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之“村”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6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前夕,我见到百花社的老编辑董令生,她送给我几本由她编的艺术类图书,其中有一本《中国民间纸马艺术史话》,作者是年画研究专家王树村先生。她告诉我,王老自从2003年被诊断出得了肺癌,写作编书更加勤奋,平均每年都要出版三四本书。“这老爷子简直就是拼命啊!”她感叹着,“不过,最终还是没斗过癌症,去年10月过世了,可惜啊!”我闻言,免不了一番唏嘘感叹。翻看着王树村先生的新著,我不禁忆起了90年代初期与王树村先生的一段书缘。
  我对年画艺术的兴趣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我在天津日报农村部当记者,天津的年画之乡杨柳青镇刚好就在我的分管范围里。我经常去那里采访,自然听到很多关于杨柳青年画的故事,还采访过几位健在的老年画艺人。尽管此时年画艺术久已凋零,年画之乡也难寻百年前的那种繁华景象了,但是老艺人们每每谈起杨柳青年画兴盛时期的陈年往事,依然是津津乐道,滔滔不绝。其间,有一位姓王的老先生还不无炫耀地跟我谈起他的一个远房亲戚,是专门研究杨柳青年画的专家,名叫王树村。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王树村的名字。此后,我特意找到一些他的文章和专著认真研读,深深服膺他对年画这种不被文人雅士们放在眼里的民间艺术,收藏之早、研究之细和开掘之深。可以说,我对年画艺术的最初认知,就是由王树村先生的著述引导入门的。
  大概是1986年吧,我有一次到陕西凤翔采访的机会,顺道探访了凤翔的年画之乡。由此对杨柳青和凤翔这两个地方的年画艺术都有了直观的认识,也产生了深入研讨和比较这两种不同地域的年画艺术的浓厚兴趣。转眼到了90年代初期,在冯骥才先生的倡导下,天津要搞一次大型的杨柳青年画艺术节,我也被招揽到其麾下参与其事,重点是筹备一次高水平的年画艺术学术研讨会。在论证邀请专家的名单时,我最先想到的就是王树村先生。我的提议当即得到了主办方之一、杨柳青画社社长李志强先生的赞赏。据他透露,杨柳青画社正准备出版一本王树村先生的年画专著,他刚刚看过样稿,那真是名副其实、首屈一指的年画专家,如能把他请来参会,我们的研讨会就是一流的。时隔不久,北京就传来信息,说王树村先生已经答应前来赴会了,这让我颇有几分兴奋,毕竟,这是一次难得的向国内一流专家当面请教的良机。
  正是基于这种求学问道的动机,我那些日子非常用功、非常勤奋,以不足一个月的时间,把几年来研究年画艺术积累的心得和感悟,赶写成两篇论文,一篇是《杨柳青与西北风——天津杨柳青年画与陕西凤翔年画的比较研究》,另一篇是《日本浮世绘与中国木版年画——兼论其与杨柳青年画之异同》。本来我想,这两篇文章能被组委会挑出一篇,作为提交给学术研讨会的论文,我也就心满意足了,不想组委会的评委们把这两篇都选中了。而且,冯骥才先生还点名让我在下午的专题研讨会上第一个发言,宣读那篇《杨柳青和西北风》的论文。
  研讨会开幕那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王树村先生也出现在主席台上,那是一个面容清癯的老者。会议将特邀嘉宾的演讲都安排在上午,王树村先生在演讲中盛赞这次年画节和研讨会是“亘古未有的创举”,他还回顾了年画艺术从兴盛到逐步走向衰落,以至近百年来被漠视被摈弃被损毁的历史命运,同时也对海外日益升温的中国年画艺术研究热进行了分析和介绍,最后,他对国内艺术界终于重新发现和重视年画的魅力和价值,发出由衷的赞叹。我听着王树村先生不紧不慢的话语,心头不禁涌动起一股热流,是啊,作为一位在几乎是一片荒芜的园地里筚路蓝缕耕耘了半个世纪的老学者,他此时此刻的感受肯定会比我们这些后来者要复杂得多,也深邃得多了。
  下午,轮到我发言了。我非常紧张,毕竟这是第一次在这么高规格的专业研讨会上宣读论文,尽管当时正值数九隆冬,我还是读得满头大汗,而且因不懂控制节奏而严重超时。当我语无伦次地向大家致歉并草草结束发言时,没想到,全场竟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不等散会,王树村先生就来到我跟前,对我的论文给予充分肯定,并相约要找个时间深入地聊一聊。我说,王先生,那正是我求之不得的啊!
  两天以后,会议组织代表们参观杨柳青镇,王树村先生特意把我叫到他的那辆车上,就这样,我们一路同行,聊了很多关于年画的话题。我跟他提起十多年前第一次向我介绍他的那位老艺人,他说那是他的一个远房叔叔,前几年就过世了。望着车窗外的街景,他给我指点着杨柳青镇的往昔,这里曾经是个老作坊,那里原来有个大画店,那条胡同里曾经住着一位有名的老画工……听着王树村先生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家乡的风土,我在想,杨柳青能走出这么一位了不起的年画专家,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呢!
  在参观石家大院时,王树村先生招呼我坐在一条回廊的长凳上,跟我聊起了我的论文。他说,我对杨柳青年画很了解,对凤翔年画也算有些研究,却从没想到要把这两者拿到一块去比较研究,这是你这篇东西的最大特色,而且你对这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分析也很到位。当然,我看重的还不只这些,我觉得,你的这种研究思路,可以拓宽年画研究的许多领域——既然杨柳青可以和凤翔比较,那朱仙镇可不可以跟桃花坞比较一下呢?武强可不可以跟绵竹比较一下呢?这样一来,年画研究的天地就开阔多啦!我连忙告诉王树村先生,我写凤翔就参考了您的《汉中门画》的研究方法,我写杨柳青更是借鉴了您的大量文章资料,可以说,我早就是您的私淑弟子啦!王先生哈哈大笑说,那可不敢当,你这么年轻,一出手就拿出两篇有分量的东西,真是后生可畏呀!王先生一番话,把我说得有些不好意思了。
  接着,王树村先生又关切地问起我的求学经历,是不是学过艺术史或者民间美术?我说,我没上过大学,是个“土里憋”(天津话称一种红皮萝卜)。王先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我的意思,他说,其实“土里憋”才是最可靠的,没有框框,加上自己喜欢,就有兴趣,就肯钻研。你看你一边当记者,一边搞研究,不是照样搞出学问来了?正说话间,杨柳青画社的李社长从我们跟前路过,王先生把他叫到一边,跟他轻声嘀咕了几句,李志强笑着答应一声就走了。我问王先生跟他说啥?王先生笑道:“我这次来,带的书太少了,昨天一到就被分光了。我要找李社长再索要一本,好送给你。我看你倒是个爱读书的人。现在,对年画感兴趣的人是越来越少啦,这次能遇见像你这么喜欢年画的年轻人,真是难得啊!”我闻言,内心竟生出几分感动。
  当晚,王树村先生把一本签好名字的新书《中国民间年画史论集》交给了我。这本书从此跟随着我走南闯北,成为我的珍藏,因为这当中贮藏着一段难忘的记忆。
其他文献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2021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它既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之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小康建设事業,在新时代迎来了丰收的季节,这离不开中国人民的辛勤耕耘与艰苦付出。由十三位作家和记者化名为“章石山”创作的报告文学《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以下简称《奋斗与辉煌》),成为小康建设这一伟大事业与人民功绩的生动记录。作者以广东的小康建设实践为范例,用四卷本的容量
梁秉,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人艺一级编剧。主要作品有话剧《谁是强者》、《王建设当官》、《阵痛的时刻》、《冰糖葫芦》,电影《宏志班的故事》,中篇小说《一桩离奇的谋杀案》,报告文学《北京有个宏志班》、《凤凰涅》、《秋凉时分》、《走进“茶馆”》,散文《梁秉散文选》等。    我先交待一下自己的读书经历——本人上学不多,只有小学的文化程度。我的知识积累主要是在18岁来到北京人艺以后,通过自学取得的。提到读书的
问:新中国成立伊始,就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布局规划和基础建设,成立出版总署图书馆(中国版本图书馆前身),距今已有70年了。作为中国版本图书馆馆长、党委书记,请您给读者介绍一下版本馆的发展历程。  答:中国版本图书馆是我国唯一专门负责征集、收藏、管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出版物样本的机构,是新中国图书版本收藏的宝库,也是我国当代最完整、最具权威性的出版物数据资源库。  70年来,中国版本图书馆经历了数次隶
吕思勉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9787214135247  2014-11 72.00 元  《两晋南北朝史》是吕思勉先生的中国断代史系列著作的第三部。分政治史,社会经济、文化史两部分。系统而深刻地讲述了中国历史上这段充满战乱的时期,论述了这段特别时期内的政治、文化特点。作者旁征博引,思考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
杨一枫  《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室副主任、主编编辑、记者,河北省滦平县人民政府县委常委、副县长。代表作包括《发现天津卫》《谜一样的宁夏》《寻找老北京的影子系列》等。  这是一本扶贫干部的“扶贫笔记”,是扶贫干部、人民日报社主任编辑、记者杨一枫的切身体验。书中有人、有事、有情、有感、有思,是扶贫干部深入扶贫一线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一本极具可读性的散文作品,让人在作者自然流畅的文字中,感受扶贫干
《环球人物》杂志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是国内发行量最大、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综合时政类期刊之一。杂志以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高端人物为报道对象,突出全球视野,兼顾时效性、权威性、可读性,一系列重大选题受到读者和业界广泛好评。《环球人物》是中国邮政畅销报刊、全国“百强报刊”,也是全国两会、博鳌亚洲论坛和达沃斯论坛入会重点阅读刊物。  反对医改市场化(2006)  在美国的朋友问李玲,回国工作的
版本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版本是相对于作品而言的,它与作品相关联,又游离于作品之外。作品是作者的创造,版本是出版人的安排。对各种版本的喜爱与选择,体现了出版人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当然,出版人作为读者,那是有限选择;而作为编者,却能创造无限。  我喜欢比较同一图书的不同版本,这种喜好还影响了我的出版行为。  在我的书柜里,大概有十余个《论语》版本,七个《乌合之众》的版本,还有七个《回到马克思》的版
侯志明 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1.1  48.00元  侯志明  内蒙古四子王旗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先后在沈阳矿务局、新华社辽宁分社、四川分社以及四川绵阳、内江、峨眉电影集团工作,现供职于四川省作家协会。  本书以作者对往日亲情的追忆、对名人的訪谈侧写和一些游记为主。其收录的文章文风朴实无华,文笔流畅,行文富于真情实感,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
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与应用  张立 童之磊 张博 陈立峰  电子工业出版社  9787121191596  2013-09  72.00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出版物的内容与介质实现了分离。从表面上看,数字化有利于将个人信息资源转化为公众信息资源,公众能够通过网络更直接、更迅速地获取免费数字资源,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然而实践远非如此简单,从理论意义来看,网络环境下的数字作品作为一种智力成果,理应受
1987年,我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那时,我们工作包分配,国家需要我们去哪里,我们就去哪里。我是学飞机制造出身的,临毕业时,我当时只知道自己要被分到航天部,但航天部在哪儿、我去了要干什么,这些我都不清楚。等我到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门口,我才知道我是被派来造火箭的。造飞机和造火箭从专业上来讲跨度并不大,但存在一些设计理念的区别。比如说,飞机要重复使用,所以要进行疲劳设计,以保证飞机多次飞行后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