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关链接: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看中国的深空探测正式启动,2007年11月7日8时35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进入周期127分钟、高度200公里的极月球轨道,从而证实进入科学探测的工作轨道。
1970年发射东方红一号至今,中国的卫星与地球的距离均在8万公里以内。而嫦娥一号离开地球的距离,整整38万公里。这一数字,使嫦娥一号成为中国发射的距地球最远的卫星,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嫦娥奔月”,这个千古流传的神话,已经成为中国航天的现实。
向往月宫,却不愿意喊妈妈
1945年1月,叶培建出生在江苏省泰兴市胡庄镶海潮村一个军人家庭,他的父母都是新四军老战士。1946年,苏中七战七捷的第一仗——宣堡战役打响,叶培建的父母随部队北撤时,将不足一周岁的他送到毓秀乡(现根思乡)李秀河村的外婆家,从此。叶培建开始跟着外婆生活在一起。
外婆是位肚子里装着不知道多少民间故事的乡下老人,几乎每个晚上,叶培建都是躺在外婆的怀里,听着她的故事进入梦乡的。夏天的时候,苏北的天气特别热,外婆就让外公把床从家里搬出来,一家人躺在床上一边乘凉一边说着闲话。叶培建经常会望着浩瀚的夜空特别是明亮的月亮,缠着外婆讲有关月亮的故事。他问外婆“月亮为什么会那么亮?月亮里面都有些什么?人能上去吗?”外婆也总是一边摇着芭蕉扇,一边把关于月亮、吴刚、嫦娥、老桂树的故事说得绘声绘色。老人也多次无限向往地说:“这些都是故事和传说,要是我们真的能到月亮上去看看,那该多好啊!”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在叶培建幼小的心里就种下了一颗种子。我长大后一定要想办法到月亮上去看看,帮外婆圆了这个梦想!然后,他在如水的月光中带着梦想睡去。
就这样,叶培建跟着外婆一直生活了7年多,直到抗美援朝结束,父母都从朝鲜回国后,叶培建才回到父母身边,然后开始跟他们“转战四海”,部队到哪儿他就跟着到哪儿,所以他先后在南京、杭州、湖州都上过学。
让母亲感到有些郁闷的是,儿子虽然回到了自己身边,但因为母子间离别的时间太长,两人没什么感情,刚开始回到父母身边的时候,叶培建甚至连妈妈都不愿意喊,因为在他小小的心里,觉得只有外公外婆才是自己的亲人。
母亲名叫周忠秀,是位非常和善的人,做母亲的对儿子的爱,那是用不着用语言来描述的,但儿子不认自己这个妈,这可怎么办?一天,周忠秀把自己的苦恼告诉老母亲,叶培建的外婆告诉她说“孩子从小就喜欢听故事,特别是关于月亮的故事,你可以像我一样,每天晚上给他讲关于月亮的故事,也许很快就能拉近你们母子的距离。”
于是周忠秀按照母亲教的办法,把自己从母亲那里听来的故事说给叶培建听。尽管那些故事都老掉牙了,而且叶培建已经不止一次地从外婆嘴里听过,但他还是听得津津有味,有时母亲说串了,他还会马上帮妈妈指出来。没想到这一招还真的很灵,通过这种方式,很快就拉近了他们母子间的感情距离,叶培建开始叫妈妈了。
周忠秀再接再厉,继续给儿子大讲她所知道的所有关于月亮的故事。每当说起这些故事,叶培建总是听得如醉如痴。就这样,叶培建在外婆和母亲的月亮故事中慢慢地长大了。读初中的时候,有一天晚上,一家人在院中乘凉,叶培建忽然对母亲说“妈,我以后考大学,就考航空航天专业,我一定要想办法到月亮上去看看,来帮助外婆和您圆这个梦想!”
高考时,叶培建以优异的成绩超过了重点大学分数线,他填写的大学志愿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然而,最后他却意外地被浙江大学无线电系录取了。这样来,自己无法圆外婆和妈妈的梦想了,叶培建当然不甘心,他闹着让父母帮他找人改志愿。但父母都是军人出身,生性耿直,根本不愿意去求人。就这样,叶培建只好去了浙大。直到“文化大革命”后他才知道,当年浙江省把省里很多优秀的学生都留在了本省。
让叶培建没有想到的是,1968年,大学毕业的叶培建竟然被分配到当时的航天部529厂(卫星总装厂)任技术员。这样的分配令本来就想搞航空航天的叶培建喜出望外,他连忙打电话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外婆和母亲:“我又能搞航空航天了!我一定把你们的梦想带上天!”周忠秀则告诉儿子“孩子,飞天可不仅仅是你外婆和我的梦想,那是所有中国人的梦想啊,你一定要努力!”叶培建说:“那我就把这个梦当做祖国母亲的梦想。这里面也包括外婆和您!”
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考试,为了进一步深造,叶培建准备考研。因为早年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叶培建一年三考,全部中榜。一考是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研究生,二考是航天部502所鲍百容先生的研究生;三考是出国留学读研。当时,我国航天界前辈杨嘉墀等考虑到中美之间在航天领域的技术差距较大,建议他去欧洲学习。于是,1980年7月,叶培建远赴瑞士纳沙泰尔大学理学院微技术研究所留学深造。瑞士的景致很美,但叶培建丝毫不为之分散精力,他从不去酒吧,也不大看电影,他把周末的时间都用在了看书和工作上。叶培建说:“我的肩上负载着祖国母亲的航天梦,我知道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我应该努力,以后要为国家做些事情。”
抛母别妻,只为母亲的梦想
那时,国外还不承认我国的大学文凭,叶培建用很短的时间就通过了同等资格考试,获得了博士生资格。1982年《人民日报》在一篇文章中,曾介绍过叶培建是如何通过语言关、资格关的。瑞士国土不大,教育却很发达,制度严格。当时邻国法国有国家博士、工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大学博士几个学位,而瑞士仅有一项:科学博士。1983年叶培建以一篇论文,获得了瑞士纳沙泰尔大学颁发的等同法国科学博士的证书。但是他不满足,要获得一个瑞士的科学博士。又经过两年的努力,他终于实现了这个目标。1985年他获得了纳沙泰尔大学信息处理专业的科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手写中文计算机在线自动识别》。
叶培建出国后,国内就有人议论说:小叶老干部家庭出身,父亲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妻子也已出国,他大概不会回来了。
但是,当母亲听到外面的风言风语打电话问他时,叶培建说“妈,您还记得我出国留学的初衷吗?我之所以出国留学,为的是圆祖国母亲的飞天梦想,所以国外的条件再好,我也一定要回国的,您放心。”周忠秀对儿子说:“孩子,你做得对,一个人不管有多大本事,都一定不能忘记祖国母亲!”1985年8月,叶培建在完成学业后,他不光自己放弃了瑞士一家大企业给他开出的30万瑞士法郎年薪回 到国内,还动员妻子也跟着自己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他先是在502所工作,1989年,他开始辅助中科院院士杨嘉墀和五院原副院长张国富工作,调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为院科技委中最年轻的常委,并任五院计算机技术副总师,后任总师、卫星应用技术负责人。
搞卫星可不像常人想象的那样简单,单说工作条件,就是很多人适应不了的。他的主要工作地点不是在沙漠,就是在深山里,平均每年待在北京的时间不到两个月。叶培建的妻子是他大学同学,她非常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工作。但是,多年来的颠沛流离,让妻子身患多种疾病,病痛发作起来她都会疼得死去活来。虽然儿女们都不在跟前,丈夫又行踪不定,根本就没人照顾她,但为了支持丈夫,她一直强忍着,从来不在叶培建面前有任何表露。
叶培建当然知道妻子的身体状况,虽然这让他十分担心,但中国人的飞天梦更是让他放心不下。他曾想让母亲来北京照顾妻子,但一来母亲年纪已大,身体也不太好,二来母亲是南方人,对北京的生活不太习惯,有一年母亲到北京来过年,短短的几天时间,北京的干燥气候就让母亲的嘴唇和手脚全都裂开了血淋淋的口子。实在没有办法,他就给妻子请了一位保姆,然后靠电话跟母亲和妻子联系。
上个世纪90年代,叶培建的月薪还不到1000元,由于他常年出差在外,那点钱还不够他自己用的,根本无法补贴家里。1998年时,妻子因病住进医院,三个多月花掉了十几万元,这让叶培建一下子背上了11万元的巨额债务。就在这时,因为他开发出亚洲最大的VSAT系统,先后解决了“最优化的信道分配”、“应用软件”、“平稳切换”等问题,使深圳证券交易所通过卫星实现广播和双向数据传输,并能支持3000个双向小站,使交易过程在不到1秒的时间内即可完成,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深圳证券交易所提出以年薪100万元请他去做首席科学家,但叶培建只是微微一笑,说:“如果我在乎这些的话,当初就不会从国外回桌了。你们哪里知道,我的梦想还没有实现啊!”
2001年,他的妻子病危,接到通知时,他正在西昌主持一个需要保密的项目,实在走不开。叶培建只好打电话给远在江苏乡下的弟弟妹妹,请他们立即赶往北京。妻子临终前,拉着妹妹的手说:“我知道培建在为祖国母亲的梦想努力,告诉他,我没事。其实,那也是我的梦想……”说完这些,10分钟后,妻子便离开了人世。
两天后,叶培建赶回北京,得知妻子的临终遗言后,他忍不住扑在妻子的身上放声大哭了起来……
嫦娥飞天,那一刻泪为谁流
2003年3月1日,国防科工委宣布正式启动月球探测工程。经温家宝总理批准,我国月球探测计划的第一步——绕月探测工程正式启动,叶培建被任命为总设计师和总指挥。这是世界上继美国、俄罗斯、日本、欧洲之后第五个月球探测计划。面对一个从未探索过的领域,肩负“树立中国航天第三块里程碑”、实现祖国母亲飞天梦想的使命,嫦娥卫星的任务之艰巨、责任之重大可想而知。
这个时候,叶培建就更没有时间照顾家庭和母亲了。母亲周忠秀已经是八十岁的老人了,为了支持儿子的工作,老人平时根本就不敢给儿子打电话。家里有什么事都尽量瞒着他。有一天,老人生病住院,妹妹刚要给叶培建打电话,老人就一把抢过电话说“我死不了,你哥哥在干大事,千万不能打扰他!”叶培建实在走不开,平时只好在每个周末给母亲打一个电话,用这种方法问候母亲。2003年秋的一天,老人实在太想儿子了,正好又突发了心脏病,于是叶培建的妹妹就蹒着母亲打电话告诉了哥哥。
得知母亲病了,叶培建马上乘火车赶往南京。当时母亲已经出了院,叶培建赶到家中,见母亲没事,这才放下心来。周忠秀这时却流泪了,原来,老人发现儿子竟然身穿着几年前儿媳妇厂里的工作服,虽然当时天还不太冷,但他已经穿上了厚厚的棉衣,更让母亲揪心的是,儿子的棉衣上竟然还露着棉花。母亲说:“儿啊。我老了,不能照顾你了,但你也是快60岁的人了,儿媳妇也走了两年多了,是不是再找个伴,让她照顾你的生活?”叶培建却嘿嘿一笑,说“妈,您就放心吧。我自己能照顾好自己。再说,我的工作性质决定,谁嫁给我就等于跟着我受罪,还是算了吧。”
就在这时,叶培建又接到了电话,西昌要求他马上赶过去。就这样,他仅仅在母亲跟前待了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就又踏上了返程。包括这一次,叶培建离家42年,仅回家三次,最长的一次只待了三天。看着头发也已花白的儿子离去的身影,周忠秀老人忍不住再次泪流满面。从那以后,她要求家人不管有什么大事小事,不经自己同意都不许给叶培建打电话。
叶培建再次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没有充分的数据去参考,没有试验星,要实现国家科委提出的“精确变轨,绕月飞行,首飞成功,一年寿命”的探测工程目标,叶培建带领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团队兢兢业业、稳扎稳打,在充分利用现有卫星研制成果的同时,更针对月球探测卫星的新特点,集思广益开拓进取,短短3年多来先后攻克了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他们用短短的三年多时间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创造了中国航天器研制历史上一个奇迹,使我国探月工程也走向了世界前列。
为了确保测控的安全和可靠,2006年,已经61岁的叶培建带领工作人员四处奔波,万里跋涉,对所有要求测控的地方都进行了对接试验。他们冒高温、战酷暑、斗蚊虫、忍疲劳,奔赴全国各地的站点以及德国等地进行测控工作。2006年11月底的一天,弟弟忽然打电话给他,说母亲前两天心脏病复发。现在虽然好了,但可能是太想他了,又得了抑郁症。正好这天叶培建和手下几个人带着二十多个沉重的设备箱,到上海办事,然而。因为时间太紧。他根本就没空去看望老母亲。当列车途经南京车站的时候,面对近在咫尺的南京城,叶培建忍不住突然跪下了,然后泪流满面。工作人员不知道怎么回事,只听叶培建小声地说:“妈,儿子实在抽不出时间去看您,等我们帮祖国母亲和您圆了嫦娥飞天梦后,我一定回家多陪陪你老人家……”工作人员听了,无不动容。
2007年10月24日下午,当我国首颗自主研发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进入倒计时时,远在南京由于抑郁症突发精神上有些迷糊的周忠秀老人突然清醒了过来。她让女儿把自己扶起来,然后打开电视,紧紧地盯着电视屏幕,心情和远在西昌的儿子一样紧张。当老人从电视转播中得知探月卫星发射成功,一切正常时,她开心地笑了。
当天晚上,叶培建给老母亲打来电话,他告诉母亲,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已经实现了。周忠秀连声说了几个好。叶培建问母亲身体怎么样,周忠秀说:“好,好,儿子好我就好!”电话那边,叶培建知道,为了自己研究卫星,母亲和家人都跟着作出了太大的牺牲,想到这里,他忍不住再次泪洒衣襟
编辑 尤 雅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看中国的深空探测正式启动,2007年11月7日8时35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进入周期127分钟、高度200公里的极月球轨道,从而证实进入科学探测的工作轨道。
1970年发射东方红一号至今,中国的卫星与地球的距离均在8万公里以内。而嫦娥一号离开地球的距离,整整38万公里。这一数字,使嫦娥一号成为中国发射的距地球最远的卫星,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嫦娥奔月”,这个千古流传的神话,已经成为中国航天的现实。
向往月宫,却不愿意喊妈妈
1945年1月,叶培建出生在江苏省泰兴市胡庄镶海潮村一个军人家庭,他的父母都是新四军老战士。1946年,苏中七战七捷的第一仗——宣堡战役打响,叶培建的父母随部队北撤时,将不足一周岁的他送到毓秀乡(现根思乡)李秀河村的外婆家,从此。叶培建开始跟着外婆生活在一起。
外婆是位肚子里装着不知道多少民间故事的乡下老人,几乎每个晚上,叶培建都是躺在外婆的怀里,听着她的故事进入梦乡的。夏天的时候,苏北的天气特别热,外婆就让外公把床从家里搬出来,一家人躺在床上一边乘凉一边说着闲话。叶培建经常会望着浩瀚的夜空特别是明亮的月亮,缠着外婆讲有关月亮的故事。他问外婆“月亮为什么会那么亮?月亮里面都有些什么?人能上去吗?”外婆也总是一边摇着芭蕉扇,一边把关于月亮、吴刚、嫦娥、老桂树的故事说得绘声绘色。老人也多次无限向往地说:“这些都是故事和传说,要是我们真的能到月亮上去看看,那该多好啊!”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在叶培建幼小的心里就种下了一颗种子。我长大后一定要想办法到月亮上去看看,帮外婆圆了这个梦想!然后,他在如水的月光中带着梦想睡去。
就这样,叶培建跟着外婆一直生活了7年多,直到抗美援朝结束,父母都从朝鲜回国后,叶培建才回到父母身边,然后开始跟他们“转战四海”,部队到哪儿他就跟着到哪儿,所以他先后在南京、杭州、湖州都上过学。
让母亲感到有些郁闷的是,儿子虽然回到了自己身边,但因为母子间离别的时间太长,两人没什么感情,刚开始回到父母身边的时候,叶培建甚至连妈妈都不愿意喊,因为在他小小的心里,觉得只有外公外婆才是自己的亲人。
母亲名叫周忠秀,是位非常和善的人,做母亲的对儿子的爱,那是用不着用语言来描述的,但儿子不认自己这个妈,这可怎么办?一天,周忠秀把自己的苦恼告诉老母亲,叶培建的外婆告诉她说“孩子从小就喜欢听故事,特别是关于月亮的故事,你可以像我一样,每天晚上给他讲关于月亮的故事,也许很快就能拉近你们母子的距离。”
于是周忠秀按照母亲教的办法,把自己从母亲那里听来的故事说给叶培建听。尽管那些故事都老掉牙了,而且叶培建已经不止一次地从外婆嘴里听过,但他还是听得津津有味,有时母亲说串了,他还会马上帮妈妈指出来。没想到这一招还真的很灵,通过这种方式,很快就拉近了他们母子间的感情距离,叶培建开始叫妈妈了。
周忠秀再接再厉,继续给儿子大讲她所知道的所有关于月亮的故事。每当说起这些故事,叶培建总是听得如醉如痴。就这样,叶培建在外婆和母亲的月亮故事中慢慢地长大了。读初中的时候,有一天晚上,一家人在院中乘凉,叶培建忽然对母亲说“妈,我以后考大学,就考航空航天专业,我一定要想办法到月亮上去看看,来帮助外婆和您圆这个梦想!”
高考时,叶培建以优异的成绩超过了重点大学分数线,他填写的大学志愿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然而,最后他却意外地被浙江大学无线电系录取了。这样来,自己无法圆外婆和妈妈的梦想了,叶培建当然不甘心,他闹着让父母帮他找人改志愿。但父母都是军人出身,生性耿直,根本不愿意去求人。就这样,叶培建只好去了浙大。直到“文化大革命”后他才知道,当年浙江省把省里很多优秀的学生都留在了本省。
让叶培建没有想到的是,1968年,大学毕业的叶培建竟然被分配到当时的航天部529厂(卫星总装厂)任技术员。这样的分配令本来就想搞航空航天的叶培建喜出望外,他连忙打电话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外婆和母亲:“我又能搞航空航天了!我一定把你们的梦想带上天!”周忠秀则告诉儿子“孩子,飞天可不仅仅是你外婆和我的梦想,那是所有中国人的梦想啊,你一定要努力!”叶培建说:“那我就把这个梦当做祖国母亲的梦想。这里面也包括外婆和您!”
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考试,为了进一步深造,叶培建准备考研。因为早年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叶培建一年三考,全部中榜。一考是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研究生,二考是航天部502所鲍百容先生的研究生;三考是出国留学读研。当时,我国航天界前辈杨嘉墀等考虑到中美之间在航天领域的技术差距较大,建议他去欧洲学习。于是,1980年7月,叶培建远赴瑞士纳沙泰尔大学理学院微技术研究所留学深造。瑞士的景致很美,但叶培建丝毫不为之分散精力,他从不去酒吧,也不大看电影,他把周末的时间都用在了看书和工作上。叶培建说:“我的肩上负载着祖国母亲的航天梦,我知道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我应该努力,以后要为国家做些事情。”
抛母别妻,只为母亲的梦想
那时,国外还不承认我国的大学文凭,叶培建用很短的时间就通过了同等资格考试,获得了博士生资格。1982年《人民日报》在一篇文章中,曾介绍过叶培建是如何通过语言关、资格关的。瑞士国土不大,教育却很发达,制度严格。当时邻国法国有国家博士、工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大学博士几个学位,而瑞士仅有一项:科学博士。1983年叶培建以一篇论文,获得了瑞士纳沙泰尔大学颁发的等同法国科学博士的证书。但是他不满足,要获得一个瑞士的科学博士。又经过两年的努力,他终于实现了这个目标。1985年他获得了纳沙泰尔大学信息处理专业的科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手写中文计算机在线自动识别》。
叶培建出国后,国内就有人议论说:小叶老干部家庭出身,父亲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妻子也已出国,他大概不会回来了。
但是,当母亲听到外面的风言风语打电话问他时,叶培建说“妈,您还记得我出国留学的初衷吗?我之所以出国留学,为的是圆祖国母亲的飞天梦想,所以国外的条件再好,我也一定要回国的,您放心。”周忠秀对儿子说:“孩子,你做得对,一个人不管有多大本事,都一定不能忘记祖国母亲!”1985年8月,叶培建在完成学业后,他不光自己放弃了瑞士一家大企业给他开出的30万瑞士法郎年薪回 到国内,还动员妻子也跟着自己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他先是在502所工作,1989年,他开始辅助中科院院士杨嘉墀和五院原副院长张国富工作,调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为院科技委中最年轻的常委,并任五院计算机技术副总师,后任总师、卫星应用技术负责人。
搞卫星可不像常人想象的那样简单,单说工作条件,就是很多人适应不了的。他的主要工作地点不是在沙漠,就是在深山里,平均每年待在北京的时间不到两个月。叶培建的妻子是他大学同学,她非常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工作。但是,多年来的颠沛流离,让妻子身患多种疾病,病痛发作起来她都会疼得死去活来。虽然儿女们都不在跟前,丈夫又行踪不定,根本就没人照顾她,但为了支持丈夫,她一直强忍着,从来不在叶培建面前有任何表露。
叶培建当然知道妻子的身体状况,虽然这让他十分担心,但中国人的飞天梦更是让他放心不下。他曾想让母亲来北京照顾妻子,但一来母亲年纪已大,身体也不太好,二来母亲是南方人,对北京的生活不太习惯,有一年母亲到北京来过年,短短的几天时间,北京的干燥气候就让母亲的嘴唇和手脚全都裂开了血淋淋的口子。实在没有办法,他就给妻子请了一位保姆,然后靠电话跟母亲和妻子联系。
上个世纪90年代,叶培建的月薪还不到1000元,由于他常年出差在外,那点钱还不够他自己用的,根本无法补贴家里。1998年时,妻子因病住进医院,三个多月花掉了十几万元,这让叶培建一下子背上了11万元的巨额债务。就在这时,因为他开发出亚洲最大的VSAT系统,先后解决了“最优化的信道分配”、“应用软件”、“平稳切换”等问题,使深圳证券交易所通过卫星实现广播和双向数据传输,并能支持3000个双向小站,使交易过程在不到1秒的时间内即可完成,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深圳证券交易所提出以年薪100万元请他去做首席科学家,但叶培建只是微微一笑,说:“如果我在乎这些的话,当初就不会从国外回桌了。你们哪里知道,我的梦想还没有实现啊!”
2001年,他的妻子病危,接到通知时,他正在西昌主持一个需要保密的项目,实在走不开。叶培建只好打电话给远在江苏乡下的弟弟妹妹,请他们立即赶往北京。妻子临终前,拉着妹妹的手说:“我知道培建在为祖国母亲的梦想努力,告诉他,我没事。其实,那也是我的梦想……”说完这些,10分钟后,妻子便离开了人世。
两天后,叶培建赶回北京,得知妻子的临终遗言后,他忍不住扑在妻子的身上放声大哭了起来……
嫦娥飞天,那一刻泪为谁流
2003年3月1日,国防科工委宣布正式启动月球探测工程。经温家宝总理批准,我国月球探测计划的第一步——绕月探测工程正式启动,叶培建被任命为总设计师和总指挥。这是世界上继美国、俄罗斯、日本、欧洲之后第五个月球探测计划。面对一个从未探索过的领域,肩负“树立中国航天第三块里程碑”、实现祖国母亲飞天梦想的使命,嫦娥卫星的任务之艰巨、责任之重大可想而知。
这个时候,叶培建就更没有时间照顾家庭和母亲了。母亲周忠秀已经是八十岁的老人了,为了支持儿子的工作,老人平时根本就不敢给儿子打电话。家里有什么事都尽量瞒着他。有一天,老人生病住院,妹妹刚要给叶培建打电话,老人就一把抢过电话说“我死不了,你哥哥在干大事,千万不能打扰他!”叶培建实在走不开,平时只好在每个周末给母亲打一个电话,用这种方法问候母亲。2003年秋的一天,老人实在太想儿子了,正好又突发了心脏病,于是叶培建的妹妹就蹒着母亲打电话告诉了哥哥。
得知母亲病了,叶培建马上乘火车赶往南京。当时母亲已经出了院,叶培建赶到家中,见母亲没事,这才放下心来。周忠秀这时却流泪了,原来,老人发现儿子竟然身穿着几年前儿媳妇厂里的工作服,虽然当时天还不太冷,但他已经穿上了厚厚的棉衣,更让母亲揪心的是,儿子的棉衣上竟然还露着棉花。母亲说:“儿啊。我老了,不能照顾你了,但你也是快60岁的人了,儿媳妇也走了两年多了,是不是再找个伴,让她照顾你的生活?”叶培建却嘿嘿一笑,说“妈,您就放心吧。我自己能照顾好自己。再说,我的工作性质决定,谁嫁给我就等于跟着我受罪,还是算了吧。”
就在这时,叶培建又接到了电话,西昌要求他马上赶过去。就这样,他仅仅在母亲跟前待了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就又踏上了返程。包括这一次,叶培建离家42年,仅回家三次,最长的一次只待了三天。看着头发也已花白的儿子离去的身影,周忠秀老人忍不住再次泪流满面。从那以后,她要求家人不管有什么大事小事,不经自己同意都不许给叶培建打电话。
叶培建再次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没有充分的数据去参考,没有试验星,要实现国家科委提出的“精确变轨,绕月飞行,首飞成功,一年寿命”的探测工程目标,叶培建带领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团队兢兢业业、稳扎稳打,在充分利用现有卫星研制成果的同时,更针对月球探测卫星的新特点,集思广益开拓进取,短短3年多来先后攻克了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他们用短短的三年多时间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创造了中国航天器研制历史上一个奇迹,使我国探月工程也走向了世界前列。
为了确保测控的安全和可靠,2006年,已经61岁的叶培建带领工作人员四处奔波,万里跋涉,对所有要求测控的地方都进行了对接试验。他们冒高温、战酷暑、斗蚊虫、忍疲劳,奔赴全国各地的站点以及德国等地进行测控工作。2006年11月底的一天,弟弟忽然打电话给他,说母亲前两天心脏病复发。现在虽然好了,但可能是太想他了,又得了抑郁症。正好这天叶培建和手下几个人带着二十多个沉重的设备箱,到上海办事,然而。因为时间太紧。他根本就没空去看望老母亲。当列车途经南京车站的时候,面对近在咫尺的南京城,叶培建忍不住突然跪下了,然后泪流满面。工作人员不知道怎么回事,只听叶培建小声地说:“妈,儿子实在抽不出时间去看您,等我们帮祖国母亲和您圆了嫦娥飞天梦后,我一定回家多陪陪你老人家……”工作人员听了,无不动容。
2007年10月24日下午,当我国首颗自主研发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进入倒计时时,远在南京由于抑郁症突发精神上有些迷糊的周忠秀老人突然清醒了过来。她让女儿把自己扶起来,然后打开电视,紧紧地盯着电视屏幕,心情和远在西昌的儿子一样紧张。当老人从电视转播中得知探月卫星发射成功,一切正常时,她开心地笑了。
当天晚上,叶培建给老母亲打来电话,他告诉母亲,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已经实现了。周忠秀连声说了几个好。叶培建问母亲身体怎么样,周忠秀说:“好,好,儿子好我就好!”电话那边,叶培建知道,为了自己研究卫星,母亲和家人都跟着作出了太大的牺牲,想到这里,他忍不住再次泪洒衣襟
编辑 尤 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