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文本解读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wdw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渔父》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文本中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展示了中国传统文人在现实和理想中挣扎的矛盾心理。屈原和渔父的相遇,一定是争锋相对的吗?其实未必。他们之间更像是一场“和而不同”的对话。作为一篇真实反映屈原流放生活和感情的作品,“渔父”的形象可以理解为“分身立言”艺术手法所幻化的人物,与屈原形象合二为一。通过《渔父》能走近更真实的屈原,也能更加理解屈原彻骨的痛楚和坚定的执著。
  【关键词】 渔父;屈原;对立;合二为一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5-0037-02
  《渔父》一文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现有的教参中认为,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①或坚持理想,舍生取义;或明哲保身,洒脱超然。这种理解固然合理,但却显得过于褒贬分明,一定要在对立的两者中择其一,对人物的理解也流于表面。到底谁才是主角?谁在衬托着谁?他们既不是简单的对立,也不是纯粹的反衬。两者到底是怎样的联系?回答这个问题,要分三步走。
  一、形象差异,对立反衬
  这是一个极富文学意味的相遇场景,屈原“形容枯槁”“颜色憔悴”,他身怀远大抱负,却屡受打击,眼睁睁看着奸佞弄权,国土沦丧,内心痛苦迷茫。诗人被放逐后行吟泽畔,思考着自己的生与死、去与留、进与退。这时渔父出现了。两人的对话,其实是一次内心思想的交锋,在这场思想的交锋中,渔父似乎始终是一种悠然又高蹈的姿态,他一次次劝解屈原,又看似轻松地驳斥屈原说的自己被放逐的理由,甚至还给屈原指出了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那就是,放低自己的姿态,“与世推移”,随和一点,不要太清高了。
  很明显,这二人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是大相径庭的,一個折节保身,随遇而安;一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最终谁也没有说服谁,渔父驾船唱着《沧浪歌》而远去了。而屈原呢?他以身体击破水面的巨响,来作为他对渔父《沧浪歌》的铿然回答。
  那是不是就可以认为,渔父圆滑,屈原刚直呢?文章就是用渔父的圆滑来反衬屈原的刚直?
  二、君子处世,各有其志
  渔父一开始劝说屈原随波逐流,推波助澜,渔父自己是这样做的么?哪一种才是他的真实想法?
  细读文本发现,《沧浪歌》才是渔父心里的真实想法,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去走进渔父的内心。《沧浪歌》说:世界太平则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世界不太平则不问世事,保全自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但又能与世相容。无论水清水浊,都能找到自己栖身之所。从中可以看出,渔父也是有底线和原则的。屈原说“举世皆浊”“众人皆醉”,渔父也认为“世人皆浊”“众人皆醉”,可见两人对丑恶现实的认识是一致的。更重要的是,两人都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都不会与丑恶现实同流合污而放弃自己的立场。所以,这两人在精神内核指向上其实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屈原遇上渔父,未必就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对立,只是在相同价值观下的一种“和而不同”的选择。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在黑暗时代,既可以舍生取义,也隐逸山林。这本没有对错,只是选择方式不同而已。
  王夫之说:“江汉之间,古多高蹈之士,隐于耕钓,若接舆、庄周之流,皆以全身远害为道。渔父盖其类也。” ②这个渔父,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渔父。能认识三闾大夫、并非孤陋寡闻,愚昧无知的。相反他说话含蓄,唱歌还那么有意蕴。也许,他曾经深深入世,面对生灵涂炭,看透世事变幻,于是隐遁江湖,不问世事,寄浮生于沧海,过着渔樵自在的生活。值得注意的是,“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与其说这是一种随波逐流、明哲保身的圆滑,不如理解成是渔父看透世事后的一种通透达观与激愤无奈。否则的话,“渔父”的智者形象也不会如此打动人心,结尾渔父唱歌随风飘逝,更给这个形象增添了闲云野鹤般的神秘色彩。
  三、分身立言,合二为一
  那么,既然如此,屈原为什么不愿意做出渔父的选择呢?屈原难道就不懂世道艰难、世路难行么?他难道就不明白“与时推移”,另投他国也许又会大富大贵么?渔父这个形象的存在,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这些问题,仅仅看这篇文章,还得不出具体的答案。可以将本文和屈原同时期的作品《离骚》和《卜居》对照着读,也许能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在《离骚》中,屈原的处境和本文一样,矛盾两难。为了摆脱困境,他想象自己升天入地,上下求索,不断经历情感的波折。这正是屈原内心矛盾的曲折反映,他意识到自己刚直的性格与当时楚国政治环境的格格不入。这时出现一位“女媭”絮絮叨叨地批评、劝说屈原,然后屈原又向“重华”(大舜)去诉说。整个过程,屈原一直在痛苦中进行内心的挣扎和斗争。接下来他上扣天宫,“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帝阍不理不睬;又下临求女,但那些美女,或“无礼”而“骄傲”,或无媒而相通,都失败了。
  升天入地都没有解决困境,怎么办呢?屈原就转而求巫者卜卦。巫者说“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并且建议他“远逝而无狐疑,”意思是,你抓紧走吧,离开楚国,千万不要犹豫。这时巫咸又出现了,巫咸却希望他留下,等待君臣遇合。到底该听谁的呢?屈原站在这个十字路口痛苦抉择,巫者和巫咸何尝不是他内心的两种声音?他也意识到留在楚国已经毫无出路,离国出走也许可以另谋前程,但是屈原太爱楚国了,“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他发现自己在楚国的土地上根本无法离开。改变楚国不可能,改变自己也不可能,这时的屈原已经别无选择。
  《卜居》是《渔父》的姊妹篇。同样面临两难境地,文中屈原向太卜郑詹尹求问“孰吉孰凶”,他连续问了十六个问题,有关政治、道德、才能、器识和风度等不同方面。而太卜是这样回答的:“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这段话模糊不明,其实就是说,这些问题中是你的真实想法,但是占卜是无法解决你的困境的,只能“用君之心,行君之意”。即你怎么想就怎么做,实则更加坚定了屈原的内心,使他不再左右摇摆,按自己认定的道路走下去。   所以,不管是屈原与“女媭”、巫者、太卜的对话,还是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其实都反映了屈原内心深处斗争的两个自我。这种形式类似苏轼《赤壁赋》中的主客问答,可以将主客理解为苏轼内心的斗争和挣扎,而《渔父》其实也是屈原内心的两种声音。屈原对于在不可能的情况下,还要不要坚持理想,要不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在自己的国土上实现,是有充分的考虑的。就像有些学者说的,屈原“曾认真地考虑过出走他国” ③。借用杨义先生的说法,叫“分身立言”。“他所以要如此提出問题,乃是一种叙事策略,以人物的自我分裂来折射社会危机的心理压迫” ④。这个渔父,并不是为了反衬,恰恰是为了补充屈原的形象,渔父和屈原,其实就是合二为一的一个人。人们总是称道屈原的坚贞不屈,九死不悔,把他看成一个理想主义者,但却容易忽略他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世俗社会的普通人,他也曾有过犹豫、退让,甚至想过出走他国,从此潇洒走江湖。而屈原的价值,就在于他是精神的坐标,指引着大家为了理想不断坚守。屈原的形象,也就更加饱满充实了。
  至于《渔父》的作者,历来有争议。如果是屈原,那么和《卜居》一样,它们都展示着屈原的心路发展历程,是他内心愁思郁结的思想感情的产物;如果不是屈原,那就像郭沫若说的“作者离屈原必不甚远,而且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人。” ⑤这位作者了解屈原现实的困境,说出了屈原的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综上,从对立到相似再到统一,通过《渔父》,也逐渐走近更真实的屈原,也就能更加理解屈原,理解他内心的痛楚和执着。这个伟人有着常人一样的苦闷和彷徨,而《渔父》正是对这种苦闷真实记录和展示,是屈原自吐心曲的灵魂对白。
  注释:
  ①丁帆,杨九俊:《语文必修五教学参考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89页。
  ②王夫之:《楚辞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467页。
  ③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2页。
  ④杨义:《杨义文存》第七卷《楚辞诗学》,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14-515页。
  ⑤郭沫若:《屈原赋今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383-384页。
  参考文献:
  [1]杨义.《杨义文存》第七卷《楚辞诗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郭沫若.屈原赋今译[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3]王德华.《卜居》《渔父》:屈原精神困境的揭示和对自我与社会的双重固持[J].中国文学研究,2002,(3).
  [4]朱瑜章.《渔父》:屈原痛苦而崇高的灵魂自传[J].古典今谈,2002,(6).
  [5]丁帆,杨九俊.语文必修五教学参考书[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
  [6]王夫之.楚辞通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7]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谈薇薇,女,汉族,江苏宜兴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发表于1868年的小说《小妇人》是英美文学经典之作,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从解构主义视角对该小说进行研究,有助于挖掘更多的文学内涵。笔者认为小说解构了三组二元对立概念:男性与女性、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代。本文运用解构主义的文本阅读理论,发现小说男女主人公在生活上的成长历程也可以被理解为作者对西方“中心”和“权力话语”的解构历程,进而揭示出小说背后蕴含的多重符码。  【关键
期刊
【摘要】 在2018年6月份,教育部正式提出了“金课”这一概念,并且在之后的几个月内,“金课”这一概念被正式写入教育部文件。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使得打造金课这一任务必须完成。而如何打造“金课”,打造什么样的“金课”,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努力,将线上与线下结合起来,共同打造符合标准的高质量金课,尽自己绵薄之力,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期刊
【摘要】 莫言在《蛙》中对妇产科医生姑姑投射了大量的目光,通过讲述其在计划生育时代浪潮下由迎接生命的“送子观音”到扼杀生命的波澜起伏的经历,揭示了姑姑对于生命的拯救、毁灭与救赎的三个阶段,表达了她对于生命的敬畏以及时代和人性的反思,全文闪烁着对于生命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  【关键词】 蛙;生命;忏悔;人性;反思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
期刊
【摘要】 如果说儿童文学是正在蓬勃生长的一棵树,那么儿童诗歌就是这棵树长势最喜人的那根枝丫,在抗击新冠肺炎期间创作的儿童诗歌,就像是这根枝丫在凛冽寒冬肆虐的恶劣天气中不畏严寒冒出的新芽,带着寒风中的点点露珠,但只要接收到一丝丝的阳光,便会透出闪闪的新绿光芒,迸射出熠熠闪光的清澈力量。  【关键词】 抗疫;儿童诗集;童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期刊
【摘要】 明中叶三大传奇戏剧之一的《宝剑记》以《水浒传》中林冲故事为题材,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流变。一方面是沿袭了其故事框架、忠义思想和人神文化等因素;另一方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渗透了改编者的思想意志,在文体转化的过程中有所发展创新,使林冲的形象发生嬗变、内在的女性形象更加丰满、故事的结局也发生了由悲剧向“大团圆”喜剧的转换,满足了民族喜好以及民众心理的期待。  【关键词】 《宝剑记》;《水浒传》
期刊
【摘要】 本文探析托马斯·曼中篇小说《死于威尼斯》中嵌入的希腊神话典故与死亡隐喻,探究其对于小说创作手法与意蕴内涵的影响。联系资本主义和工业化高度发展的时代背景,透过阐释主人公阿申巴赫所认同的“弱者”的悲剧英雄主义,管窥作者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坛所弥漫的“颓废”主义呈现的态度。  【关键词】 《死于威尼斯》;阿申巴赫;古希腊神话;“弱者”英雄主义  【中图分类号】I516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巨翅白鸟》是洛阳青年作家维摩的第一部小说集。小说中呈现了不同叙事手法,其中同名小说代表了这部小说集的精神内核。“白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象征意象。闭环式写作具有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小说中,作者的文学故乡洛阳如一角红檐在丛林掩映中若隐若现,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空间形象。多篇小说开头和结尾别具匠心。这些不同风格和叙事手法的小说,体现了作者在小说创作之路上的不断求索。  【关键词】 叙事;精神内
期刊
【摘要】 文学作为一种以语言文字为工具载体充分表现作家丰富心灵世界的艺术,其具有社会性、真实性以及民族性等特征。在经典外国文学作品中塑造出了众多极具个人魅力的女性人物形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女性人物形象影响了一代代的人,作者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科学有效描绘,充分展现出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社会女性的个性特色与精神风貌,同时也让更多人关注到女性个体的发展,促使女性群体在社会范围内获取到更多的自由与尊重。本文将
期刊
【摘要】 杜甫被称为“诗圣”,一生创作了上千首诗歌,我们可以通过杜甫的诗歌窥探他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他的诗歌和思想也对后世的诗人、画家、文学家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从绘画的角度,以杜甫的题画诗歌为研究对象,感受杜甫诗歌中所描绘出唐代绘画的精神面貌,概括总结他在绘画理论方面的见解,进而分析杜甫通过诗歌所传递出的审美观。  【关键词】 杜甫题画诗唐代绘画美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
期刊
【摘要】 存在主义作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深刻地影响了包括文学和文化在内的当时西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本文从20世纪20至30年代美国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迷惘的一代”作家中选取了海明威的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作为研究文本,通过研究探寻了存在主义与“迷惘的一代”作家创作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文中故事情节发展如何反映了存在主义哲学中对人们处于压抑、困惑的环境中而选择自欺和逃避等观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