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奶奶的狗(外一题)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奶奶住在后院那个动迁楼里,有时领着条狗在附近溜达。 老的少的都喊她刘奶奶,我认识她那年,问她高寿了,她瘪着嘴回答:八十了!手还打个“八”的手势。过几年问她多大岁数,她还是告诉人家:八十了!还是那个手势。大伙儿谁也不知道老太太到底多大了。
  刘奶奶的狗儿唤作板凳,是条京巴,白色的,有点脏兮兮,短腿敦实,的确像个板凳。也老的不大爱动弹了,不管啥时候问老太太板凳多大了,老太太都说:八岁了。也是打着“八”那个手势,大伙儿都笑:板凳也是个仙儿,没岁数了。
  夏天晚上,板凳走前面,老太太右手拄着拐棍走后面,左手牵着绳子。到了老小食杂店门口,老太太就坐在台阶上歇着,板凳也坐下。
  那狗身上穿件小马甲,上面缝个兜子,老太太从那兜子里掏出烟纸,开始卷烟,脸上的褶子都快贴上烟纸了。老小拿着根雪糕出来,老太太点上烟,递给他一个钢镚,老小就把雪糕搁在地上。板凳嘴爪齐用,扒掉包纸慢慢舔着吃。老小乐了:这娘俩都会享受呀。老太太瘪着嘴乐:你要是不给买,她就不走呀。
  有次我问:奶奶,板凳从哪里倒腾的?老太太说,我捡的,捡纸壳前儿捡的,一晃多少年了。板凳老听话了,是不是?那狗也坐那里听着。边上人说:老太太心善,所以才活了这么大岁数。
  开春的时候,老太太出来晒太阳,还是板凳走在前面,老太太身后却多了一条狗,细看,是条黄毛小串,瘦小枯干,哆哆嗦嗦的,眼睛不敢直视人,可怜见的模样。老太太说:不知道谁给扔锅炉房跟前了,也是条命,我就领回家了,板凳一开始都不让进门,咬得厉害,我训了好久才顺过劲来。老太太说着,板凳在边上不耐烦地看着。
  老太太抬脸看我说:小伙子你是读书人,给她起个名儿吧。我想了想,您说她爱晒太阳,就叫小光吧。
  夏天再见到小光,还是跟在老太太后面走,已经壮了许多,眼里也有了些自信。老太太也给她买根雪糕,板凳大喇喇趴在老太太脚边吃,小光却叼着离开远远地舔。大伙都乐:小光像个后娘养的。
  秋天晚上,老太太出来遛弯,却只见了板凳在前面走,不见了小光。大伙儿问:小光呢,刘奶奶坐下,边卷烟边说:这个败家玩意儿,不知道跑出去在哪里配了崽回来,怀了几个月,没生下来,死了!大伙儿呆了半晌,老小说:这小光,谈了段爱情,却送了命!板凳抬头看,一脸不屑。老太太站起来,弓着腰说:走了,要是板凳准成!
  看着老太太的背影,我问老小,老人自己住呀?老小说:听说也有儿有女的,可就是一个人住。
  秋天的日头照下来,把老太太的影子拉得老长。老太太就踩着板凳的影子慢慢走远了。
  老杨和猫
  我们这楼自成一院,两个单元,二十八户人家。雇了老杨做门卫,兼些杂务。院子不大,两棵碗口粗的暴马丁香占了小半个院子。
  老杨中等身材,头发少胡子却多,都乱蓬蓬的;牙齿掉了不少,他也不镶,成天瘪着嘴。他刚来那年不到五十八歲,干过电镀,有害工种,提前退休了。
  老杨勤恳能干,脾气也好,干活总是一溜小跑,成天乐呵呵的。大伙都挺待见他。
  有一阵楼下车库里总是闹耗子,老焦好事,倒腾了两只小猫回来,老杨非常喜爱,就养在门卫室里。两只猫一公一母,分别唤作大黄与小白,大黄体大蛮横,眼露凶光;小白眉目清秀,身态妖娆。
  老杨节俭,吃饭随意,对俩猫却是上心,每天都给弄两顿饭,大多是各家所赠,或是饭店的折箩,老杨存好,早晚各开一餐给黄白。大黄吃食野蛮,总是霸着那个铜盆独享,小白靠近,他就龇牙唬叫。小白则趴在远处看,待他饱食走开,才过去吃。
  没几个月,小白就有了孕。大伙儿问老杨谁干的,老杨笑指大黄说还能有谁。小白一胎生了四个猫崽,红了两眼趴在老杨的床上,老杨腾了床给她做产房,自己睡地上了。我进去看猫,见那铜盆搁在地上,老杨正在拌食。我问:这几日咋没见大黄呢,老杨叹口气说:这货自打小白下崽那天就窜跑了!
  几只猫崽送人两只,老杨留了两只。一只毛色酷似大黄,大伙儿唤她作小黄;一只浑身斑点,唤作小花,都是母猫。小白对女儿慈爱,每次吃饭,都是站在边上看着小黄小花吃完,才过去吃。一日,五楼老张养的狗儿小梗不知深浅,溜过来扒铜盆,小白赶过去闪电一抓,小梗脸上鲜血淋漓,险些失了一只眼。大伙儿惊呼:这个小白原来这么凶呀!
  没几个月,小白又有了身孕,特别显怀。据老杨说,始作俑者是一只浪迹江湖的大黑猫。小白每日大喇喇拽着肚子溜达,终于祸从天降,一急行的轿车经过,把小白碾碎在院子门口。等老杨抱着小花赶到,只见小黄呆立其母尸身前。老杨收了小白,就葬在丁香树下。
  小黄自此变得警觉异常,任何人都不能靠近她。吃食时老杨都得离开远远的。小花却越长越像小白的模样,伶俐清秀,老杨也最喜爱她,常常抱在怀里。
  有一晚,已经过了十点,老杨敲我的门,说小花吐得厉害,眼看就要死了。我下去看,小花上吐下泻的,估计吃了什么不洁的东西。我说:我给你拿一粒黄连素,你给磨粉灌下去,死活看她造化吧。第二天早晨,老杨见了我,瘪着嘴乐:碰正了,小花又活转了。
  后院老卢头,是个烤地瓜的,一到冬天晚上,就把那辆炉子车存在老杨这儿。有天老卢出来得晚,临到中午了,急慌慌地骑着车去公园门口烤地瓜。到了地儿,一回身,见小花趴在车上呢,想抓她,小花“嗖”地跳下车,窜没了。
  小花就这么丢了。
  身边就剩下小黄的老杨从此神经兮兮的。他有时念叨:这小花咋这么笨,那么几步道儿都找不回来吗?有人笑着说:也许她想去看看世界呢。
  搬家半年后,一日去医大探视朋友,顺路去那院子看看。进了院子,一个神色木然的中年妇人坐在门卫室,我问:老杨在不?她说:他走了,不在这儿干了。我看了看院内,那丁香茂盛异常,开得正好。那个铜盆却还躺在那个角落里,已经满是尘垢。
  回家路上,妻问:你说小黄是跟老杨走了吗?我笑了,也许也去看世界了吧。
其他文献
秋天是从落叶开始的,曾子君这样想着,心猛地疼了下。曾子君喜欢秋天,却不喜欢落叶,在她的心中,落叶和死亡连在一起。  门前的梧桐树合抱粗,比别的树高大得多,却经不起风的吹送,早早地就把一片片手掌般的叶子脱了下来,自第一片叶落下就止不住了,紧三赶四地将一树的叶子落尽了。秋还不深,何必呢?曾子君问自己,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梧桐树长得快,不过十来年,就长得有了好模样。还记得栽这树时,越凡对着曾子君说
期刊
相裕亭,中国作协会员。著有长篇盐河系列小说三部。其中,《盐河人家》获连云港市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看座》获“中骏杯”《小说选刊》双年奖、第16届中国微型小说一等奖、入围“首届汪曾祺华语小说”奖;《风吹乡间路》获“花果山”文学奖;《忙年》获“冰心图书”奖;连续六届获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偷盐》入选2005年中国小说排行榜。结集出版了《盐河舊事》20余部作品集。  秋天,收割稻谷的时候,街巷里总
期刊
顾野县县令于德瑞刚刚到任,便遭遇旱灾,加上战乱频仍,导致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百姓无以为生,出城去剥树皮、掘草根者众多,竟有农家易子而食。  眼见得百姓受苦,于德瑞心如刀绞,与师爷周顺商量如何应对。  周顺道,前任知县多收受贿赂,搜刮地皮三尺犹不知足,我虽敢怒但不敢言,只恨不能做主。而今您心系百姓,乃百姓之福,我自当助您一臂之力。在丰收之年,我偷偷找人另辟一室,库房内藏有不少粮食,建议您暂时施粥放粮
期刊
村外的那条河又干了。老陈背着个野菜筐子在河边晃晃悠悠,嘴里叼着根蔫了吧唧的蕨菜根子,上面还连着片摇摇欲坠的菜叶。自古河邊多碎石,听村里的老人说这条河原本还是护城河,自然不逞多让。老陈沉默着把脚下踩到的小石子往河里踢,都说把岸上的石头往河底踢能去晦气,也不知是真是假。  日头开始向下落,天边变得绯红起来,天地造就的色彩自古便很难用言语去描述,只能是打心眼里发出赞叹。老陈依旧是踢着石子向前走,他并没有
期刊
我把山娃送去的时候,十几个老人一起说“来吧来吧”。十几个老人嘴巴说话,手里的活儿一刻也没有停下。他们都忙着编筐。我打听过,每完成一个,挣4块钱。老人们不停地唱歌,他们说“来吧来吧”之后,又一起唱起来。歌声像流过山涧的河,欢腾不息。  山娃可不是老人,他是一个牛犊一样的山里娃仔。山娃去过上海,他在上海开吊车。他坐在高高的吊车上看过高耸的楼、宽阔的街和潮涌一样的车流。  有一天,他一脚踩空,身体重重地
期刊
面前这位拿着话筒的人问我是否知道自己已经成了网红人物。网红人物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问我的这个人是一名记者。  在这个地方小住过几次,倒是第一次见到记者,说是要采访我。采访就采访吧,我扶着凉气袭人的金属椅子缓缓坐了下来。七月的风,八月的雨,外面酷暑难挡,这样的天气能在这里落脚还是挺舒适的。可每次离开,这里的人总是说不想再见到我。嘿嘿,说真的,我并不是特别喜欢这里,不过,偶尔来一次也蛮有趣的。
期刊
一  秋日的天空,像刚晒过的被子,清爽明朗。山上的树木黄澄澄一片,道路也被落叶铺上一层金色的光芒。只是这样令人迷醉的景致,却被官道上一支百余人的队伍打破了协调。这支队伍披麻戴孝,全都木着一张脸,好似一群没有表情的怪物。  行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好大的排场,这是谁家出殡?”  “雾隐庄主母。”  “那不是咱们当地有名的慈母,圣手公子秋天亮的娘吗?怎落得如此?”  人群中一个说书打扮的老头压低
期刊
“这不是真人吗?”我惊叫。  小镇的雨夜黑漆漆的,雷声很响。闪电的光里,画室墙上的一幅画吓得我的心咚咚直跳。俯下身,我看到这幅画的下面有一行唯美的字:“一幅有灵魂的杰作”。  这个灵魂的主人叫马丽,她有着绝世的美,生活在一个书画气息很浓的小镇。  刚入秋的时候,镇上来了一个画家,在树下画画。有围观的人,来了,又走了。  只有马丽留了下来,她问:“您的画卖吗?”她觉得那画上的人太像自己了。  “送给
期刊
石奂云起小就和南院邻居李振宇要好。童年过去是青年,李振宇总是在石奂云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比如石奂云推磨累了,李振宇恰好路过,拐进磨房推一阵子,磨妥了才离开。又如大冬天早起挑水,石奂云不会摆筲,只好预备一条细麻绳,把水筲挂在井绳下面的铁钩子上,再用细麻绳拴紧,才敢卸下去大胆摆筲。总是在她还没踏上井台,身后就响起了李振宇的声音:“奂云,我帮你打水!”再如磨镰刀、磨菜刀、磨剪子,石奂云老隔墙喊李振宇,好
期刊
阳光明晃晃的。风,有一阵没一阵。天说热便热了,仿佛一步踏入苦夏。  一转眼,又是夜了。夜是白夜。台扇的风竟收不住汗。一急,他走出门,在相邻几家空调外机呼呼响的声音中踱了一圈。定了定,感叹:还是空调好啊!  转回家,心里的红章一笃:安一个!  家里有空调,那是在楼上儿子的房里。  儿子大了,那是他们的空间。  端午节,儿子一家从深圳回来了。临走时,儿子向他枕头下塞了一叠钱,说:“天热,你会受不了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