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应具备汉字科学知识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wenxj860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典著名汉学家林西莉教授在《汉字王国》一书中毫不客气地指出:“即使一些受过很高教育的中国人对自己语言的根也知之甚少。人们在小学、中学和大学机械地进行着汉语教学,却很少加以解释。”这里的“汉语”指的是“汉字”。的确,当前小学语文教师普遍缺乏汉字学基础知识,致使语文教学整体效率低下。“汉文化是汉字的根”,汉字形体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书法、对联等以汉字为本体所产生的文化现象更是不胜枚举。教师遵循汉字科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不啻为向学生传播汉字文化的过程。若抓住文本中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等起关键作用的字或词,引领学生咀嚼、品味,将提升其语文品位,使之在学会一个个汉字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掌握汉字文化知识,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如教学“初”字时,学生潜意识中会认为“初”跟“衣”没有联系,怎么会是“衣字旁”呢?教学时,运用字形溯源法,先展示古文字形和相配的图画,结合图形引导学生分析该字字形与字义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然后再讲解该字从古文字形演变到楷书的过程。直观的画面使学生明白:“初”是做衣服时,用剪刀在裁剪衣服,因此是“衣字旁”,和刀有关,意思是“开始”等。由此把该字的形、音、义三者之间的关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种化难为易、驾轻就熟的字理识字法,有利于学生从形体结构和造字方法两方面掌握汉字形、音、义的关系,从而达到有效识字的目的。遗憾的是,教学中常能看到某些教师因汉字知识不足而遣词错用的现象。比如有教师要求学生“轻声朗读课文”;也有教师介绍经验时说:“我在教学中使用了默读、自由读、小组读、品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而“朗”字从月,良声,本义是光线明亮,引申转指声音清晰明亮,如“朗读”“朗声”。“朗读”包含有响亮之义,既是轻声,如何“朗读”呢?再说,“默读”也不属于“朗读”范围,其他几种“读”若是声音弱,也不能用“朗”修饰……由此观之,教师亟待加强学习汉字知识。掌握了汉字科学知识——小学语文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才可能教师教得清晰、自如,学生学得明白、愉快,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前埔北区小学)
其他文献
在学校里我们都学过,那个主导着人体一切活动过程的器官叫作大脑,有超过860亿个神经元,是人类意识、精神、语言、学习、记忆和智能等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但如今神经科学
期刊
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表意文字,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它的音、形、义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了解汉字的源流和演变,对于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小学生对古代汉语是很陌生的,他们并不是专门的古代汉语的研究者,语文教学只要给予他们一些启蒙、一些引领就可以了。如若教师一味地以字源阐释与释义来教学,未见得能取到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识字教学应该依托汉字的建构理据,根据相关的课型,选择合宜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渔夫有一根鱼竿和一篓鲜鱼。两个路人分别向渔夫要了鲜鱼和鱼竿。要了鲜鱼的路人很快就将鱼煮熟吃了,之后不久他就饿死了。而要了鱼竿的路人向大海走去,可是还没到海边他就饿死了。  读完这则故事,笔者认为,要了鲜鱼的人很快就饿死了,是因为他只考虑当前而无长远打算;要了鱼竿的人还没走到海边就饿死了,是因为他虽然有长远打算,但是没考虑到先满足目前的需求。这样看来,该故事的寓意是告诫人们应该将
当汉字难认、难写、难记成为大多数人共识的时候,当识字教学在少慢差费、事倍功半中苦苦挣扎前行的时候,当小学生十遍、百遍机械地写着同一个汉字,拼命要记住它的时候,当五花八门的识字教学法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时候,我们要问一个问题:教汉字的教师们是不是真正了解汉字?比如,有多少教师能够讲清楚“即”为什么不能写成“既”?“燕”和“照”的“四点底”有什么不同?“彳”为什么与人无关?区分“寇”与“冠”的有效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