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色的生命意识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feli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建群小说《白房子》中富有审美性的植物、动物和行为类意象出现频密,这源于作家地理写作的生命自觉诉求,并凝聚着其呼喊生命、对话狂放热血的骑士精神的创作意图。本文将从生命景观、生命体验、生命形式三个方面来试图论证小说中生命意识书写的意义。
  关键词:意象 生命意识 生命景观
  高建群小说《白房子》由三部分构成:《遥远的白房子》是作者1987年创作的轰动文坛的中篇小说;《重返白房子》是作者2000年、2012年两次重返白房子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难以释怀的白房子》则是作者抒发的对白房子难以释怀的精神诉求及本书再版时作者激情澎湃的心底之音。本书关于曾经“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的终生体悟,是其家族传奇小说《大平原》中黑建人物故事的补充。对本书的评论主要有两个方面——白房子的象征意义和草原游牧文化视野,“意象在表层是客观的行为经验,在深层上则是作家生命意识的隐现”,本文试图从小说中的意象探析生命意识的书写。
  生态文学的兴起,奠定现代性思想观照下的、区别于传统伦理叙事的生命意识的兴起。这种变化体现在文本中是一种自然生命意识的自觉,作家以表现人的自然情感为审美追求。作为诗学术语的意象是通过审美思维创造出来的,融会了主体意趣的形象,小说中的植物、动物和行为类意象是作者建构起的自己的话语空间与表征体系——有关过去的感受上、心理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和回忆。中国古代文人的“哀草木之凋零”,与西方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说都对于生命表现出了浓厚的悲观意绪与幻灭情感。可以说,生命意识的概念是宽泛的,不同人对生命的意义、价值的认识把握不同。本文强调的生命意识无关动物叙事和生死问题,而是探讨在观照生命状态的层面上,作者追忆话语下构建的审美艺术世界。
  一、植物类意象构成的生命景观
  考察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植物意象具有文学意义上的價值,探讨其审美特点有助于发掘作家使用这些植物意象的个性特色,通过对不同植物意象的分析,也可以体会到作家情绪的起伏。
  在《重返白房子》部分,“我”感慨苍耳“属于草原”,并决定重返草原时带上它《国风·周南·卷耳》中有诗言:“采采卷耳”(此处‘卷耳’今名‘苍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真彼周行。”这是女子怀念征夫的诗,与作者怀念草原的感情同样激荡。但小说中苍耳意象构成的景观却不仅仅是离愁别绪的凄凉意境,此处被“我”挥动柳条拍击大衣蹦出的苍耳,生动可爱,带着“我”的经历回忆。当代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用“大地之爱”(topophilia)-词来指涉对一个地方的爱恋,小说中作者的“苍耳之爱”也许来自于伊犁草原,或是塔城草原,抑或是阿勒泰草原,作者自身的生命活动构成这些具有生命力美的景观。于是,苍耳之旅在“我”的感发下变成了一种丰富、复杂、具体的情感体验——苍耳绝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是一种处于非中心的原始意象。我们无法想象钩状硬刺的苍耳生长在繁华的街道或是城市的柏油马路上该是如何的窘状,同样我们无法想象荒野和草原上没有苍耳,本质就在于它的野性,这种野性就在于为获取个性化生存而展开的自由性追求中。
  葵花意象不仅出现在《遥远的白房子》中,在作者的巅峰力作《最后一个匈奴》中也可见到。后一部作品中杨岸乡与艾芳关于向日葵的话题充满浪漫诗意,同一部作品中“我”所看到的景观都被设置在戈壁滩,那是“凡高式的、莫奈式的、一种令人热泪涟涟的”金黄。反复强调金黄色,赋予了主人公对过去尘梦的百感交集,戈壁滩上的大片葵花是作者一生灼烧的激情,这幅生命景观关乎世俗、欲望,关乎爱情、成长,带给人旺盛的生命想象,最终指向理想和信仰。这种心理定式是作者生活阅历、文化修养和气质性格等的心理积淀,所以杨岸乡不愿告诉女孩他到过向日葵花海以及言辞模糊的经历,其实朦胧观照了“我”在白房子兵团的履历。正如海子《死亡之诗》中的“睡梦的身子上”开满“彩色的葵花”也同样表达了“我”的诗意渴望,即对生命景观的倾心和迷恋。
  文学作品中白杨意象最早可见北魏时期的墓志铭文,《北魏李伯钦墓志》中有“白杨一晦,松门不昼”表达对先人的无限追思,从某种程度上说也蕴含了对现实的悲观态度,这种情感对后世人情感影响颇深。如果说《大平原》里被斩断树枝、连根拔起的古槐象征了关于高村平原那份无所依傍的情感归属,那么《遥远的白房子》里挺拔箭指、墨绿斑驳的北屯白杨则代表了这座童话城的精神延续性,“他们会记得这块不知镰锄为何物的亘古荒原上,翻动第一锨泥土的人”。白杨意象反映了对现实稍许悲观的落寞,却更传递出对生命生生不息、现代文明下人类身份得以认同的平衡之感。“自然中的每种现象都和某种心灵状态相对应,自然与人的精神之间存在着某种同构”,只有感受到这种生命力的张扬和传承,才能对生命产生真正的敬畏。
  《白房子》女口画的生命景观中,还有灌木、野苹果树、红柳等各种植物类意象浸润了中亚细亚土地上特有的西部风情,它们的存在富有深意,是作者有选择性的符号化意象。
  二、动物类意象造成的生命体验
  高建群笔下的文学世界中动物意象构成其小说一道独特的风景,不同动物形象的描绘产生不同的生命体验,对其小说动物意象的解读有利于展示作家创作的独特魅力和思想文化内涵。
  马的形象在西部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马是骑士的魂,高建群被誉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骑士”,他在马的身上寄托了关于生命最热烈的思索。小说中老马与烈马的意象对照了“我”不同年龄段的体验心理一年轻的“我”的掉马经历留给一匹叫“白鼻梁”的赤红烈马,不甘心驯服的心理令这匹暴烈的马以同样不甘心的愤怒疾驰,最终甩下“我”。这场人与马的较量,反映了年少时的一种原始野性和真性情;年老的“我”不敢再骑砍着蹄子、扬鬃乍尾的烈马,而是只牵了一匹温顺的黑走马,这时的“我”是“一个昨日的士兵”“像一匹老马一样恋着旧枥”。这种人马合一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年老时对生命的体悟、对生活的思索。由于自我与非我同一,即把主观情感投射到客体中,马的意象具有无尽的诗意和奔腾的生命力,每一次马蹄声都勾起作家内心深处激情的复苏。
其他文献
摘要:丁酉战争初期,邢玠在出往朝鲜的路上就开始着手这场战争的军事调度。面对明军缺兵缺粮的窘境,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争取一切能够争取到的筹码,为这次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胜利的基调。最初他就面临着粮饷问题和兵员问题,因此邢玠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解决这两件事。关键词:邢玠 丁酉战争 运粮方案 征兵方案  万历二十年(1592),丰臣秀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自五月开战以来,朝鲜军队望风皆溃。九月,宋应昌担任经略
摘 要: 伴随着新世纪以来的“阳明热”,文化界涌现出一大批王阳明传记作品。其中,历史学者方志远教授的《千古一人王阳明》一书运用史论结合和文献考证的方法,破除了长期以来对王阳明的“神话包装”,尽力还原了王阳明真实的历史形象。  关键词:《千古一人王阳明》 传记 人物形象  新世纪以来,伴随着“阳明热”的出现,文化界创作出一大批关于王阳明的传记作品。这些传记对传主王阳明都有着不同的描述角度,有的着力于
摘 要:宋代咏茶诗蔚为大观,杨万里的四十篇写茶诗意味深厚,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嗜茶如命的心境,另一方面也将饮茶过程中体会到的“味外之味”融入到自己读书治学的态度上,更表现了其对崇高精神人格的追求。因此,了解杨万里的茶诗,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宋代茶民俗和隐藏在其内心深处的“味外之味”,从而更好地理解其诗歌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杨万里 茶诗 味外之味  作为南宋中兴四大家诗人之一的杨万里,一生著作颇丰,
摘 要: 《荆棘与珍珠》首创了梦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它的梦幻描写贯穿小说始终,而不是像有的小说只是偶尔写到一个梦或者几个梦。最重要的是梦幻构成了该小说的象喻系统,每个梦都像是神示一样具有指示未来的意义。《荆棘与珍珠》不仅是一个文学梦想的实现,而且是一个价值与意义的实现。小说重点表现了“人心即宗教”的思想,体会了人生是一个检验的过程,希望在吸收创造的基础上传播一种新的人格形成和新的人际关系。  关
摘要:小说《伤逝》中,因袭的人格重担使得以启蒙者自许的涓生并未能在与恋人子君的爱情突围中顺利觅得通往新生的途径,甚至还因此失去以生命为代价替其引路的子君。涓生自会馆出走叉回归的生命轨迹暴露了其作为知识分子在朝向现代理想路上的局囿之处,同时昭示着在未能真正觉醒之前,其所追求的“新的生路”将永远难以到来。  关键词:因袭人格 爱情伪像 生命轨迹 启蒙  《伤逝》黾鲁迅创作于1925年的一部爱情短篇小说
摘 要: 鲁迅的《故乡》和王十月的《寻根团》两篇文章都描写了同一个归乡模式:离去—归来—离去模式,在这个模式下,由于时间、地点、寻求关系的不一样,面临的社会问题也不一样,因此虽然经历了同样的怀乡—寻乡—失乡的心理历程,但是他们最后的探寻结果却是不一致的,即相同归乡模式下暗含着归乡模式下的知识分子精神上的变迁。反抗绝望和随波逐流展现出了知识分子在面对“乡村现代性转型”的问题时,他们的精神发生的巨大改
摘 要: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儒释道三家总是在矛盾中求和谐,在差异中求融通,在斗争中求共生,在交流中求互鉴。元代是中国传统社会儒释道三家融通文化格局的进一步确立时期,元代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为儒释道三家融通的深入推进创造了良好条件。尽管元代儒释道三教也常有矛盾和斗争,但元代统治者对此多持兼容調和的态度,三家融合也是元朝儒释道三家代表性学者的共同理想和努力方向。元代儒释道三家均以自身思想主张为立足点,主
摘 要: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孤岛”作为特殊的地域空间为妇女运动提供了相对平和的环境,一大批妇女期刊的发行为我们研究战时妇女生活提供了资源。《妇女界》作为孤岛后期出现的杂志,成为“职业女性”言说自我的场域。在革命时代对女性塑造之外,本文注意到《妇女界》期刊中“职业女性”这一形象展现了“去精英化”的“自我关怀”,这体现了女性解放道路的复杂性。  关键词:女性形象 《妇女界》 孤岛 妇女期刊  1937
摘 要: 挫折—侵犯理论最初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多拉德和米勒于1939年提出,该理论认为挫折是人类侵犯行为的成因,其主要论点认为侵犯是受挫的一种结果,挫折的可能作用是加强个人对暴力关联事件的侵犯反应。本文借助多拉德等人的挫折侵犯理论,对艾丽斯·沃克的长篇小说《紫颜色》和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进行分析,详细论述文本中黑人男性暴力行为的产生原因及其对家庭的影响。  关键词 :挫折—侵犯理论
摘要:文学作品《香水》与其改编而成的电影在各自领域分别具有独特的价值与魅力。与众多其他小说剧本相比,《香水》的电影改编更具挑战性,要完成这个故事的演绎,在主旨呈现与戏剧表现力等方面均需做出改动与删减。电影作品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原作的部分立意,于文字的影像表达而言,这一改编无疑是成功的,而在主旨表达的思想深度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缺憾。  关键词:《香水》 主旨呈现 影视改编  德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