类似的情形似将再现。制冷剂是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的必备工作物质,其包括氨、氮、含氟、水和碳氢化合物等多种类型,以热力学性能优异的氟制冷剂类最为常见,约占全球制冷剂总量的5成以上。但传统制冷剂可导致臭氧层破坏,产生较高的温室效应,正受到越来越严格的限制,不断改进制冷剂成为行业重要趋势。4月16日,我国宣布接受《〈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将加强对氢氟碳化物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管控,氢氟碳化物正是制冷行业最常用的制冷剂。按照业内人士的观点,“受行业标准更迭影响,我国制冷剂市场正处于三代对二代制冷剂产品的更替期,二代制冷剂配额大幅削减中,三代制冷剂迎来布局窗口期。”在此过程中,绿色制冷剂替代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制冷剂维修和报废过程回收纳入法治轨道的进程也将提速。
  舒适制冷需求增长的挑战
  按照用途的不同,商用制冷设备一般分为工业制冷设备、中央空调和冷冻冷藏设备,家用制冷设备则涵盖家用空调、电冰箱、家用冷柜等。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加速以及气候变暖,全球舒适制冷需求快速增长,空调、冰箱等制冷产品成为满足民众美好生活需要和消费升级的重要终端消费品。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家用空调市场和家用空调制造国,家用空调产量全球占比超过80%。家用空调是能耗大户,该领域制冷能耗总量高、增速快、节能减排潜力大,这也激发了相关企业的技研热情与力度,并逐步步入收获期。今年格力电器在全球制冷技术创新大奖赛上以创新的“零碳源”空调技术夺冠,该技术集成先进蒸气压缩制冷、光伏直驱、蒸发冷却及通风等技术,可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自然冷源。据悉,采用该技术的气候自适应空调的碳排放(包含空调的电网用电产生的碳排放和制冷剂排放产生的碳排放)低于当前传统空调的1/5。该项赛事上,另有多家国外知名家电企业在空调赛道上亮出不俗成绩。
  有了新技术应用打底,产业升级与市场洗牌并行,业界竞合进一步加深,6月10日,以海尔、美的为代表的空调制造企业和以国美为代表的零售商在能源基金会“中国制冷能效项目”的支持下,联合发起“绿色空调领跑联盟”,积极通过创新供给和实施“以旧换绿”等活动加速新空调的推广。
  场景细分考验竞争力
  因工业生产、科学研究和家庭使用的不同需求,业界一般又将制冷划分为三个等级,常用于一般性生产生活的普通制冷,多用于科研和高精生产范畴的低温制冷,接近绝对零度用于航天技术与超导研究的超低温制冷。根据使用需要,不同等级领域对最低制冷温度、制冷温度均匀性及恒定性等技术要点均有不同的要求,于前两个等级,头部制冷企业多以开拓细分场景实现广域覆盖,工业制冷设备尤其步入高增长轨道。
  近年来,头部制冷企业多开始进行生产的智能化改造,引进先进设备,减少人员工作量,提升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品质与稳定性,这有利于提高行业竞争门槛,让更具科技含量的产品占领市场,让整个行业摆脱低价、低标、低质产品竞争状态,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最显著的表现是,2021中国制冷展上,各大头部企业既展示了常规产品,也将竞争赛道拓展至更多细分领域,如商用楼宇、医疗净化、数据中心、工业冷冻等领域都是企业发力的重点。
  此外,我国是大型低温制冷设备的使用大国,但之前该领域技术受限严重,日前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系统研制”通过验收及成果鉴定,这使得我国具备了研制液氦温度(零下269℃)千瓦级和超流氦温度(零下271℃)百瓦级大型低温制冷装备的能力,突破了技术垄断,市场前景看好。
其他文献
数字经济时代所有实体行业都需跟上时代的步伐,定制家居行业的相对复杂性与一定守旧性一度影响了其数字化拓展思路,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消费升级的严苛要求,定制家居企业需要通过内部自主研发、寻求外部支援等各种方式进行“营销、设计、生产一体化”的数字化实践。或者说,定制家居行业的产品或服务方案千变万化,为化解个性化定制需求和规模化生产之间的矛盾,企业只有依靠数字化才能真正满足客户的需求,并进一步挖掘消费
期刊
2020年中国在全球货物出口总额中占比14.7%,达到全球最高。步入2021,中国出口表现显示出较强韧性,增长屡超预期。其与背后发达国家大规模刺激带动的强劲需求、疫情持续下的全球供给端约束,以及中国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凸显等因素密不可分。  随着中国出口好于预期,并带动国内生产提升,预期今年净出口仍将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得益于国内基本面保持韧性,在美元走弱之时,近期人民币汇率也出现显
期刊
医疗机器人将在“全面”渗入医疗领域的同时,再以“手术”“微型”等关键点进行突破,政策、资本与需求的助力让其逐步释放潜力,提速升级。  当机器人遇上医疗  在人們的印象中,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进程相对其他行业较慢,有些人甚至对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进入医疗领域持保留甚至抵触的态度。的确,当患者与机器进行交流并确定治疗方案时,他可能认为这远远比不上与人类医生的沟通,因为人类医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培训并不是机器
期刊
6月10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举行“首届熊猫汉服出行日”,“最萌汉服体验官”小梦(李孟羲)、听月掌柜等上百位汉服爱好者身着汉服汇聚于此,共同迎来一场国宝+国潮的探秘之旅。在听月掌柜看来,成都作为熊猫第一城,也是汉服第一城,给予了两种文化发生碰撞的可能,这让人们在看到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同时,也能把成都的汉服文化推向更广阔的世界。  事实上,成都的汉服文化传承正走在全国前列。这里相继
期刊
西部新发展必然是不同于东中部的差异化定位。为推动西部地区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必须结合当地特征和资源禀赋差异化发展,拉长长板、补足短板,实现不同于东中部的新发展。  第一,补足国内大循环的薄弱点,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塑造新增长极。一是加速融入国内大循环,结合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方向,承接产业链关键环节,破除资源流动障碍,加快供给端错位竞争,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让东、西部区域市场互相循环起来
期刊
新基建应抓紧发力,首先在于其对今后经济发展不可估量的长远意义。信息技术是高度资本密集型的,信息经济呼唤相应的新一代基础设施。鉴于此,以信息基础设施为核心的新基建将支撑起将来经济的整个大厦。这正是新基建的历史意义所在。  正因为如此,新基建也将是今后中美及国际经济竞争的关键领域;谁在这方面走在前面,谁将率先建设起信息經济,从而在国际竞争中胜出,进而引领全球经济发展。  当然,这将是今后逐步显现的前景
期刊
按照国家总体战略部署,在“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之下,中国将用30年时间,从碳达峰走向碳中和,这一任务颇为艰巨。这意味着,中国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从对高碳行业的高度依赖,向低碳、可持续发展转型。  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后,“十四五”规划中又对二氧化碳排放降幅设置了具体的目标值。而控制碳强度、碳排放总量的政策执行者,既包括重
期刊
五一前夕,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平台经济监管,促进公平竞争”。央行等监管部门也对多家从事金融服务的平台企业进行了监管约谈。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长足发展,人类社会加快步伐进入了数字经济时代。目前,平台经济已经渗透至我国消费生活中的诸多方面。如购物消费领域有淘宝、京东和拼多多;移动支付領域有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社交和媒体领域的微信和抖音在全球都有较强的影响力;旅游出行领域有滴滴和携
期刊
2020年在科技领域有不少惊艳的突破,比如在诸多细分场景屡屡建功的人工智能技术,其在新一年中的研发、应用动向依然牵动人心。  人类总是信仰科技的,科技就是人类在不同时期应对艰险挑战的“关键之手”。虽然初始时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接受程度上很有些“狼来了”的不安感,后来又因技术与场景的匹配度不足,长时间陷入“有智能无智慧、有智商无情商、会计算无算计、有专能无全能”的尴尬。但随着人工智能在数以亿计的人们生活
期刊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被视为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核心要义之一,我国已有20座以上城市明确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间或2035年之前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所在位置遍及各个地域;但提振城市消费需要理性和耐心,应确立具有在地特色的城市消费文化,挖掘城市消费的可持续增长源,以正确的方式维持消费引擎,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城市文化个性辐射能力。  不止消费升级,而是消费分级  有专家指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需满足诸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