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色·戒》中王佳芝的命运悲剧,可以从多个角度观照。但如果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王佳芝命运悲剧的根源在于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关键词 王佳芝 命运 悲剧
李安执导的新片《色·戒》终于在一片沸沸扬扬中以公映尘埃落定了。在这之前,人们关于它的讨论,甚嚣尘上,大有不谈《色·戒》就不懂电影文化、不懂中国现代历史、不懂性文化的嫌疑。现在随着影片的公映,似乎一切都已前疑尽释,失去了神秘感。殊不知,现在应该正是深入谈论《色·戒》的时候,这恰如米兰·昆德拉所说“任何一门艺术,只有从作品中才能看到它。”
电影《色·戒》改编于张爱玲写于1950年的同名小说,故事框架基本一致,影片增添或删改的情节基本上符合原著意义。在小说中,张爱玲留下了许多艺术空白,而影片的增删无疑是对原著所留空白的一种补足。王佳芝的命运悲剧,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剖析,但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造成她命运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她总是受到他人或政治集团的控制,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就电影《色·戒》本身而言,给人印象最深而又最让人伤感的也是王佳芝自始至终受他人或政治集团摆布不能自主的命运遭际。
王佳芝19岁的时候,因为战乱影响不得不跟随岭南大学从广州撤退到了香港,这本身就是一种不能自主的人生行为。随后参加爱国学生剧社,也是在邝裕民邀请赖秀金时捎带上的。原本是陪衬,没想到因为人长得俊俏,演剧时分外投入,便成了学生爱国剧社的台柱子,从此便步入了爱国学生的进步团体。他们原来的爱国热情只是局限在演出爱国剧上,以自己的热情鼓舞香港人的爱国热情,但自从汪伪政权的大汉奸易先生到香港后,他们便想干一件实事,把爱国热情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秘密刺杀易先生。但易先生是何等人物,又是何等的警觉和保卫等级,光凭爱国热情是无论如何也刺杀不了易先生的,于是,怀有满腔热情而又不甘心就此罢手的邝裕民等人想出了一个自认为绝妙的计划,那就是实施美人计,以王佳芝作诱饵,引诱易先生上钩,然后找机会除掉他。如果说,当王佳芝同意化名麦太太一开始接触易先生及其易太太是出于真心,还表现得较为主动的话,那么从王佳芝听从大家的意见,违心地和同妓女有过性关系的梁润生发生性关系,以积累性经验,随时应付易先生的纠缠,把假戏唱真,她则由主动开始变为被动,走上了一条人生不归路。情窦渐开的王佳芝对邝裕民是有意的,她心底里面是盼望邝裕民拿走她的初夜权的,临进房间前她对邝裕民幽怨的一瞥已经说明了一切,何况还有_3年后在昏暗的电影院里她对邝裕民的咆哮“三年前的那一个为什么不是你?”但是,由于当时邝裕民一心杀贼,无意儿女情长,终使自己错过了与王佳芝的爱情,也使王佳芝从此走进了一个虚幻的爱情圈套。就在他们万事俱备只等机会的时候,没想到易先生一家突然离港,北上上海,让这帮幼稚得可爱的学生所作的一切瞬间化为了泡影。从王佳芝接到易太太的告别电话所流露出来的痛惜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出,王佳芝是多么伤心!自己付出了一个少女最宝贵的贞操,但换来的却是游戏般的嘲弄。尤其让她忍受不了的是,当初让她献身的同仁们也认为她不洁而不愿接触她,她陷入了生活的低谷。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从王佳芝随后返迁上海,住在舅妈家百无聊赖地生活可以看出,王佳芝已经陷入了随波逐流的生活状态。如果不是邝裕民找到她,她也许就像战时绝大多数的难民一样,浑浑噩噩的了此残生。
邝裕民等人在香港杀死前来讹诈的易先生的副官曹先生后,被国民党特务组织看中,让其偷渡到了上海。这时,易先生已是汪伪傀儡政府的特务头子,权倾一时,从事着镇压人民抗日活动的罪恶勾当。国民党必欲除之而后快。邝裕民他们为了完成上司吴先生布置的任务,再一次想到了王佳芝。而王佳芝为了能够早日走出毫无亲情的舅妈家,尽快踏上吴先生许诺的英国之旅,不得不再一次走进了他人为她安排的人生戏剧。在吴先生的棋盘上,尽管王佳芝是一颗重要的棋子,但又是一颗可有可无的棋子,尽管她是吴先生除掉易先生的重要人选,但只是别人手中的一个工具而已。王佳芝又一次以麦太太的身份进入了易先生家,并以自己的美貌和风情最终赢得了易先生的欢心。如果说,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易先生对王佳芝的性虐待引起了王佳芝的反感,让她恨不得立刻除掉易先生,但当她向吴先生、邝裕民诉说自己的委屈以引起他们的重视,但他们无动于衷,反而斥责她要忍耐,尤其是后来易先生越来越把她当做红颜知己的时候,她对易先生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由以恨为主的感情趋向悄悄地转向了以爱为主的感情趋向,就像她向吴先生和邝裕民诉说的那样,“他不仅钻进了我的身体里,还钻进了我的心里”。这种感情趋向在取钻戒时达到了顶点。由于王佳芝在爱的氤氲下不由自主地无意识透露,让敏感的易先生察觉到了暗藏的杀机,从而使得一次本来很有把握的暗杀活动最终以流产结束。耐人寻味的是,当易先生仓促出逃后,王佳芝神情恍悟地站在街头不知所措,最后竟对黄包车喊出了“去福开森路”的要求,而“福开森路”恰恰是易先生为她提供的“金屋”的所在地。在这里,王佳芝的盲目与无助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影片最后,易先生亲笔签署了对他们6人执行死刑的命令,也许当王佳芝跪在悬崖边等待枪决的时候,想到了自己短暂而又从来没有自主过的一生。
在《色·戒》的宣传片和海报中,有一句话颇为引人注目,那就是“色易守,情难防”,把故事阐释成因情生而变化,并不为过,同样在张爱玲的原著中,把王佳芝和易先生的关系阐释成“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也很有道理,因为无论何时也很难说清楚男人和女人到底谁是猎人谁是猎物。但无论如何解释,他人或政治集团对王佳芝草菅人命地使用摆布,王佳芝自己对自己盲目不自主地迁就屈从,才是造成王佳芝命运悲剧的真正根源。一个弱女子,生在乱世中,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听任他人摆布,最后糊里糊涂地香消玉殒,可悲可叹!
关键词 王佳芝 命运 悲剧
李安执导的新片《色·戒》终于在一片沸沸扬扬中以公映尘埃落定了。在这之前,人们关于它的讨论,甚嚣尘上,大有不谈《色·戒》就不懂电影文化、不懂中国现代历史、不懂性文化的嫌疑。现在随着影片的公映,似乎一切都已前疑尽释,失去了神秘感。殊不知,现在应该正是深入谈论《色·戒》的时候,这恰如米兰·昆德拉所说“任何一门艺术,只有从作品中才能看到它。”
电影《色·戒》改编于张爱玲写于1950年的同名小说,故事框架基本一致,影片增添或删改的情节基本上符合原著意义。在小说中,张爱玲留下了许多艺术空白,而影片的增删无疑是对原著所留空白的一种补足。王佳芝的命运悲剧,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剖析,但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造成她命运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她总是受到他人或政治集团的控制,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就电影《色·戒》本身而言,给人印象最深而又最让人伤感的也是王佳芝自始至终受他人或政治集团摆布不能自主的命运遭际。
王佳芝19岁的时候,因为战乱影响不得不跟随岭南大学从广州撤退到了香港,这本身就是一种不能自主的人生行为。随后参加爱国学生剧社,也是在邝裕民邀请赖秀金时捎带上的。原本是陪衬,没想到因为人长得俊俏,演剧时分外投入,便成了学生爱国剧社的台柱子,从此便步入了爱国学生的进步团体。他们原来的爱国热情只是局限在演出爱国剧上,以自己的热情鼓舞香港人的爱国热情,但自从汪伪政权的大汉奸易先生到香港后,他们便想干一件实事,把爱国热情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秘密刺杀易先生。但易先生是何等人物,又是何等的警觉和保卫等级,光凭爱国热情是无论如何也刺杀不了易先生的,于是,怀有满腔热情而又不甘心就此罢手的邝裕民等人想出了一个自认为绝妙的计划,那就是实施美人计,以王佳芝作诱饵,引诱易先生上钩,然后找机会除掉他。如果说,当王佳芝同意化名麦太太一开始接触易先生及其易太太是出于真心,还表现得较为主动的话,那么从王佳芝听从大家的意见,违心地和同妓女有过性关系的梁润生发生性关系,以积累性经验,随时应付易先生的纠缠,把假戏唱真,她则由主动开始变为被动,走上了一条人生不归路。情窦渐开的王佳芝对邝裕民是有意的,她心底里面是盼望邝裕民拿走她的初夜权的,临进房间前她对邝裕民幽怨的一瞥已经说明了一切,何况还有_3年后在昏暗的电影院里她对邝裕民的咆哮“三年前的那一个为什么不是你?”但是,由于当时邝裕民一心杀贼,无意儿女情长,终使自己错过了与王佳芝的爱情,也使王佳芝从此走进了一个虚幻的爱情圈套。就在他们万事俱备只等机会的时候,没想到易先生一家突然离港,北上上海,让这帮幼稚得可爱的学生所作的一切瞬间化为了泡影。从王佳芝接到易太太的告别电话所流露出来的痛惜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出,王佳芝是多么伤心!自己付出了一个少女最宝贵的贞操,但换来的却是游戏般的嘲弄。尤其让她忍受不了的是,当初让她献身的同仁们也认为她不洁而不愿接触她,她陷入了生活的低谷。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从王佳芝随后返迁上海,住在舅妈家百无聊赖地生活可以看出,王佳芝已经陷入了随波逐流的生活状态。如果不是邝裕民找到她,她也许就像战时绝大多数的难民一样,浑浑噩噩的了此残生。
邝裕民等人在香港杀死前来讹诈的易先生的副官曹先生后,被国民党特务组织看中,让其偷渡到了上海。这时,易先生已是汪伪傀儡政府的特务头子,权倾一时,从事着镇压人民抗日活动的罪恶勾当。国民党必欲除之而后快。邝裕民他们为了完成上司吴先生布置的任务,再一次想到了王佳芝。而王佳芝为了能够早日走出毫无亲情的舅妈家,尽快踏上吴先生许诺的英国之旅,不得不再一次走进了他人为她安排的人生戏剧。在吴先生的棋盘上,尽管王佳芝是一颗重要的棋子,但又是一颗可有可无的棋子,尽管她是吴先生除掉易先生的重要人选,但只是别人手中的一个工具而已。王佳芝又一次以麦太太的身份进入了易先生家,并以自己的美貌和风情最终赢得了易先生的欢心。如果说,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易先生对王佳芝的性虐待引起了王佳芝的反感,让她恨不得立刻除掉易先生,但当她向吴先生、邝裕民诉说自己的委屈以引起他们的重视,但他们无动于衷,反而斥责她要忍耐,尤其是后来易先生越来越把她当做红颜知己的时候,她对易先生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由以恨为主的感情趋向悄悄地转向了以爱为主的感情趋向,就像她向吴先生和邝裕民诉说的那样,“他不仅钻进了我的身体里,还钻进了我的心里”。这种感情趋向在取钻戒时达到了顶点。由于王佳芝在爱的氤氲下不由自主地无意识透露,让敏感的易先生察觉到了暗藏的杀机,从而使得一次本来很有把握的暗杀活动最终以流产结束。耐人寻味的是,当易先生仓促出逃后,王佳芝神情恍悟地站在街头不知所措,最后竟对黄包车喊出了“去福开森路”的要求,而“福开森路”恰恰是易先生为她提供的“金屋”的所在地。在这里,王佳芝的盲目与无助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影片最后,易先生亲笔签署了对他们6人执行死刑的命令,也许当王佳芝跪在悬崖边等待枪决的时候,想到了自己短暂而又从来没有自主过的一生。
在《色·戒》的宣传片和海报中,有一句话颇为引人注目,那就是“色易守,情难防”,把故事阐释成因情生而变化,并不为过,同样在张爱玲的原著中,把王佳芝和易先生的关系阐释成“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也很有道理,因为无论何时也很难说清楚男人和女人到底谁是猎人谁是猎物。但无论如何解释,他人或政治集团对王佳芝草菅人命地使用摆布,王佳芝自己对自己盲目不自主地迁就屈从,才是造成王佳芝命运悲剧的真正根源。一个弱女子,生在乱世中,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听任他人摆布,最后糊里糊涂地香消玉殒,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