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典著名汉学家林西莉教授在《汉字王国》一书中毫不客气地指出:“即使一些受过很高教育的中国人对自己语言的根也知之甚少。人们在小学、中学和大学机械地进行着汉语教学,却很少加以解释。”这里的“汉语”指的是“汉字”。的确,当前小学语文教师普遍缺乏汉字学基础知识,致使语文教学整体效率低下。“汉文化是汉字的根”,汉字形体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书法、对联等以汉字为本体所产生的文化现象更是不胜枚举。教师遵循汉字科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不啻为向学生传播汉字文化的过程。若抓住文本中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等起关键作用的字或词,引领学生咀嚼、品味,将提升其语文品位,使之在学会一个个汉字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掌握汉字文化知识,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如教学“初”字时,学生潜意识中会认为“初”跟“衣”没有联系,怎么会是“衣字旁”呢?教学时,运用字形溯源法,先展示古文字形和相配的图画,结合图形引导学生分析该字字形与字义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然后再讲解该字从古文字形演变到楷书的过程。直观的画面使学生明白:“初”是做衣服时,用剪刀在裁剪衣服,因此是“衣字旁”,和刀有关,意思是“开始”等。由此把该字的形、音、义三者之间的关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种化难为易、驾轻就熟的字理识字法,有利于学生从形体结构和造字方法两方面掌握汉字形、音、义的关系,从而达到有效识字的目的。遗憾的是,教学中常能看到某些教师因汉字知识不足而遣词错用的现象。比如有教师要求学生“轻声朗读课文”;也有教师介绍经验时说:“我在教学中使用了默读、自由读、小组读、品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而“朗”字从月,良声,本义是光线明亮,引申转指声音清晰明亮,如“朗读”“朗声”。“朗读”包含有响亮之义,既是轻声,如何“朗读”呢?再说,“默读”也不属于“朗读”范围,其他几种“读”若是声音弱,也不能用“朗”修饰……由此观之,教师亟待加强学习汉字知识。掌握了汉字科学知识——小学语文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才可能教师教得清晰、自如,学生学得明白、愉快,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前埔北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