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必引进记者拒证权

来源 :全球传媒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i3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拒证权,是指新闻记者拒绝在司法活动中对消息来源作证的权利.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布莱兹伯格案”中判决:在特定情况下法院可以要求记者就消息来源作证,并授权联邦和州立法机关对这个问题自由制定立法;下级法院通过判例确立了记者作证的条件.到2020年底,除联邦和两个州以外,美国4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颁布了保护记者就消息来源拒绝作证的“盾牌法”.历史上,美国因拒绝作证而被处罚的共有46人,但2008年以后这一情况没有再发生.记者拒证权是少数西方国家特有的制度,而在中国,新闻自由得到充分的司法保障,不存在强迫记者出庭作证、泄露消息来源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先例;和普通公民一样,在对待记者出庭作证的问题上,我们遵循“知情不举不为罪”的规则.中国不存在强迫记者作证的问题,不必引进记者拒证权制度.
其他文献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加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不仅可以为现代社会发展输送人才,也可以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结合新时期教育改革相关要求,应进一步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转变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理论联系实践,引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来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正确的三观和道德品质,以此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本文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关内容着手分析,立足实际情况,提出合理措施来构建高效思想政治理论课堂.
“金课”建设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具有紧贴社会现实、内容变化快、师资队伍构成复杂不稳定、学科支撑弱等特殊性.建设形势与政策“金课”,要从认识和实践上回答好“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如何评”这几个根本性问题,并从制度层面构建“金课”培育机制.
课程目标对于课程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解构是第一步,学生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内化是第二步,只有完成这两步,课程教学才算有了成功的开始.本文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将2000年《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基础英语课程和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和2018年《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中核心课程综合英语的教学目标进行了解构与对比,发现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对基础英语课程和高级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的整合和发展,对传统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的内容都有所涉及,对两者的平衡综合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
在过去十年间,“网红”的概念演变从一种社会现象,变成一个经济模式,到如今变成一种大众日常逻辑.这个发展模式绝不是中国独有的,甚至也不是中国创造的,但是却在中国深入到大众文化的骨髓.本文研究“网红”这个概念,但关注点不再是其词源“网络红人”,而是把网红当作一个贯穿日常生活和空间生产的后数字复制逻辑.网红这个概念不只是名词,也是形容词,附属在物体、空间等名词(比如衣物、饮料、餐厅、艺术馆)之前,变成了一种复制逻辑.后数字指的是以前被清晰划分出来的线上/线下不再有效,而是具有了膜状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让线上与线
本文基于对名人研究领域的领军学者肖恩·雷德蒙德(Sean Redmond)教授的深度访谈,探讨了名人研究的理论基础、学科范式、当下研究热点与未来发展等.雷德蒙德教授不仅是名人研究领域唯一学术期刊《名人研究》(Celebrity Studies)的创办者,也是名人研究的分析框架“两个闭环”的提出者.他指出,名人作为现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一种文化形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甚至决定我们的认知、行为方式甚至社会结构,这也证明了将名人作为单独的研究对象的必要性.雷德蒙德教授指出,名人研究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性,他鼓励学者
对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推动“四史”教育已成为明确的任务,其中党史教育尤其受到重视.因而思政课教师有必要探析如何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而言,党史教育的叙事视角尤其值得借鉴.以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过程为例,按照一定原则将党史教育的叙事视角从不同方面切入,不仅可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推进党史教育,也能以党史教育来提升纲要课教学实效.
全球新闻业正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进入“后工业”模式,本文基于此判断,选择蓬勃发展的数字新闻初创机构为研究对象,尝试通过对11个国家的21家新闻初创机构进行田野调研,分析数字新闻业在当下社会结构中的生存模式和发展路径,研判数字新闻业的未来.本文旨在从具有代表性的行业经验出发,深入展开数字新闻学的讨论,使新闻学理论的发展超越具体业务形式和商业模式,实现更高程度的理论化.此外,本文认为,数字新闻业应在发展过程中坚持新闻理想和传统新闻价值观.
数字新闻伴随互联网诞生,至今已有20多年.数字新闻实践的发展呼唤与之相关的理论建设.因此,探索、发展与创新数字新闻理论,回答数字新闻实践提出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成为新闻传播学界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数字新闻研究文献的梳理,阐释数字新闻的内涵以及数字新闻研究态势,分析数字新闻理论研究视角,探讨用社会科学方法研究数字新闻理论的方向和任务,在借鉴当代新闻传播理论和跨学科理论的基础上探索我国数字新闻理论发展与创新路径.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视频的传播媒介也在发展,从电影院到家庭录像带,再到当下的互联网.与此同时,淫秽色情视频的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面对技术带来的问题,英国对淫秽色情视频的规制一直在调整,主要通过出台新的法律或修订旧的法律赋予官方管理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合法的管理地位.通过总结英国百年来对淫秽色情视频的规制经验,我国未来可以参照英国的做法,更好地规制不同媒介中淫秽色情视频的传播.
本文将公共性视为新闻业的价值合法性基石,通过对既有行业数据和代表性案例的考察,归纳数字新闻业的四种主要的“反公共性”表现:“黑箱”“孤岛”“极化”“脱嵌”.文章进而基于技术可供性的分析框架,从深度介入新闻实践的数字技术自身的属性及其文化偏向出发,探讨上述表现得以形成的原因.研究认为,在数字化进程塑造的新闻生态下,维系新闻业公共性价值目标的观念和实践体系均已失去其物质和文化基础;数字时代新闻学规范理论的建构须以“重新概念化”为起点,在观念和实践两个维度上实现对公共性价值理想实现路径的重建;这一重建工作,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