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浮力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二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laopopo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一则广告语——
  “我们站在一起,但不要太近;我们清淡相望,但要长久。”
  因为热爱和天真,因为原初和淳朴,这样的语言便有了感染力。
  然而,我们在考场上的作文却越来越老套了:没有想象力,缺乏童心,丧失了语言的鲜活。一句话,丧失了人的个性,也就提不到写作的独特性。
  本期“主题阅读”选了几则作家或年轻作者回顾童年作文的片段——
  老师总是在灯下的;
  妈妈总是在补衣服的;
  春游总是要写作文的。
  虽然这些冒着热气或流着眼泪的文字间偶尔还有些许调侃,但愿同学们读罢之后,能在莞尔一笑的同时,试着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抛开些“写作技巧”,忘掉些“发散思维”,注重点“个人情结”,甚至可以像记日记一样地把生活的零散细节和个人喜好统统写进作文,因为最真实的才是最动人的。
  董桥先生说写作有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如初恋之悄悄话,温馨而甜蜜;
  第二境界如热恋之情浓似火,出语浮浪;
  第三境界只能是剪烛沏茶,亲切却只能说得三分。
  那么,我们在写作中,不妨也借鉴一下这些已步入中年的作家的写作体验,不要刻意雕琢自己的语言,故作深刻或浪漫,而是像拉家常似地絮絮款谈,兴许反而能体会到写作的真谛,获取随意天成的效果。
其他文献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正在读研撰写论文阶段.论文题目就是“中国现代抒情散文语言研究”——现在看来这题目还是太大.不容易写好。在撰写论文期间,为了所谓的开阔视野,开始接触到余光中先生的作品,梁实秋先生就曾称赞余光中先生“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此外,余光中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些观点也很值得注意。例如他曾写过一篇《下“五四”的半旗》,认为“五四”一代作家,既没有做到完全的西化,也
艾尔曼(Benjamin Elman)教授在2010年的一篇题为《当代中国思想史的失败》的论文中,曾经批评过把宋、明以后的中国思想史化约为新儒道德主义思想的倾向。的确,反思新儒学关于“理”、“气”、“心”、“性”、“良知”的讨论,是否完全主宰了宋、明以降的整个中国思想史,在儒学内部有没有出现一些替代性的理论和阐释框架,对于更为完整地了解中国思想史内部的多元和复杂是有助益的。德国柏林马克斯·普郎克科
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的尼古拉·普尼奥最近表示,他正在研究一种新型服装,可以让穿上它的人,像科幻影片《蜘蛛侠》中的主人公一样,附着在高楼大厦的墙壁或天花板上,来去自如。  据介绍,普尼奥的发明灵感来自于壁虎。壁虎,一种长约10厘米、背呈暗灰色的爬行纲四足小动物,能在光滑如镜的墙面或天花板上穿梭自如,捕食蚊、蝇、蜘蛛等小虫子而不会掉下来。这种现象引起了普尼奥的注意。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他终于弄明白了
1929年10月14日下午,法国邮轮富尔达号从上海港起航,“天气清朗,水波不扬,船行十分平稳”。这是一次以遥远的德国为目的地的旅程,美好的天气给远行者带来了不错的心情,张君劢、何凤山也在富尔达号相遇相识。张君劢(1887—1969),原名嘉森,字士林,号立斋,江苏宝山(今属上海)人,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著名政治家、哲学家,早期新儒学代表人物之一。此前不久,因为批评国民党专政,张君劢创办的政治大学被
张学智:郭齐勇教授的新著《中国人的智慧》是一本启发人哲思的书。他曾主编过教材《中国哲学史》,对中国哲学史上各家各派的哲学家都下过功夫。  郭齐勇教授立意很高。他指出,坊间现在有些人鼓捣一些小聪明,把权术计谋、厚黑学这些糟粕当作中国思想的精华,这本书就是要打破这一点。他认为,我们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有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有堂堂正正的大智大慧,这些智慧可以为世界提供很多有价值的思想。这本书选取中国历史上
经常听人抱怨现在的孩子太不懂事,自私、任性,几乎成了独生子女的“标签”。但事实上校园里并不缺乏富有真情和爱心的孩子。2005年10月16日,两年一届的上海市第六届“金爱心学生”评比揭晓,经过层层筛选,上海市300所学校评选出了“金爱心学生十佳标兵”。勇挑家庭重担的上海市大同中学高一学生乐斯文就是其中之一。  他那双目失明、左手左脚残疾的父亲,虽不曾亲眼见过儿子,但却用他那特有的“眼睛”——右手,认
[前九回故事提示]2019年暑假,林江市的初中生夏海然、江浩和刘欣悦组成“先锋三人组”,去寻访“有故事的人们”。行动的第一天,莫名离家出走的林涛便闯入了他们的视线,三人组在跟踪他的同时也保护了他,并帮助他找到了失散两年的姐姐;在体校采访时,三人组又陷入了一场盗窃风波,幸而他们凭机智为自己解了围,也替有难言之隐的“真凶”讨了公道;在采访老红军的途中,他们偶遇了一对为父亲筹集手术费的贫寒姐弟,在老红军
请看这道2006年河北省的中考题:  —Mike wants to know if________a picnic tomorrow.  —Yes. But if it________, we’ll visit the museum instead.  A. you have; will rain  B. you will have; will rain  C. you will have; ra
读罢唐德刚的长篇小说《战争与爱情》,我感觉自己做了一个悠长的梦。我仿佛见证了近百年前的血与火、生与死、喜与哀,那是我不曾经历的,但这些事迹却从未远离,它写在了我们民族的历史中。对我来说,这本书唤醒了一段尘封的记忆——它被反复以知识的形式灌输到我们的脑海中,深藏在我们的意识之下,成为潜流。直到读毕,板结的历史才终于鲜活起来。  此书乃以小人物的视角,叙述近代中国几十年的沧桑与苦难。不同于一般小说叙述
鲁迅先生没有交待孔乙己的作文如何,但我觉得孔乙己写作肯定不会好。为什么?请听他说话:  看到茴香豆不多时,他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引得孩子们笑起来。  偷书,他硬说是“窃书”,算不得偷,接着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同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人们为什么发笑?因为孔乙己说话忽略了“语体”的区别。该用口语说话,他却用了“文言语体”。  写文章也是如此,要注意语体。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