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创作论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启示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102169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心雕龙》 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空前绝后的巨著,其中所包含的创作理论,对如今的高中作文教学仍具有十分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因此,笔者将深入挖掘《文心雕龙》 创作理论,从中寻找出可以指導高中作文教学的方法,以求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文心雕龙 高中作文 教学启示
  一直以来,高中作文教学都深受应试教育束缚。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作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但其教学情况却不尽人意,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教师自身写作理论积累不足,无法将写作理论融入教学实践中;另一方面,应试教育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只能机械地套用作文模板,缺乏探究和创新精神,只为考试而写作。这些直接造成了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低效率。《文心雕龙》对名家名作进行了全面评析,系统地对写作理论进行了概括总结,包含文章学、文体学等多个领域,这为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文本。因此,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运用《文心雕龙》创作理论,不但可以为高中作文教学现有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还可进一步完善写作教学理论体系的建设,综合着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写作主体的高度自觉
  文章是写作主体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认识后,通过文字进行表达的一个创造性过程,文章直接反映着写作主体个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等。所以,高中写作教学应重视对写作主体主观感受、精神世界的深度探索,并成就写作主体的丰富性。
  首先,沉静的主体情怀思接四海,酝酿文思的前提是保持虚静的心态。虚静的心态即指,摒除内心繁杂的思绪,集中注意力,客观地看待外界事物,深入分析其本质,达到最佳的创作状态。《神思》篇中指出酝酿文思时应“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保持虚静的心态可以使创作主体静下心神展开想象,将内心的丰富情感挖掘出来,提升文章的感染力。在日常的学习中,教师也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保持虚静心态,凝聚心神,发散思维。“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无需不着边际、漫无目的地想象,静下心来感受客观事物,再对文章进行巧妙构思,合理规划文章纲领,依据纲领来决定章节安排,选取文章素材,使文章层次清晰、语句流畅,即可做出好文。
  其次,活跃的主体眼界联络八方,想象能使艺术的境界或形象得以构成。陆机在《文赋》中认为想象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想象可尽情为之,不用受空间、时间等限制,赋予客观事物新的生命力,为写作主体提供丰富的写作灵感。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储存的表象精细加工成为新形象的过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应学会观察生活,汲取生活化素材。“神用象通,情变所孕”,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促成了想象活动,同时想象也反作用于思想感情,丰富创作主体的情感。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勤加思考,以保持内心精神活动的丰富性。
  最后,深刻的主体意识通达今古,写作主体的创造性思维是创作成功的关键要素。好的文章有着独特的见解、深刻的思想情感、新颖的表达方式,这都与创作主体自身的创新精神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要想保持创作主体的创新性精神,就应“博览以精阅”;“不博则师资不广,不精则去取不明”,充分的积累才可以促成创新。文章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文学的规律是一定的,在行文的过程中要遵循写作的规律。黄侃认为:“通变之道,唯在师古,所谓变者,变世俗之文,非变古昔之法也。”学生学习写作必须以足够的阅读量作为支撑,尤其是经典名著,在遵循文章创作规律的前提下适当地进行创新。
  二、注重谋篇布局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
  刘勰在《文心雕龙·熔裁》篇中,对写作中的“熔意”和“裁辞”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规范本体谓之熔,剪截浮词谓之裁”,规范本体就是文章中心思想要对应文章体制;而剪截浮词即是去掉文章中脱离文章主旨或是烦琐的语句,以求文章简明扼要、层次分明,做到“裁则芜秽不生,熔则纲领昭畅”。对高中生而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一是对学生选材能力的培养。刘勰在《文心雕龙·熔裁》篇中,提出要“酌事以取类”,认为写作主体应围绕文章中心来选取素材。选材时要分清主次轻重,按照真实、典型、新颖的标准来选取素材。二是对学生布局能力的培养。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中指出,优秀的文章要做到“总文理”“统首尾”“合涯际”。“总文理”就是要统筹好文章的各个层次段落,使之逻辑合理、条理清晰。“统首尾”就是文章的结尾要与开头呼应,突出文章主旨,深化主题。“合涯际”即是要求文章各部分之间过渡自然、衔接顺畅、逻辑合理。因此,如果一篇文章做到层次段落清晰明了、开头结尾交相呼应、过渡衔接紧密顺畅,那么便可满足文章结构所要求的完整和严密了。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篇中提到,“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他指出好的语句才能造就优秀的文章。所以,对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关键的,而写好字句的前提就是习得和积淀语感。学生如果想运用文字抒发主观的思想情感或是个人志向,就必须在语感的帮助下行文。另外,丰富灵敏的语感不但能促进学生心理文化素质的提升,还有助于培养他们对语言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教师可着重从以下几点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是吟咏诵读。吟咏诵读不但可以让学生深切感悟文章语句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而且还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可反复琢磨推敲文章中的语音、文字、词句,将那些抽象的文字赋予新的生命力,创造出文本的声音形态,使表达更加生动,情感更加深刻,由此就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审美感受能力。
  二是揣摩语境。对文章语句的反复推敲其实就是语感分析的一个过程。教师可精心挑选精彩的片段或是词句,让学生深入分析其中的词语、修辞等,也可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增删、调换顺序、替换标点,通过与原文的比较来更好地体会文章语句的表达效果,感悟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情感。
其他文献
摘 要: 鲁迅的《故乡》和王十月的《寻根团》两篇文章都描写了同一个归乡模式:离去—归来—离去模式,在这个模式下,由于时间、地点、寻求关系的不一样,面临的社会问题也不一样,因此虽然经历了同样的怀乡—寻乡—失乡的心理历程,但是他们最后的探寻结果却是不一致的,即相同归乡模式下暗含着归乡模式下的知识分子精神上的变迁。反抗绝望和随波逐流展现出了知识分子在面对“乡村现代性转型”的问题时,他们的精神发生的巨大改
摘 要: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儒释道三家总是在矛盾中求和谐,在差异中求融通,在斗争中求共生,在交流中求互鉴。元代是中国传统社会儒释道三家融通文化格局的进一步确立时期,元代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为儒释道三家融通的深入推进创造了良好条件。尽管元代儒释道三教也常有矛盾和斗争,但元代统治者对此多持兼容調和的态度,三家融合也是元朝儒释道三家代表性学者的共同理想和努力方向。元代儒释道三家均以自身思想主张为立足点,主
摘 要: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孤岛”作为特殊的地域空间为妇女运动提供了相对平和的环境,一大批妇女期刊的发行为我们研究战时妇女生活提供了资源。《妇女界》作为孤岛后期出现的杂志,成为“职业女性”言说自我的场域。在革命时代对女性塑造之外,本文注意到《妇女界》期刊中“职业女性”这一形象展现了“去精英化”的“自我关怀”,这体现了女性解放道路的复杂性。  关键词:女性形象 《妇女界》 孤岛 妇女期刊  1937
摘 要: 挫折—侵犯理论最初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多拉德和米勒于1939年提出,该理论认为挫折是人类侵犯行为的成因,其主要论点认为侵犯是受挫的一种结果,挫折的可能作用是加强个人对暴力关联事件的侵犯反应。本文借助多拉德等人的挫折侵犯理论,对艾丽斯·沃克的长篇小说《紫颜色》和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进行分析,详细论述文本中黑人男性暴力行为的产生原因及其对家庭的影响。  关键词 :挫折—侵犯理论
摘要:文学作品《香水》与其改编而成的电影在各自领域分别具有独特的价值与魅力。与众多其他小说剧本相比,《香水》的电影改编更具挑战性,要完成这个故事的演绎,在主旨呈现与戏剧表现力等方面均需做出改动与删减。电影作品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原作的部分立意,于文字的影像表达而言,这一改编无疑是成功的,而在主旨表达的思想深度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缺憾。  关键词:《香水》 主旨呈现 影视改编  德国作
摘要:高建群小说《白房子》中富有审美性的植物、动物和行为类意象出现频密,这源于作家地理写作的生命自觉诉求,并凝聚着其呼喊生命、对话狂放热血的骑士精神的创作意图。本文将从生命景观、生命体验、生命形式三个方面来试图论证小说中生命意识书写的意义。  关键词:意象 生命意识 生命景观  高建群小说《白房子》由三部分构成:《遥远的白房子》是作者1987年创作的轰动文坛的中篇小说;《重返白房子》是作者2000
摘 要: “立志”是王阳明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在心学体系建立后,王阳明不但在“致良知”学说的基础上展开对“立志”的艺术性阐述,更在“立志诗”中极言“立志”的实践性品格,并结合具体的实践情境强调“立志”需“知行合一”;同时,其“立志诗”追求精神人格的超越之境,以求达到心理圆融,乃至天人合一的境界。  关键词:王阳明 “立志诗” 实践性品格 超越之境  王阳明的诗歌不但是其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更记录了
摘 要: “立志”是王阳明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在心学体系建立后,王阳明不但在“致良知”学说的基础上展开对“立志”的艺术性阐述,更在“立志诗”中极言“立志”的实践性品格,并结合具体的实践情境强调“立志”需“知行合一”;同时,其“立志诗”追求精神人格的超越之境,以求达到心理圆融,乃至天人合一的境界。  关键词:王阳明 “立志诗” 实践性品格 超越之境  王阳明的诗歌不但是其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更记录了
摘 要:本文从“地坛”这一意象出发,分析史铁生在地坛中关于生命的思考,母爱的思念、自我命运的救赎和人类根本困境的拯救。对史铁生来说,地坛是生命永恒的见证,是母爱深邃的见证,是精神成长的见证。  关键词:《我与地坛》 地坛 生命 精神救赎  《我与地坛》是一篇抒情、叙事、哲理融为一体的散文。全文通过史铁生在地坛的所见所思所感展开脉络,自从残疾的史铁生与荒芜的地坛宿命般的相遇,他的心魂便再也没长久地离
摘 要: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在生动展现农村传统文化的同时,更为我们刻画了诸多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本文着重通过对《白鹿原》主人公白嘉轩的形象分析,从白嘉轩的父子观、女性观,以及人生观入手,通过这三方面的论述,揭示出白嘉轩这一小说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客观而又具体地展示了这一人物所折射出的深厚而凝重的文化意蕴与内涵。  关键词:白嘉轩 父子观 女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