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中的审美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ang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优秀的新闻作品不仅具有意义功能,还应具有审美功能,不仅应该准确无误地传递信息,还应从审美的高度对新闻稿件进行最优化处理。道德上的同情心,将苦难升华为悲剧的力量,参与式的深入采访和完全投入式的叙事视角是优秀的新闻作品所应具备的条件。
  关键词 意义功能 审美功能 审美同情 刻板成见 审美距离
  
  德国美学家和心理学家里普斯认为人们对于美的欣赏是通过移情实现的。发生移情作用的心理机制可以解释为审美同情,即设身处在审美客体的位置上,推己及人,推己及物。从而使物与我享有共同的情感。中国哲学与美学将“天人合一”的人生观与审美观融为一体,因此,中国人容易将万物生命化,容易悲天悯人,容易兔死狐悲,容易叶落知秋。但是面对这样敏感的文化和这样敏感的读者,中国的新闻作品中却常常生硬、粗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新闻有将宣传当新闻的传统,赋予新闻作品塑造意识形态的使命,因此新闻工作者常常由于强调新闻作品的意义功能而忽略其审美功能。其实新闻作品的意义功能和审美功能并非水火不容,恰恰相反,审美功能的实现正是实现意义功能的前提和保证。因而将美学概念引入新闻作品是对过去宣传偏向的一种纠正,对于提升中国新闻作品的品质意义重大。下面拟通过具体的作品分析来看看新闻作品能在艺术审美的道路上走多远。
  
  (一)《报贩老王观潮倾家荡产》
  
  “来自内蒙古的老王是第一次看潮,8日,他看潮看得倾家荡产。
  老王在杭州以卖报为生,看着杭州人都在讨论潮水的事,也想看看风暴潮是什么样子。于是吭哧吭哧骑着自行车从市区来到九溪。还带上了全部家当:骑着卖报的自行车,拿着一个很便宜的傻瓜相机,里面装的是柯达胶卷。
  远远看到潮水来了。他把自行车停在路边。刚按了两下快门,他最想看的潮水就已经罩了他一身。相机进水了,手机失效了,更惨的是他的自行车被压在一辆富康车下报废了。”
  故事不厌其烦地提供了主人公“老王”倒霉经历的种种细节,使用“报贩”这一非客观称谓(含贬义,有社会属性地位低微之意)介绍其身份,以及“吭哧吭哧”等使人感觉可笑的、对故事主人公缺乏尊重的词语。进一步解码文本的言外之意。会进一步发现文本背后的偏见:
  “第一次看潮”——没有见识;
  “以卖报为生”——职业低贱;
  “看着……也想……”——思维方式简单,没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不懂审美,看热闹;
  “骑着自行车从市区到九溪”——四肢发达;
  “还带上了全部家当……很便宜的傻瓜相机”——穷;
  以下逐一分析其特点:
  故事讲述者和作品人物的关系:观察与被观察,旁观、俯视的姿态。全知的视角,不平等的关系:
  故事讲述的方式:漫画,口语,通俗,短句,快节奏,幸灾乐祸的讲述者,同故事主人公的沮丧不和谐:
  故事的主题:一个穷而好事的倒霉蛋可怜又可笑的故事。
  故事的社会价值:取乐取笑的靶子,提供娱乐的工具。
  故事留下的讲述者的印象:缺乏同情心。对草根阶层充满鄙视和偏见。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篇新闻作品的致命缺陷在于作者同作品中人物的隔膜。作者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使他根本不可能走进人物内心,更不可能将心比心,感同身受,因而对人物缺乏最起码的道德的同情,因而不可能创造出美,更不可能唤起读者的美好情感。
  但是这并不是说仅仅具有道德上的同情心。就能创造出美。要想唤起读者的美好情感,还必须拥有将苦难升华为悲剧的力量。
  
  (二)《换肾姐弟情》与《面具后面的男孩》
  
  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遭受命运捉弄的人,两个故事也都具备了吸引人的关键元素:孩子、人生、命运、苦难、人性、世态……《换肾姐弟情》讲述的是必须换肾才能生存的男孩生命中最关键的时刻所发生的故事,《面具后面的男孩》讲述的是一个脸部变形的男孩生命中最关键的时刻。但相同的故事内容却因为使用了不同的写作手法而立见高下。《面具后面的男孩》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值得一再品味,《换肾姐弟情》却根本不可能激起再读的兴趣。下面具体分析各自的写作手法:
  《换肾姐弟情》将目光放在人与人的关系中,重点表现别人对病人的同情、帮助和牺牲。故事中充满了人物符号,却惟独缺乏鲜明的人物形象。
  《面具后面的男孩》将目光放在每个独立人物身上。重点表现小男孩和对他怀有深刻的同情的妈妈与医生的内心世界。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换肾姐弟情》关注人物的痛苦和屈辱而忽视人物内心情感挣扎反抗所显现的人性。从而放大苦难缩小人,让人物在苦难面前显现出可怜的弱者形象。突出表现之一是只写人物行动不写人物心理,只重过程不重细节。获得医生最珍贵的帮助时,作品选择的是人物最软弱的时刻和最软弱的形象:“泪水涌泉而下,长跪不起”。
  《面具后面的男孩》关注陷于苦难中的人性,展示抗争和尊严。从而使平凡人物获得一种英雄形象,为人物赢得敬重。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是深入人物内心。注重细节。同样是从医生那里获得了最珍贵的帮助,作品选择人物的克制这一人性中高贵的元素维持人物的尊严:“莱特纳夫妇站着。他们朝马利肯这边挪过去,又有点迟疑,不知道该怎么做或怎么说。‘谢谢你。’戴比·莱特纳说。她用手擦了擦眼睛。”
  总之,《换肾姐弟情》这种关于人和苦难的报道并不缺乏道德上的同情心,但是不能将苦难升华为悲剧。悲剧最能净化教育人的心灵。而新闻除了提供资讯之外,还应有教育的功能。因此,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深厚的人道精神、深刻的人本意识和深远的人文追求《面具后面的男孩》的作者无疑就是这样一位记者。
  综上,道德上的同情心和将苦难升华为悲剧的力量,是优秀的新闻稿件所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其实除了取材之外,新闻工作者在写作中还有很多可以借鉴文学的地方。仍以《面具后面的男孩》和《换肾姐弟情》为例进一步地探讨优秀新闻作品成功的奥秘所在会发现,参与式的深入采访和完全投入式的叙事视角使得《面具后面的男孩》能够深入读者的灵魂深处。作者用现在进行时讲述故事。带领读者走进正在发生的故事中去,同时作者将自己完全隐藏,从读者开始阅读的那一刻。读者就忘记了导游的存在,仿佛他不是通过别人的眼睛观察,而是用自己的身心感知一切。洞悉一切。
  与《面具后面的男孩》向读者完全开放的叙事形态相反,《换肾姐弟情》用的是带有终结性质的封闭式叙事形态。叙述没有和故事一起展开,只是勾勒故事的轮廓,读者无奈地接受作者横亘在他与故事人物之间,无法逾越无法投入更无法满足。主要表现在一些包含提示作者先知身份的句子:“这到底是……,还得从头说起。”“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当记者……时”,等等。
  为什么两种表现方法会产生如此不同的审美效果?审美心理学认为美是通过直觉收获的,美不需要思考。不需要逻辑、推理、判断,美即对于事物实体及其功利性的超脱,美是一种不问尘世凡俗的潇洒,美是一种对于生命因执着于生存而遗忘其本义的取向的反动。如果说哲学是对生命本质的追问,那么可以说美是对生命本质的感悟。只有放手生命,才能收获美。一个希望用美俘获读者灵魂的艺术家不能用抽象的概念隔开故事和读者,熄灭读者渴望投入其中呼吸故事原生态的空气的热情。最恰当的做法是把自己变做摄像头,只记录不发言,让读者自己观察和倾听。让故事保鲜,是新闻题中应有之义,而鲜活的重现提供充满个性的“这一个”。在这一点上,艺术的典型性和新闻的新鲜性合而为一。英国心理学家兼美学家布洛认为,心理距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必要态度。新鲜与个性与陌生的交集恰恰为防止审美疲劳提供了必要的心理距离。相反,末流的作者用自己头脑中现存的概念过滤生动芜杂的现实,用个人所有的刻板成见将事实加工处理成作品,而事实永远被淹没。在这个意义上,没有讲故事新闻不仅就没有新闻作品最后的真实。
其他文献
[摘要]电影《爱情呼叫转移》是一部独特的中国后现代电影,影片以超现实的神奇手机为由头,采用片段化的结构形式,运用后现代的狂欢化叙事,在视觉刺激中演绎了一场荒诞的爱情游戏,在这些特征背后,反映出后现代都市幻境中困惑的爱情和人性狂欢。  [关键词]后现代语境 荒诞性 戏仿与挪用    作为贺岁片的麻辣喜剧《爱情呼叫转移》,是中国后现代电影的一部重要作品《爱情呼叫转移》(以下简称《爱情》)讲述的是一个“
【摘要】影片《上学路上》是—部儿童题材的电影,讲述了—位西部儿童为了凑足学费上学而奔波、打工的经历。影片故事结构独特、不同于传统说教式的主旋律电影。西部山区贫瘠而荒凉的氛围的营造成为影片影像表达的关键。  【关键词】质朴童心儿童电影    中国西部山区,贫瘠而荒凉的西海固,蓝天、红旗、朗朗的读书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历经曲折的王燕气喘吁吁地跑到老师面前。带着山区孩子特有的纯真质朴的笑容,摊开了手
[摘要]塑造人物形象是每部影视作品的关键内容,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往往是通过人物的表现呈现出来乃至升华到一定的高度。电影《集结号》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使得故事看起来更具真实感。其中,连长谷子地是代表,真实的表达了英雄的内心世界;九连的士兵也个个都棱角分明,英勇无畏;而文化教员王金存和团长刘泽水这两个人物形象在意义空间的表达上也可称之为一种典型。  [关键词]《集结号》人物形象 英雄 谷子地    《
[摘要]菊花使影片拥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古典风味;乳房使影片具备商业价值,机智地满足了观众视觉要求;药脱胎于《雷雨》,承载剧情,却无法走出经典的阴影,限制了张艺谋对人生与情感的深刻而天才的表现。  [关键词]《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 乳房 药 创意    《满城尽带黄金甲》自上演以来。毁誉参半,关于影片的原创力更是众人讨论的热点问题。下面,我就从张艺谋对菊花、乳房、与药的运用来评介影片的创意,谈谈自己
摘要 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前后,人们曾对以塑造英雄形象为主的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表示过少有的冷漠和拒绝。躲避崇高、拒绝英雄、放逐理想、嘲笑高雅一时成为时尚。而今,以塑造英雄形象为主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却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和好评,其中的原因就是过去我们文艺作品中所塑造的英雄形象是平面化的、概念化的、抽象化和“高大全”式,因而是不真实的。今天我们在荧屏上所看到的则是血肉丰满的、个性鲜活的英雄。他们是真实的
摘要:贾樟柯、陆川、宁浩等新生代导演有一种独特的“法制情结”,在他们的影像叙事中这种情结被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本文从年轻导演们的生活境遇和成长经历的角度对这种情结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关注 亲近 新生代导演 法制情结    新生代导演的影像叙事仿佛有一种商量好似的“法制情结”,无论是对警察丢枪、藏羚羊盗猎与守卫的直接描述,还是对法律工作者的对立面——扒手们的“工作”和生活的讲叙,《小武》、《寻
[摘要]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但是也造成了社会主体文化的缺失。不成熟的企业价值理念,设计师在各个方面的素质不高,都是造成中国产品设计风格趋向混沌的重要因素,从而导致难以形成真正的“中国风格”。  [关键词]混沌 中国风格 产品设计 主体文化    中国的经济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已经在世界强国占有一席之地了,可是目前中国的产品设计还无法以风格而论。每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在产品设计上都会有自己鲜明
【摘要】在电影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音乐以不同的模式为电影的画面服务,构建了电影艺术声画统一的整体性。音乐就好像一座桥梁,连接着电影的历史从无声跨入到有声。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的艺术形式,音乐使它变得更加完整,观赏者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他们对于艺术欣赏的视听感官的全部功能。  【关键词】无声电影有声电影音乐    电影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好的音乐会增加电影的艺术性和表现力。而音乐对
[摘要]一直以来,艺术都在自律与他律的协同下实现着自己的发展,而研究门类艺术及其关系是艺术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尤其在当今这个为“影像”所包裹的时代,影像艺术尤其是电影在积极从各门类艺术汲取灵感的同时亦因其自身的复杂性为它们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而关于艺术门类之间如何实现借鉴、交叉与综合亦成为一个越来越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图像 影像 非物质影像    我们常常给这个时代冠以读图时代的称谓,诚然,
摘要 韩国偶像剧中塑造了一种为了追求自我价值而离开男人的“娜拉”式的女性形象,这类女性形象揭示了现代女性的生存困境,即在与男性的妥协中或丧失了自我的爱情,或在对男性的反抗、独立中走向爱情的绝望。  关键词 韩国偶像剧 “娜拉”式的女性 “天使型”女性    1923年鲁迅先生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文艺会上作了《娜拉走后怎样》的讲演,他针对挪威剧作家易卜生于1879年创作的《玩偶之家》表达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