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辅助下粘连松解术用于粘连性肠梗阻治疗的价值分析

来源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rengbu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粘连性肠梗阻采用腹腔镜辅助下粘连松解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本院粘连性肠梗阻患者5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实施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统计两组肠功能、炎症反应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肠功能各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48 h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PR)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较低(P<0.05)。结论:粘连性肠梗阻给予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蟾灵膏中华蟾毒精、酯蟾毒配基和蟾毒灵3种化学成分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样品经甲醇回流提取后过滤,挥干后,滤液用水饱和正丁醇萃取,将正丁醇层挥发加甲醇定容即得样品。采用Eclipse XDB-C18(5μm 4.6×250 m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3%乙酸(46:54),柱温为30℃,流速为1 ml/min,进样量为10μl,检测波长为296 nm。结果:华蟾毒精在3.266~52.257μg/ml线性范围良好,相关系数r=0.9987,加样回收率为99.90%,酯蟾毒配基在0.
视网膜新生血管(Sub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由多种因素联合引发,而引起视网膜新生血管最重要的机制是视网膜组织和血管发生的缺血缺氧性改变.有关缺氧因素引起的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的深层次发生机制和诱因尚不明确.因此,高海拔缺氧环境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影响研究成为近期研究热点,产生了不同的、具有争议性的学术观点.本综述围绕缺氧引起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各种疾病和血管生成因子、眼底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探讨和归纳总结.
功能性腹胀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在我国发病率日渐升高,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本病的疗效有限,而中医药治疗本病优势明显。本篇从病因病机、中药、针灸、推拿治疗等方面对功能性腹胀进行综述。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定向透药治疗风痰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70例风痰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联合定向透药方式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炎性因子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1.43%,25/35)显著高于对照组(57.14%,20/35)(P<0.05);两组治疗后的全血黏度、血小板黏附率和红细胞压积等指标较治疗前下降
目的:探究并分析超声内镜联合血清CEA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本院收治的179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完成超声内镜及血清CEA等检查,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外科手术或内镜微创手术),术后对标本进行常规病理检验,必要时完善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每位患者的各项结果,诊断脂肪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囊肿、异位胰腺、血管瘤的患者共82例,血清CEA均在正常范围内,超声内镜结果与病理相比较,吻合率为91.46%;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有63例,其中3例恶变(血清CEA均升高),60例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配合中药内服、中药熏洗在旋后外旋型踝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主观意愿所用治疗方案将旋后外旋型踝部骨折患者62例(我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行手法整复治疗,观察组行手法整复配合中药内服、中药熏洗治疗,观察两组6~12个月后治疗效果及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及踝关节功能总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手法整复治疗基础上,予以旋后外旋型踝部骨折中药内服、熏洗治疗,可促进骨折愈合及踝关节功能恢复,
目的:探讨手指完全离断患者采用断指再植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以明确其应用价值。方法:将本院收治的手指完全离断患者85例按照信封法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3),对照组采取常规断指修复治疗,观察组实施断指再植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手指功能恢复较对照组更佳(P<0.05)。结论:采用断指再植术治疗患者手指完全离断的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患指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炎性因子水平的表达对患者病情转归的判断价值。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MM的Durie-Salmon分期标准分为三期:Ⅰ期30例,Ⅱ期35例,Ⅲ期3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炎性因子水平检测,并观察血清IL-6、IL-10、TNF-α水平与MM分期的相关性;依据治疗结果,将96例MM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84例)及无效组(12例),分析血清IL-6、IL-10、TNF-α水平在治疗后的评估价值。结果:不同分期、有效及无效组间炎性因子表达对比差异
目的:研究在晚期胃癌的治疗过程中使用胃镜下局部注射化疗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在本院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中选择66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签法将研究对象均分为2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患者胃镜下局部注射化疗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焦虑评分(HAMA)、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3.94%)高于对照组(66.67%)(P<0.05),HAMA评分(34.64±3.67)低于对照组(38.94±2.67)(P<
目的:探讨分析双抗和单抗治疗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差异。方法:选取60例于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患者,给予双抗治疗(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对照组30例患者,给予单抗治疗(单独给予拜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C-反应蛋白(CRP)、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分值低于治疗前水平,且观察组的评分表现显著更好(P<0.05);观察组患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