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击灵魂的感恩教育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iao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恩,是基于对人对事的尊重、理解和宽容,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良好愿望。感恩,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沟通、了解、信任,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感恩,使人少些抱怨,多些乐观;少些对立,多些合作;少些误解,多些友善。这是一种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人生态度,能够让人内心和谐、社会诚信。
  然而,当下我们的很多队员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长辈们的精心呵护和特别关爱,习惯了享受别人给予他们的无微不至、不求回报的关爱。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些都是他们理所当然应得的。因此,稍不顺心就顶撞家长、怨恨他人,甚至离家、逃学;对老师的帮助、教育不耐烦、不接受,情绪对立;同学间为一丁点小事,就怨天尤人、摩擦不断。究其原因,没有良好的心态,不懂得感恩,是问题的根源。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进行感恩教育呢?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称之为教育。”确实,最有效的教育是触动灵魂深处的教育。因此,我尝试利用中队课的平台,组织了系列化的感恩教育活动,叩击孩子们的灵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敲打队员的灵魂
  中队课,不仅是中队辅导员教育队员的阵地,也是队员之间交流沟通的平台。通过交流沟通,可以增进队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实现对队员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针对中队里的打架和骂人事件,我组织开展了“论打架”的主题中队课,课前让每位队员深入思考,从多个角度讨论打架。在中队课中,队员踊跃发言,各抒己见,队员从打架的起因分析到打架的危害,并谈到如何避免打架。认识到“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有矛盾,大家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聊聊,或者找同学或老师作为中间人进行沟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中队课中,我设计了几个生活场景:
  A.昌盛生病了,添添陪伴着挂瓶,读文章。
  B.做作业时,晨晨的铅笔没了,同桌飞飞马上借了一支给他。
  C.早上起床,张远发现牙膏没有了,琪琪马上把自己的拿给他用。
  D.嘉伟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瑶瑶中午坐在旁边陪他一起完成。
  这些普通而熟悉的生活场景每天都发生在队员身边,队员们沉思:是呀,平时怎么发现不了这些平凡的事中透着同学对自己的那份恩情呢?真的,有多少身边的事情值得感谢,而我们却没有感受到或者不屑说出来!这些场景的出现,深深敲打了队员的灵魂,他们纷纷说出了久违的感谢之语,也是肺腑之语。感恩活动,解开了心结,感受了情谊,促进了和谐。
  这就是感恩,如风之于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二、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感动队员的灵魂
  队员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关爱和教育。怎样让队员知道老师的爱其实蕴藏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次批评中,知晓老师的教诲之恩呢?我让中队队员每天记录老师的教学过程、中队管理以及老师为队员的隐形付出。通过一周的记录,然后布置队员用调查表的方式去采访其他的老师,让老师谈谈他最开心和最难受的事是什么。一切就绪后,便组织了以“老师最开心和最难受的事”为主题的中队课。
  第一环节是把中队每天记录的情况用PPT形式播放出来,星期一:朱老师今天感冒,因此早读时声音很沙哑,但她坚持领着大家读英语单词。早读结束后,她把英语成绩比较落后的几个同学请到楼上办公室去读。今天,傅老师发火了,因为有几个同学的默写很差,事后,让这几位同学重新默写,直至默写通过为止……一件件发生在队员身边的事重现在眼前,很多队员看着,默然深思。第二环节是让队员猜猜老师最开心和最难受的事会是什么,然后公布调查结果。第三环节是谈谈老师为你做了什么。由于有前面两个环节的铺垫,很多队员顿悟到了老师对自己生活上的点滴照顾,教学中的一喜一怒,都随着他们时时刻刻的变化而改变着,这是一种生命的联动。一个眼神、一次微笑、一句叮咛,是如此生动地反映在中队课上。当队员踊跃地把这些平凡的事说出口时,我觉得感动已然触动了队员的灵魂。
  这就是感恩,如风之于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三、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震撼队员的灵魂
  队员的成长路上,离不开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起早贪黑的养育、不辞辛劳的教育。父母这些发自内心的无怨无悔、不求回报的爱,往往让队员身在其中却不知爱在何方。不知爱,怎会知恩、感恩?因此,让队员理解养育恩、明白父母心,才能触及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懂得感恩。为此,我要求每一次放假都让队员记录放假几天中父母的点点滴滴。我设计了《父母的爱在何方》的中队课,收集了一些家长创业前的生活照片,并邀请了几个家长到中队课中谈谈他们走过的艰辛历程。很多队员并不知道父母创业前以及创业时的艰辛。当添添的父母出示20年前怀揣2000元到义乌,住在只有10平方米并堆满货物的出租房的照片时,想到当时的艰辛、困难,说到动情处,家长都忍不住潸然泪下。是呀,哪个家长没有艰辛创业的故事啊!哪个家长不是为了孩子啊!家长的现身说法,孩子们是有感觉的,这是对他们灵魂的一次震撼。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发现很多队员一下子长大了,学习也有了动力,渐渐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能主动与父母沟通、分担家务、知道节约。
  懂得爱、理解爱,并能反哺爱,这就是感恩,如风之于心灵,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四、大爱无痕——叩击队员的灵魂
  一首好歌,能催人奋进;一幅好画,能陶冶情操;一句格言,能净化心灵;一篇好文章,能叩击心门,使人终身受益。古往今来,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迹,都蕴含在平凡普通的生活中,通过文字的形式散发出他们持久而永恒的魅力。《寻找爱的足迹》的中队课,课前让队员通过各种途径选择自己认为最能体现人与人之间无私的爱的文章。队员找来了大量关于汶川地震的文章……我把这些文章张贴在教室中,让队员课余欣赏、阅读,在中队课上说说你对哪篇文章最为感动,如果是你,也会这么做吗?虽然,这只是一些文章,但我相信,在某一个情景、某一个瞬间,刻录在队员灵魂深处的感动会在不经意间叩击着他们的灵魂,会在潜意识中影响和指导着队员的行为。
  通过这一系列主题明确、设计完整、以“感恩”为主题的中队课,队员们在不经意间暗开了心窗,悄启了心门,默指了心路;队员们渐渐懂得了人与人之间,什么是理解与宽容、什么是互助与合作、什么是感动与回报……这就是爱!懂得爱才能享受爱,才能反哺爱!
  事实上,能感恩的孩子,就是仁慈友善、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孩子。让感恩在孩子们的灵魂深处生根、发芽!
其他文献
“课堂因错误而精彩。”“融错”既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态度和教学境界。“融错”不仅是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更是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合作交流、主动纠错、形成感悟、提升认识的有效载体。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设计相关的“融错”环节,在有效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正确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的同时,尝试在“融错”中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理念”,即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促
著名作家余秋雨说过:“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让学生阅读诗词,其实质目的是与这些文学巨匠进行心灵对话,一代一代地传递中国人心中蕴藏的精妙绝伦的“雕塑”和“建筑”,传递灿烂炫目的经典文化。而被经典濡染出来的学生,会对历史怀有温情和敬意,成为民族文化忠诚的守护者。
“励志图存,自强不息”,走进西安科技大学的校门,鲜红的八个大字点亮了学校精神。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不辱使命,一直稳居国家A类学科之一,除了自身积累深厚,一代代优秀的人才力量,也是学科熠熠生辉的重要原因。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玉涛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张玉涛现任煤火灾害防控研究所副所长。高考前一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在全球引起轰动,与此同时,远在中国读高中的他也开始思考
今天,你感恩了吗?  我感恩了!我感谢亲爱的读者,能捧起这本书,轻轻地翻开这一页,细细地咀嚼我的这些文字,从心底泻出来的。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感恩我们的父母,是他们把我们带到了这个世上。当我们还是一个胚胎,在母亲的体内开始发育成长的时候,父母便开始了对我们的养育。当我们以大声的啼哭向世界宣告我们降生的时候,父母便开始了忙碌而快乐的生活:他们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他们起早贪黑地养育我们,他们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学有所疑,才会有所思;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  一、精心预设,把握提问的“度”  学问学问,“学”与“问”总是密不可分的。语文阅读教学当然也离不开“问”,用提问来激活学生思维,用提问来激发学生迫不及待阅读探究的兴趣。可见,问既是阅读教学的始发站,又是加油站,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启思、导向、激趣的作用。因此,课前教师要精心预设提问,把握好提问的四个“度
人有学步时,写有起步期。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写习作。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一项练习,是三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打好基础,特别是在不增加其学业负担的前提下激发习作的兴趣、提高习作的能力,我们开展了“小学三年级基于标准的习作教学研究”。这项研究依据课程标准习作能力要求,重视学生写有目标、写有交流、写有修改。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倾向性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有进
初见桑丽霞老师,她很恬淡。她说她认识很多优秀的科研教学工作者,“相比之下,我非常普通,只是尽心尽力地把事做好。”但作为一名女性研究员,她很愿意分享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她的真诚似和煦阳光,带给人暖暖的光亮。“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罗曼·罗兰)。确实,阳光于心,给她的科研教学之路带来了铿锵前行的力量和长久的希望。  细节绽放魅力  自1998年在天津大学攻读硕博学位进
《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教学的阅读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能为学生输入大量的语言知识,获得大量信息,而且还能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然而,在本校的一次调查中,我们发现经常在家朗读课文并偶尔阅读英语课外读物的仅2%,经常在家朗读课文但从不阅读英语课
语文课姓“语”,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根本特征。这是由语文自身的本质作用所决定的。语文课就是教学生如何掌握、运用语文这门工具的课,工具性就是这门课的根本属性,人文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等都是由它而派生出来的。失去了工具性,其他属性也没有了载体,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然而,环视我们的课堂,我们依然能尝到那一粒粒“怪味豆”。  《自己去吧》教学片段:  “孩子们,老鹰让小鹰自己去欣赏山那边美丽
《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指出:追问是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在一问之后的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理解。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常常看到许多热闹的课堂,老师在不停地提出问题,学生在不停地回答问题。表面看上去,学生的思维活跃,但认真倾听,我们就会发现,大多数孩子的回答只是停留在表层,课堂学习之后,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提升。  问题的设置绝不是为了学生的回答,而是为了启迪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