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缺氧环境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影响

来源 :中国高原医学与生物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r0op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网膜新生血管(Sub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由多种因素联合引发,而引起视网膜新生血管最重要的机制是视网膜组织和血管发生的缺血缺氧性改变.有关缺氧因素引起的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的深层次发生机制和诱因尚不明确.因此,高海拔缺氧环境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影响研究成为近期研究热点,产生了不同的、具有争议性的学术观点.本综述围绕缺氧引起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各种疾病和血管生成因子、眼底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探讨和归纳总结.
其他文献
基于人群和动物模型的研究发现,炎症被认为是高原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1,2].对急进高原人群(日喀则,海拔3860米)的研究发现,高原低氧可诱发机体炎症反应,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组与非急性高原病组相比,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炎症因子的水平上升更高,提示炎症因子的上升程度与AMS的
目的:评价中医针灸联合中药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中药热敷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和基底动脉、双侧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两组疼痛评分与基底动脉、双侧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对比,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优于治疗前,组间对比研究组更优,且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
本文对部分温病文献中恶寒的病机进行分析,以辨证四要素(病因、病所、病机、病势)为指导,回顾温病医家对恶寒的理论与临床认知,进而为临床与恶寒有关的病证提供更宽广的思路。
目的:对比分析煮散剂与汤剂在小儿肺炎喘嗽中的临床治疗效果与成本。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儿童肺炎喘嗽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情发展程度、分型以及年龄结构等临床资料相近,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煮散剂组),一组为对照组(汤剂组),每组50例。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用药的成本。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8.00%(49/50),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6.00%(43/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后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差异
人类脑计划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的又一大科学工程,是21世纪最重要的新科技革命内容.因此,21世纪又被誉为脑的世纪.脑所具有的极其复杂性,被科学家比喻为“缩小的宇宙”.脑不仅具有复杂的结构,更具有难以洞悉的高级功能,故脑科学计划有望推进人类发展进程.继美国、日本和欧盟启动脑计划以来,我国也开始筹划相关计划.研究脑科学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高原脑科学是在中国脑科学计划的大背景下提出的,2016年在全国高校系统“中国脑科学”研讨会上,高原医学知名专家格日力教授首次提出了“高原脑科学”这样一个全新概念,并对其内
Micro-RNA(miRNA)作为一种快速且可逆的转录后主要调节因子,涉及人体约60%的蛋白表达和近乎所有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尤其micro-RNA在缺氧诱导心肌糖代谢中的调节作用日益受到学界关注,并由此生发出许多新的观点和认识,部分观点和认识还存在差异.本文就此做一简要综述.rn1.miRNA概述rnmiRNA是一类由内源基因编码的长度约22~26个核苷酸的单链非编码RNA分子(non-coding RNA,ncRNA),通过结合Argonaute(AGO)蛋白形成miRNA诱导沉默复合体(miRNA-
目的 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起病患者的诊断.方法 分析1例以头痛为首发症状的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例患者主要表现反复头痛、发热,伴颈部及腋窝淋巴结肿大;颅脑检查、自身抗体检验无特征性改变,腋窝淋巴结穿刺可见大量组织细胞增生,结构破坏及不规则坏死病灶,免疫组化示坏死区高表达MPO、CD163.提示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结论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以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病症者,临床上可以反复头痛、发热起病,脑脊液呈复发性淋巴细胞性炎症,且患者临床预后好,淋巴
目的 大脑分割技术运用于多模式MRI影像结合血清A β和P-tau,探讨影像学和血清学指标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中的特点.方法 119例65岁的老年患者被评估诊断为MCI(MCI组55例)和正常老人(NC组64例).所有患者经头颅MRI扫描(包括T1、DTI、ASL、DWI序列),同时血清A β 1-42、A β 1-40和P-tau检测.头颅MRI序列经过MNI软件处理将所有脑区分割为116个设定的脑区.两组均行分割区域的MR指标和血清A β 1-42、A β 1-40和P-tau比较,分析MRI
目的:分析喙荚云实石油醚提取物的急性毒性,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为进一步研究喙荚云实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喙荚云实石油醚提取物对小鼠进行实验,测定其LD50,观察小鼠存活情况,及药后一般毒性症状脏器重量。结果:喙荚云实石油醚提取物半数致死量为LD50=301.75 mg/kg,LD5095%的可信限=1.650~2.330 g/kg。结论:测定了喙荚云实石油醚提取物的半数致死量,其主要毒性器官可能
目的:建立蟾灵膏中华蟾毒精、酯蟾毒配基和蟾毒灵3种化学成分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样品经甲醇回流提取后过滤,挥干后,滤液用水饱和正丁醇萃取,将正丁醇层挥发加甲醇定容即得样品。采用Eclipse XDB-C18(5μm 4.6×250 m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3%乙酸(46:54),柱温为30℃,流速为1 ml/min,进样量为10μl,检测波长为296 nm。结果:华蟾毒精在3.266~52.257μg/ml线性范围良好,相关系数r=0.9987,加样回收率为99.90%,酯蟾毒配基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