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变化考查趋势预测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三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y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与环境是近年来高考的必考点,从考查的内容来看,主要有三个考查趋势:考查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和地区分布特点、考查人口迁移与环境、考查主要的人口问题。从考查能力要求来看,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计算能力,如通过读各类统计图、表格和人口金字塔图,分析人口变化与环境的关系,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等并进行相关计算。考查题型一般以选择题为主。
   [ 考查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例1 人口金字塔是按人口年龄和性别表示人口分布的塔状条形图,下图中甲、乙两国人口金字塔图,读图回答(1)~(2)题。
  [女][男][男][女][甲][乙][%][%][%][%][4%][2%][2%][4%][6%][4%][4%][2%][2%][6%][85以上
  80~84
  75~79
  70~74
  65~69
  60~64
  55~59
  50~54
  45~49
  40~44
  35~39
  30~34
  25~29
  20~24
  15~19
  10~14
  5~9
  0~4][80以上
  70~74
  60~64
  50~54
  40~44
  30~34
  20~24
  10~14
  0~4]
  (1)有关甲、乙两国人口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国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
  B.甲、乙两国人口出生率都高
  C.甲国新增人口数量比乙国多
  D.甲国人口就业压力比乙国大
  (2)甲、乙两国人口问题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
  A.甲国严格控制人口迁移数量
  B.乙国调整人口生育政策
  C.甲国人口数量多,主要发展第一产业
  D.乙国严格控制老龄人口数量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特征,读图可知,甲、乙两国人口性别比并没有严重失调,甲国虽然人口出生率高,但由于不知道甲、乙两国人口数量,所以不能说明甲国新增人口数量比乙国多;甲14~24岁人口比重最大,所以甲国人口就业压力比乙国大;甲国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出生率高,所以要采取措施控制人口增长的速度;乙国人口主要是老龄化问题严重,人口年龄结构失衡,所以要调整人口生育政策;由图中信息不能得出甲国人口数量多,因此不能主要发展第一产业,从经济发展规律看,应该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乙国人口老龄化严重,但不可能控制老龄人口增长的数量。
  答案 (1)D (2)B
  例2 年龄中位数又称中位年龄,是将某区域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排列,位于中点的那个人的年龄。年龄在这个人以上的人数和以下的人数相等,下表是2011人类发展报告中四个国家人口中位年龄表。据此回答(1)~(2)题。
  [国家\&日本\&美利坚合众国\&中国\&刚果民主共和国\&人口年龄
  中位数(岁)\&44.7\&36.9\&34.5\&16.7\&]
  (1)四个国家中( )
  A.日本比中国老龄人口多
  B.美国人口平均年龄为36.9岁
  C.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
  D.刚果民主共和国年轻人最多
  (2)有关年龄中位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中位数的变化随时间减少
  B.美国年龄中位数增加速度比中国快
  C.它的变化只反映人口数量的变化
  D.它向上移动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的过程
  解析 日本国人口平均年龄中位数最大,老龄人口比重大,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由于人口总数量比中国少,所以老龄人口数量比中国少;美国人口平均年龄中位数是36.9岁,不是人口平均年龄为36.9岁;刚果民主共和国是人口平均年龄中位数最小,由于人口总数量的关系,不是年轻人口最多的国家。一般来说年龄中位数的变化随时间增加,它向上移动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的过程;由于美国人口出生率比中国高,加上人口迁移的影响,美国年龄中位数增加速度比中国慢;年龄中位数的变化的反映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也反映了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答案 (1)C (2)D
  点拨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存条件的改善导致了死亡率的下降,因此,转变首先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然后出生率下降,最终二者均达到较低水平,完成转变过程。
   [ 考查人口迁移与环境]
  例3 下图表示1998~2008年期间,甲、乙、丙、丁四个城市人口变动统计情况(人口迁移差额率为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差额占总人口的比重)。读图完成(1)~(2)题。
  [人口迁移差额率(‰)][甲][乙][丙][丁][人口自然增长率(‰)][5][-5][-5][5] [O]
  (1)下列关于四条曲线的描述,最合理的是( )
  A. 甲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日趋缓慢
  B. 乙城市人口问题最严峻
  C. 丙城市人口总量不断增加
  D. 丁城市的工业化水平最低
  (2)与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变动情形最相似的是( )   A. 甲城市 B. 乙城市
  C. 丙城市 D. 丁城市
  解析 读图可知,甲城市人口迁移差额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越来越大,所以甲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日趋加快;乙城市人口迁移差额逐渐减小,但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加大,所以人口数量与年龄化问题并不严重;丙城市人口迁移差额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但二者的和大于0,所以人口总量还在不断增加;丁城市人口迁移差额不断上升,人口自然增长率都不断下降,说明城市工业化速度加快,城市工业化水平高。我国东南沿海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有区位优势,工业化速度快,大量吸引人口;由于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下降,所以丁城市最符合。
  答案 (1)C (2)D
  例4 下图是某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净迁入率的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
  [-2] [1992][1995][1998][2001][2004][2007][2010][2013][净迁入率(%)][自然增长率(%)][-1][-1][1][2][1 2 3 4 5] [O]
  (1)该地区( )
  A.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B.人口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口老龄化
  C.自然要素是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
  D.可能从2010年开始产业结构调整
  (2)图示时期( )
  A.2010年是人口总量最多的年份
  B.2001年自然增长人口比迁入人口多
  C.人口总量从1995年开始增加
  D.2004年自然增长率和净迁入率相同
  解析 读图可知,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由于迁入人口多为青壮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老龄化;影响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从2010年开始,人口迁移入率开始下降,说明该市劳动力密集产业开始调整。从1992年到199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没有变化,但人口净迁入率为负数,且大于人口自然增长率,所以人口减少,到199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净迁入率持平,所以人口总数最少,此后人口迁入率上升,人口总量开始增长;2004年以后人口增长主要是人口迁移导致的;2010年虽然人口迁入率下降,由于目前人口净迁入率大于人口自然增长率,所以人口数量增长。
  答案 (1)D (2)C
  点拨 人口曲线图判读方法:一是读轴,即明确横轴、纵轴各表示的是什么要素,弄清楚含义,做到读图识变量;二是看线,主要是看各曲线变化趋势,曲线变化说明了什么,做到看线理关系;三是抓点,即抓住曲线上的一些特殊点,如极值点,起止点等,这些特殊点通常是解题的突破口,做到抓点求突破。
   [ 考查人口问题]
  例5 劳动参与率是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劳动参与率=(有工作人数+目前正在找工作人数)/(16岁~64岁人口)×100%,下图是我国劳动参与率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年龄组(岁)][劳动参与率(%)][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16~19][20~24][25~29][30~34][35~39][40~44][45~49][50~54][55~59][60~64] [2000年][2010年]
  (1)我国劳动参与率( )
  A.劳动参与率变化说明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延长
  B.随着人口年龄的增长劳动参与率呈下降趋势
  C.45岁后劳动参与率下降与人口死亡率关系密切
  D.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人口严重不足
  (2)随着人口变化与经济的发展,我国未来( )
  A.45岁相对高龄劳动人口劳动参与率降低
  B.劳动参与率达到高峰的年龄可能推迟
  C.64岁后高龄劳动者参与率可能不会变化
  D.第一、二产业将决定劳动参与率的大小
  解析 读图可知,从2000年到2010年30岁以前劳动参与率明显降低,说明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延长;从16岁开始随着人口年龄的增长劳动参与率呈上升趋势;45岁后劳动参与率下降是人口自然特征的反映,并不是人口死亡率导致的;目前我国还没有出现劳动力人口严重不足现象。随着人口变化与经济的发展,人口出生率下降,我国未来45岁相对高龄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会上升;劳动参与率达到高峰的年龄可能推迟;64岁后高龄劳动参与率可能会有所上升;经济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引导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向第三产业梯次转移,形成劳动力产业分布呈现第一产业减少,二、三产业增加的趋势,所以不是第一、二产业的决定劳动力参与率的大小。
  答案 (1)A (2)B
  点拨 人口问题本身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地区,目前表现出不同的人口问题。世界人口问题是个复杂的问题,各国应该根据各国不同的国情加以解决。需要控制人口增长的国家,就必须把人口控制好,以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样,需要鼓励人口增长的国家,也必须继续进行鼓励。总之,不管是鼓励还是控制人口,目的都是一个,这就是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人类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全人类和谐发展的需要。
  总而言之,不论考查方式如何变化,最终还是要同学们灵活运用人口变化的有关知识,分析解决试题中所设置的问题,因此最后的复习冲刺阶段应注意回归课本,避免盲目地陷入茫茫题海。
其他文献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政治试题联系政治重点、热点日益紧密,灵活性增强,答题形式往往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与过去靠死记硬背相比,难度明显增大,很多同学们感到很难适从。因此,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是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 情景材料题]  例1 2013年12月,财政部公布了《2014年关税实施方案》,宣布对760多种进口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年度进口暂定税率。作为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在其
期刊
绝大部分选择题要用直接法,所以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是解选择题的关键,直接法是解选择题最重要的方法,本专题重点研究间接法. 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对于用间接手段解题并不放心,认为这样做“不可靠”,以至于在用间接法做过以后又用直接法再做一遍予以验证. 甚至有思想不解放的,认为这样做“不道德”,而不明白这其实正是高考命题者的真实意图所在,高考正是利用选择题作为甄别不同层次思维能力的考生的一种重要手段.
期刊
英语语篇的连贯离不开词汇衔接,而英语的词汇衔接关系分为两种:同现和复现。因而对于解决完形填空中的语境理解题,巧用同现复现法尤为有效。  词语同现  “词语同现”,也有人称之为“词场”。一个语篇一定是围绕某个话题进行的,同一话题就会有一些相关联的词汇共同出现。如一篇谈学校生活的文章,有可能共同出现的单词有:teacher,classmate,student,classroom,library,lab
期刊
近年来比较类试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如中国科举制度与英国文官考试制度、中国与英国对外关系等。此类考题较好地考查同学们的历史学科能力和素养,成为灸手可热的试题形式。   [ 比较类试题命题的特点]  例1 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l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l.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期刊
1. 由于今年国庆、中秋节高速实现免费通行,国庆当晚10点开始,湖北沪蓉西高速恩施段就出现了严重的拥堵情况,恩施西收费站现场看上去就像一个大停车场。记者前往收费站的过程中,一公里路甚至走了50分钟,最后200米只好徒步。这说明( )  A.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必然有联系  B.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处于与周围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之中  C. 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的  D.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
期刊
根据相关信息,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例1 2013年,以“××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目前,互联网金融年化收益率一般为5.0%,而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3%,活期存款利率为0.35%。巨大的利差让网民用鼠标投票,开始了银行存款的“搬家”。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互联网金融一方面赢得了鲜花和掌声,一方面也受到审视和质疑。  某普通民众:不用怎么打理,每天都有利息到帐,比存
期刊
高考试题中地理信息的载体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蕴藏在地理试题的题干文字中,有的蕴藏在各种地理图形的表述语言中,有的蕴藏在各种地理统计图表的文字和数字中,还有的蕴藏在地理试题的问题设计中、各种地理图形的主图和附图中、各种地理图形的组合和整合的分析中。下面我们结合两道例题,一起梳理提取试题内有效信息的方法。  例1 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
期刊
“起承转合”是古人对文章结构的要求,也是一种较为实用便于操作的作文结构模式。考场作文尤其是议论文,用好了“起承转合”,就成功了一半。  那么,什么叫“起承转合”呢?  “起”,就是开端。议论文的开头,或树立靶子,或提出观点,或言他物以起兴。“起”,要力求开篇破题,开宗明义。“承”,就是承接开头论题,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从多种角度拓展:可以诠释开头论题中的重要概念,可以从不同对象、不同领域,或正
期刊
20世纪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其规模与破坏力远远超过过去的战争。特别是在二战中发展起来的核武器,其破坏力足以摧毁地球文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但局部战争不断。新课标注重培养同学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需要借助史实,因此课标制定者设置了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关于二战课标要求是:了解二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二战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过程;了
期刊
近年来,各地高考试题针对干旱和旱灾问题,主要从下面三方面考查:  1.从描述分布情况角度考查,这类题相对比较简单,在此不做赘述。  2.从影响因素角度考查,结合区域背景,针对区域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作答,可能从水资源短缺、荒漠景观、植被表现耐旱特征(叶呈针状或退化、叶硬质、叶有蜡质、根系特别发达等)或湖泊萎缩等其他角度设问。  3.从旱灾的受灾体角度考查,分析其危害和对应的具体措施。  下面,我们结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