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山会歌唱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zh508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把山娃送去的时候,十几个老人一起说“来吧来吧”。十几个老人嘴巴说话,手里的活儿一刻也没有停下。他们都忙着编筐。我打听过,每完成一个,挣4块钱。老人们不停地唱歌,他们说“来吧来吧”之后,又一起唱起来。歌声像流过山涧的河,欢腾不息。
  山娃可不是老人,他是一个牛犊一样的山里娃仔。山娃去过上海,他在上海开吊车。他坐在高高的吊车上看过高耸的楼、宽阔的街和潮涌一样的车流。
  有一天,他一脚踩空,身体重重地砸在了上海。
  山娃从上海回来,少了一条腿。他再也走不出大山。山娃每天看着门口的桃树发呆,桃树上一群一群的小鸟和他说话。他像树一样的安静,像山一样的沉默。
  那一年我扶贫到了桃花源,想不到这个诗一样的名字却和贫困联系在一起。春天里,漫天的桃花盖住大山,整个世界灿烂一片。这里的风景能写出很多诗,却打不出多少粮食。他们靠山吃山,有时候山也吃人。每年都有生命陨灭在开山的工地,像树叶一样沤在泥土里。
  老人所编的柳筐,就是开山运石的器具。他们换回微薄的报酬,有时候换来亲人的尸体。
  老人们知道,生活不能只有眼泪,还应该有欢乐。德顺老汉说,我们唱歌吧。歌声随即而起,歌声从盛满柳条的小棚,飘满桃花源。快乐被风带着,塞满死寂的大山皱褶。
  山娃来了,山娃唱一个。十几个老人给山娃喝彩。山娃不唱,山娃埋头编筐。山娃在上海,听了很多最流行的歌曲。一个人的时候,山娃把右手握成麦克风,能把天地唱暗。今天他唱不出来,他空空的裤管里,掩藏着他的忧伤。
  桃花源不只有桃树,旮旯缝道野生着柳条。桃花解决不了人的饥饿,柳条能。桃花源的老人都是魔术师,他们能将手中的柳条变成各色家庭用具。
  山娃从一天编一个,到能编4个了。老人再鼓动山娃唱一个的时候,山娃唱了。山娃唱的是从上海学到的歌曲,既新潮又好听。老人们用脚板拍打着地面,荡起的尘埃迷离了眼睛,有上海滩大舞台的美轮美奂效果。
  德顺老汉89岁了,他的手竟然灵活得像一个小伙子。十几个老人中他编得最快,也最好。他的歌大家也爱听。他是这里名副其实的“领袖”。他的很多歌曲都是自编自创,腔调里满含大山的沧桑。他满嘴的牙齿,早已不知去向,他的歌有一种含混不清的美感。听着他的歌,有人会指着他的表情说,看,多像山里的桃花。当然不是指的颜面,是那种凛冽里怒放的灿烂。
  山娃一天编6个筐,赶上了德顺老汉。山娃唱歌也不再羞羞答答,他渐渐成了大棚里欢乐的主角。
  不管谁一曲终了,山娃都会“嗨、嗨、嗨”,像一个出征归来的将军,敲起得胜战鼓。
  上级进行扶贫成果验收,我把山娃以及德顺老人和他的伙伴请到了舞台上。他们干着编筐的活儿,唱着快乐的歌,一下子把领导们震住了。领导们看惯了阳春白雪的舞台,山里人的精神风貌让他们吃惊。领导们听罢挨个握着山娃他们的手说,桃花源虽说经济还不富裕,但你们的精神最富有。
  为了青山绿水,那些在山上打洞的人都撤下来了。
  山娃和德顺老人的编筐没有停止,我把他们的柳筐联系到一个水果產区,平常的水果因精美的柳编衣裳价格倍增。水果商踏着山水过来,他在大棚里学会了歌唱。那天水果商和山娃他们一起合唱,南腔北调把山里的桃花都唱红了。水果商学会了快乐,他一路背着柳筐,嘴里哼着歌,在行人眼里就是一副山里人走南闯北的模样。他说他简直卖的就是柳编手艺,水果只是里面的装点。
  山娃一天编8个筐,超过了德顺老汉。那一年,德顺老汉彻底退休了。他一头栽进他正在编织的筐里,再也没有醒来。
  德顺老汉是一个人。
  他的老伴儿早年得病,因没钱医治死在了山上,儿子和孙子先后死在了打石头的洞里。
  山娃和十几个老人用柳条编织了一副棺材,德顺老人很舒服地睡在了里面。他被埋在山上一棵大桃花树下,山坳里的风来到这里,会有桃花伴舞,有枝头的鸟和鸣。
  每一个过来欣赏桃花的人,都仿佛听到山在歌唱。
其他文献
他就像刚刚被剁掉尾巴的猴子,火急火燎坐立不安。因为他听说坝上地区要禁猎,他的猎枪也要被收缴。  坝上是半农半牧地区,没有以打猎为生的专职猎手,但是每个营子都有几户有猎枪,一是防备野狼夜袭羊圈,二是冬季农闲时出猎,打个山鸡野兔什么的。而他却经常能猎到狐狸,因为他摸透了狐狸的习性和活动规律。  那杆老式猎枪是父亲留下的,枪柄斑斑驳驳黑黢黢的,枪管却闪着冷冷的光。两尺来长的金属通条躲在枪管底下,插入枪托
期刊
门前杨柳依依,门后山峦叠翠。  这个窝,二黑非常满意。  二黑年轻时也是文学愤青,写来写去,写去写来,三五年过去了,也没闹腾出个啥动静。  看来,这条路行不通。二黑投奔城里的叔,干起了贸易。现在有个流行词叫转型。  几年下来,二黑在老家盖了个别墅。有了钱,老家人不再说二黑人黑了,说牙好白。  隔三差五,二黑总喜欢邀请城里的朋友到老家来吃吃喝喝,拉拢关系,联络友谊。  城里人养生,都喜欢吃土鸡。这个
期刊
这是一只老迈的黑天鹅。寂寞地在一处野湖间栖息。  她曾有过自己的盛世芳华。她清楚地记得,十年前,曾经的主人将受伤的她,从那遥远的荒岛上收留,并带回这个城市的郊外湖泊,每天来给她喂水喂食,看着她一天天长大、一天天长高。她是那么地感激主人,总想为他做些什么。每到周末,主人都会骑车前来。主人手捧一卷线装书,在池塘边走来走去,高声吟诵,那是她最温馨的时刻。每年四月底,湖边雪白的樱花树一朵朵开放,清雅的幽香
期刊
办公楼和公寓楼之间,原本没有围墙,只有一道简单的绿化带。旁边,连在一起的几个栅栏充当着“隔离墙”的角色,可以让来往行人出入自由。  这一年,新一任杨姓局长调入。杨局长一上任,便开始高度关注环境这一重大课题。接二连三的大小会议上,杨局从社会环境讲到自然环境,还讲述了历史传统和习俗文化,最后郑重强调:环境是人类行为的容器,它囊括了人、事、物等全部社会存在。  杨局学识渊博,各种会议上,在讲述正文前,他
期刊
村东有一片坟地,正好在一个斜坡上,本来不高的坟头,有了这个落差,显得格外地突兀。晚上远望,那天上的星星仿佛在坟顶上闪烁。坟地的北侧是一片茂密的松柏林,阴森森的,给这片地域笼罩上了神秘的色彩。  老人们说过去的时候,一到晚上就能看见一团团鬼火在那儿跳跃,那鬼火有些像是在追逐,有些像是在打闹,有的跳跃得很高很高,同天上的星星一起闪烁,还有的向村头飞来,吓得人们晚上早早就关门睡觉。自从实行尸体火化后,那
期刊
唐代晚期,游侠诗人李生不远万里,游历南海之角。见一村子里,村民大多呈现奔走相告状,样子既神秘又激动,不觉有些奇怪,遂跟着人流前去一探究竟。  只见村中一幢大宅前,一只湿漉漉的渔网高吊在旗杆上,渔网里,好似有一人,披頭散发,看不真切。不过,从身形上看,应是年轻女子。村民站在那渔网下,指指点点,看罕有之物般。有隔得较远的,看不清楚,用力往前面挤。前面的人被挤得站立不稳,踉踉跄跄,甚至摔倒在地,不客气开
期刊
秋天是从落叶开始的,曾子君这样想着,心猛地疼了下。曾子君喜欢秋天,却不喜欢落叶,在她的心中,落叶和死亡连在一起。  门前的梧桐树合抱粗,比别的树高大得多,却经不起风的吹送,早早地就把一片片手掌般的叶子脱了下来,自第一片叶落下就止不住了,紧三赶四地将一树的叶子落尽了。秋还不深,何必呢?曾子君问自己,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梧桐树长得快,不过十来年,就长得有了好模样。还记得栽这树时,越凡对着曾子君说
期刊
相裕亭,中国作协会员。著有长篇盐河系列小说三部。其中,《盐河人家》获连云港市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看座》获“中骏杯”《小说选刊》双年奖、第16届中国微型小说一等奖、入围“首届汪曾祺华语小说”奖;《风吹乡间路》获“花果山”文学奖;《忙年》获“冰心图书”奖;连续六届获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偷盐》入选2005年中国小说排行榜。结集出版了《盐河舊事》20余部作品集。  秋天,收割稻谷的时候,街巷里总
期刊
顾野县县令于德瑞刚刚到任,便遭遇旱灾,加上战乱频仍,导致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百姓无以为生,出城去剥树皮、掘草根者众多,竟有农家易子而食。  眼见得百姓受苦,于德瑞心如刀绞,与师爷周顺商量如何应对。  周顺道,前任知县多收受贿赂,搜刮地皮三尺犹不知足,我虽敢怒但不敢言,只恨不能做主。而今您心系百姓,乃百姓之福,我自当助您一臂之力。在丰收之年,我偷偷找人另辟一室,库房内藏有不少粮食,建议您暂时施粥放粮
期刊
村外的那条河又干了。老陈背着个野菜筐子在河边晃晃悠悠,嘴里叼着根蔫了吧唧的蕨菜根子,上面还连着片摇摇欲坠的菜叶。自古河邊多碎石,听村里的老人说这条河原本还是护城河,自然不逞多让。老陈沉默着把脚下踩到的小石子往河里踢,都说把岸上的石头往河底踢能去晦气,也不知是真是假。  日头开始向下落,天边变得绯红起来,天地造就的色彩自古便很难用言语去描述,只能是打心眼里发出赞叹。老陈依旧是踢着石子向前走,他并没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