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觉得《疯狂的石头》很容易把中国电影带入一个误区,虽然说我自己也投资了小成本电影,但我和他们是同步的,今后的追随者可能就不会这么幸运了。”
见到雪村的时候,他正从自己那辆开了很多年的桑塔纳黑轿车里钻出来,脚上穿着的是老北京特有的“片鞋”。这位刚刚转行投资电影的艺人,笑呵呵地说自己从来不会在排场方面多花一分钱,个人生活很简单。
然而,2006年夏天,整整一个七月,雪村开始变得有些急躁,理由是:自己投资拍摄的小成本制作的电影《新街口》,最佳档期被延误了。
这部雪村自编、自导、自演、自己投资300万元人民币制作的《新街口》,因为错过了最佳的上映档期,并没有迎来像《疯狂的石头》那样的火爆场景。显然,这让善于“搞怪”的他,体验了一次票房的尴尬。
靠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网络歌曲,雪村几乎是一夜成名。随后,在演艺界风光了几年后,雪村选择了自己投资拍摄小成本电影。
为此,《中国新时代》记者独家专访了制作人雪村,看看这位年轻的艺人将如何继续自己的商业电影之梦?。
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很奢侈的东西
●《中国新时代》:对于小成本投资的电影,您如何定义?
雪村:我觉得投资大小是次要的,主要还是看内容。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很奢侈的东西,尤其是35毫米的电影胶片。如果人们都按投资大小去看一部片子,那肯定会有很多好题材的影片被耽搁。
比如,我们《新街口》这部题材的电影是反映80年代的故事,我们不需要特技,如果要想进行大成本制作,我也可以,这部片子我最初的还想建一个小的“北京动物园”,但我发现草皮植被不同,还需要几百万的费用,就因为植被原因放弃了这种想法。
●《中国新时代》:为什么选择自己导演《新街口》这样小成本的影片?
雪村:因为我觉得音乐这个行业很无聊了,我都这个年龄了,不可能还整天唱唱跳跳的。这段历史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比较具有历史的时代。
●《中国新时代》:您投资300万元的小成本影片一点风险都没有么?
雪村:没有,钱都是能算出来的。比如,DVD的版权能拿到30万,票房最少拿到20万,电影频道大概是70万,胶片拷贝大概60万,网络应该可以卖到10万,海外可以卖到20万美金,我的投资基本上都可以回来。
●《中国新时代》:投资电影,您最看重的是什么?
雪村:现在的票房是50万,因为这是个详细运作的过程,中间运作过程不能有什么闪失。其实票房对于我来说并不重要,我也没有预测过,我要的不是这个。我需要拿到准进许可证的资格。
追随者不会这么幸运
●《中国新时代》:您觉得小成本制作换回大市场收益,是否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雪村:其实,300万左右也不是小成本,一盒胶片是非常贵的,在加上拷贝的钱要多投资200多万。在中国拍电影400万以上,1500万以下是比较正常的。电影院很多,怎样去分配都是很麻烦的事情,现在的电影就是完全商业化的产物,没什么艺术之说。
这个很难估计,其实我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看法,因为每个行业随波逐流的人很多,我觉得《疯狂的石头》很容易把中国电影带入一个误区,虽然说我自己也是投资了小成本电影,但我和他们是同步的,今后的追随者可能就不会这么幸运了。
●《中国新时代》:从商业的角度,您如何评价《疯狂的石头》?
雪村:《疯狂的石头》抓住了很好的机遇档期,原本我们也要安排在6月的档期,但因个别原因耽误了,所以错过了最佳的上映机会。6月份因为电影总局要求不引进任何国外大片,所以没有上映任何国外大片,也就是国内影片的最佳机会。国外大片能有高票房,就是因为他迎合了老百姓崇洋的心理,这个是中国电影没办法避免的,包括港台电影对于内地电影也是个冲击。
即使宁浩因《疯狂的石头》成为中国第四代导演,但也就出来他这么一个。在以前也有很多拍摄小成本的电影,但有几个真正的火起来了?在意识形态领域,只要你想的到,你就能做的到,但这都是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