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方程本质,渗透模型思想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a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准确建立方程模型,顺利完成思维跨越的关键,在于对“等价”这一方程本质特征的理解。《等式与方程》一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物情境中感受方程,增强直观感知;在分类比较中体会方程,认识外在形式;在辨析交流中理解方程,掌握本质特征;在问题解决中深化认知,体验模型思想。
  关键词:方程本质模型思想等式与方程
  《等式与方程》是方程内容的起始课,被安排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这一课不仅要让学生认识方程,从长远的发展来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建立方程的模型,体会方程的思想,实现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跨越,为之后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
  在学习方程之前,学生的认知经验有:学习了用字母及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对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有充分的直观感知;对生活中的天平称重也有一定的接触与了解。这些都是他们学习方程,理解“等价”的必要基础。
  学生准确建立方程模型,顺利完成思维跨越的关键,在于对“等价”这一方程本质特征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该以“等价”为出发点安排整个教学过程。具体实践与思考如下:
  一、在实物情境中感受方程,增强直观感知
  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概念因为自身的高度抽象性,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学数学概念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列举具体的实例,以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引导他们从中归纳出一类事物的特点,领会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
  本节课中,教师首先可让学生在熟悉的跷跷板游戏中感受“平衡”与“不平衡”状态,在交流互动中把握“平衡”的数学背景。通过跷跷板游戏来引入,契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将外部世界与数学知识连接起来,加深对方程中两种数学关系——“相等”与“不相等”的理解,并自然过渡到天平的认识上去。
  教材给出的天平情境图中,天平左右两端的平衡与不平衡、指针的指向,都分别对应了左右两边物体质量的相等与不相等,能够直观地帮助学生发现与理解等式与不等式的含义。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天平模型创设多个比较质量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寻找数量关系,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写出式子,从而帮助学生意识到“=”不仅可以连接运算结果,也表示了一种相等关系。从关注一个式子的值到关注一个等式的成立,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用等式表示量与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明白“=”两边是两件事,这两件事在数学上是“等价”的,逐步实现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转换,为随之而来的分类、抽象出方程的意义做好准备。
  二、在分类比较中体会方程,认识外在形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经历“感知—辨别—分类—确定内涵”的过程,将促进学习者更具条理性与层次性地思考问题,也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梳理和建构。
  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天平情境,得到了多道不同的式子。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要求设立分类标准,并依据设定的标准进行分类。通过同伴交流,学生能体会到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所得到的结果也会是不同的。部分学生会先将式子分为等式与不等式两类,然后将等式进一步分为只含数字和含有未知数两类,最后由分类的结果将方程的特征逐一归纳出来,得到方程的外在形式,明确方程的含义。选择分类的方法不但能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而且是对数学分类、化归思想的训练,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分类,加深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充分的内化。这里,为了加深学生对方程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写出几道像示例一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三、在辨析交流中理解方程,掌握本质特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能够进行简单的辩论。”教师应时刻关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素材和学生生成,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思考,有条理、有层次地分析问题,为学生搭建想法交流和思维碰撞的平台,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深化对知识内涵的认识,在交流中绽放思维的火花。
  本节课中,在学生基本了解了方程的含义后,教师可出示6+x=14、60+23>70、x+4<14等式子,供学生判断,引导他们对等式、不等式、方程三者进行辨析,让这三者的关系在辨析中明确,让方程的本质特征——“等价”在辨析中得到进一步强化。通过辨析与交流,帮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数量关系到用数学符号表示的抽象过程。从“天平”到“式子”,突出方程刻画的是等量关系,引导学生初步完成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跨越。
  四、在问题解决中深化认知,体验模型思想
  数学从生活中来,也需到生活中去。将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教学过程,可以丰富教学资源,把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而有趣,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价值,锻炼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节课尾,教师可提供如“3罐可乐750毫升”“2000毫升的水刚好倒满5个茶杯”等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去掉天平的情境中,寻找“平衡”关系并建立方程。由此,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提取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体会列方程的基本思考方法,感受方程在现实生活中的廣泛应用。
其他文献
摘要:“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能够有意识地调节、控制自己的学习活动,以期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这是对叶圣陶先生“教为不教”理念的最好应答。以美国自主学习研究专家、纽约城市大学的齐莫曼提出的“预划阶段”“行为或意志控制阶段”和“自我反思阶段”为线索,探析小学数学自我调节学习心理机制,以期在小学阶段奠定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一辈子”的个性心理特征基础。  关键词:自我调节教为不教预划控制反思
期刊
摘要:“前置性学习”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学习方式。当前的“前置性学习”还存在误区:内容庞杂,“前置性学习”被异化为习题操练;知识本位,“前置性学习”的探究性被弱化;评价缺失,“前置性学习”的激励、导向功能被淡化。推进“前置性学习”,具体建议有:明确目标,强化自主探究;任务驱动,聚焦深度学习;及时评价,唤醒自学潜能。  关键词:“前置性学习”明确目标任务驱动及时评价  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
期刊
摘要:探究活动经验的形成和积累,离不开学生外显行为和思维层面的操作活动。因此,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无疑是积累探究活动经验的一条有效路径。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学生不但充分经历了行为操作过程(如画图、测量等),而且充分经历了思维操作过程(猜测、验证、类推、分析、概括等),他们反复猜测验证,不断探究发现,逐步积累了丰富的探究活动经验。  关键词:数学建模探究活动经验行为操作思维操作  所谓“探究活动经验”
期刊
摘要:作为人“存在与表现”的实践与“实在”,“发现语文”与“玩美童年”互为驱动、相融相生。在“发现语文”与“玩美童年”的课程中践行课程美学,就是用美作为课程价值的重要标准,走向生命个体的美感体验和审美实现,让课程成为身体、心灵与精神协调发展的美好历程。呈现策略有:做好定位与取向,在今天与未来之间建立连接;建构主体与生态,在自信与他洽之中悦纳万象;明确内容与体系,在知识与学习之上重构生活;优化实施与
期刊
摘要:“探索规律”是学生认识数学和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编排了许多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主要有三类表征:一般性“探索规律”、专题性“探索规律”和综合性“探索规律”。“探索规律”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分析提供的数学事实,经历规律探索的过程,理解规律存在都具有前提条件,体悟数学思想方法。  关键词:探索规律数学事实内容表征审美表达  “探索规律”作为数学课程内容之一, 是让学生通过观察
期刊
摘要:德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道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我”的存在,最终过上美好的生活。具体而言,让学生关注生活,即“我”看到这样做;反思生活,在生活中主动体悟“我”为什么这样做;建构生活,深刻认同“我”应该这样做。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儿童生活  鲁洁教授指出:“德育课堂,究其根本是一个引导儿童去探寻生活意义的课堂。它主要关注的不是教人学会一些谋生的工具性知识和本领,它的关注是
期刊
摘要:以《巧分遗产》一课为例,展示小学数学故事课程主题式教学的实施样式。教学过程分为“故事呈现”“智慧探究”“策略应用”和“总结拓展”四个环节。主要教学立意是:用数学故事浸润数学思想和方法;以自主探究促进学生建构和体悟;通过拓展延伸使课堂“意犹未尽”“枝繁叶茂”。  关键词:数学故事课程主题式教学巧分遗产“借还”策略  米山国藏说过:“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中有一类客观性较强且约定俗成的知识,通常被称为“数学规定”,诸如一些数学概念的命名、符号表达、书写格式和运算法则等。审视“数学规定”的教学,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规定”的必要性、有效性、系统性和延展性,促进学生对“数学规定”的深度理解,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规定数对确定位置  小学数学中有一类客观性较强且约定俗成的知识,通常被称为“数学规定”
期刊
摘要: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除课后练习题之外,另有配套的《补充习题》和《练习与测试》,三者互为补充,构成了辅助学生读与写的整体。教师应用好这些配套习题:借题助读,把握文章重点;借题促写,提高表达能力。  关键词:配套习题阅读练写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后均附有思考练习题,另有配套的《补充习题》和《练习与测试》。三者互为补充,构成了辅助学生读与写的整体。这些习题都是教材编者精心设计的课程资源,
期刊
本刊小学教育教学版立足于引领广大一线教师超越经验与案例的层面,提炼实践与探究成果,提升认识与理解水平,从而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的双向互动及不断深化。  2019年,我们继续关注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话题,注重打通学科界限,与大家一起,跳出学科看教学,并努力从教学走向教育,引发有深度的研究及多角度的评论。目前遴选出如下话题:  1.国外读写教学新方法及其教学启示;  2.统编教材分析及其教学实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