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论《石点头》人物描写手法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i1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石点头》因其内容的真实性、情节的曲折性为读者熟悉外,更因其艺术风格的统一、描写手段的出新享有殊荣。作者天然痴叟有意识地运用对比、映衬、小道具等手法,增强了它自身表现生活的魅力。
  关键词:《石点头》 人物形象 描写手法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明末十四卷的拟话本小说集《石点头》,虽然在人物描写手法上,与“三言”“二拍”相比有一些欠缺,但在艺术上已经形成了作家个人的独特色调和风格。作者天然痴叟在继承古代小说传统手法的同时,有了较大的开拓和发展。除了采用心理、肖像、景物、细节等描写手法外,对比、映衬、小道具等手法也得到有意识地运用,以此达到塑造人物形象、反映时代特色的目的。
  一
  对比手法,在古代小说形象塑造中,从性质上说,有正对,有反对;具体方法则是千变万化的。最通常的对比方法,是在同一事件中写出不同人物的不同反应、不同态度,使其形象在直接对比中相得益彰。
  “孝妇”宗二娘的形象(卷十一《江都市孝妇屠身》),是与其夫周迪的形象对比着写的。宗二娘遇事沉着、冷静、有见识;而周迪却唯唯诺诺,关键时无主意,只是一味地哭。书中写他的“哭”,大致有14处:要么掉泪,要么痛哭,要么大哭,要么恸哭。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14篇小说中,恐怕数他掉的眼泪最多。尤其是城中被围、米粮尽绝、两人中需牺牲一人时,更把宗二娘写成了大义凛然的“英雄”。再者,在对待母亲乐氏的态度上,两人也形成对比。对亲生母亲,周迪在关键时分总是在埋怨:要么是“老娘造下的冤债”,要么是“老娘陷害了我两口儿的性命”;而宗二娘却认为,周迪是“忤逆不孝”,万一“时势穷蹙”,也应留一人回去奉养婆婆,所以后来杀身卖钱,周全周迪母子。
  儒生董昌(卷十二《侯官县烈女歼仇》),幼稚迂腐。写他的幼稚,是与他的妻子申屠娘子及地痞恶霸方六一相比较而言的。董昌与方六一,一个是天真幼稚,一个是阴险狠毒。方六一为霸占董昌美貌的妻子申屠希光,主动拜见他,并给一些小恩小惠,以致于“日亲日近,成为莫逆之交。”当妻子劝他与陌生的方六一交往应小心谨慎时,他还责怪妻子“忒过滤了”。以致在方六一勾结海盗“扳倒天”、诬陷董昌谋反、官府不问青红皂白把董昌逮捕入狱、把他打得奄奄一息时,还向方六一呜呜地哭诉,还要来世当牛做马报答他。可怜到死都没弄清真相,都没思考横祸的来历,只把灭顶之灾归因于“前生冤孽”。由此可见,董昌单纯任性而轻易相信人,其妻细心敏感而见识超人,方六一“仁厚”“义气”却阴险毒辣。
  被称作“吾剥皮”的吾爱陶(卷八《贪婪汉六院卖风流》),在他做荆湖路条例司监税提举时,作者把他的所作所为与其他官员相比。吾爱陶抽税是“算及秋毫,点水不漏”。而北新浒野的新任提举却很仁慈。即使对有些客商该交的“钞税”(朝廷设立的)不交者,也只是像父母教训子孙那样教育他们。对有些违反规定的差人也要重罚。两相对比,真是“若无高山,怎显平地。”
  人物自身形成对比的方法,也较多见。其中,周长寿(卷六《乞丐妇重配鸾俦》)肖像的描写,就很典型。先前周长寿虽年已一十八岁,但因很小时就失去了母亲,父亲周六又天性贪杯好饮,只是织席营生,所以手头没一日宽转。长寿女也帮着周六劈芦做席,少不得手上装添上一层蛇腹断纹。虽然生有一头“清细和柔”的好发,有“齐如蝤蛴,细如鱼鳞”的牙齿,“眉分两道春山,眼注一泓秋水”的眼睛,且鼻直口方,身材端正,骨肉停匀,但是整日里没条件打扮,也不会打扮,以致蓬头垢面,破破烂烂,像个“烟熏柳树精”似的。后来出配吴公佐,资财充裕,“身体发肤倍增柔腻。坐一坐如花植雕栏,步一步似柳翻绣阁”。如此天壤之别的形象,如此细腻生动的肖像描写,“在话本小说中是不曾出现过的”,而且“笔调幽默,比喻新奇”。尤其是未嫁前的外貌描写,“很切合这个既曾沦为乞丐女,后又作了贵妇人的长寿女的特殊身份”。
  另外,米青姐(卷一《郭挺之榜前认子》)“前日愁容”与一“今日欢颜”的描写;王从事(卷十《王孺人离合团鱼梦》)由书生气十足到成熟老练、精明能干;莫可(卷五《莽书生强图鸳侣》)由轻薄放荡、无赖多情到重情重义、进取功名、正气十足、循规蹈矩的官老爷形象的描写,均是采用这种手法。
  除卷内进行对比外,卷与卷之间也形成了横向对比。例如,女性形象方面,节妇与失节者形成对比;“士”的形象方面,至爱者与好色者、清廉者与残暴者形成对比。
  有比较才有鉴别。事物的特征,人物的个性,就是在比较中得到显露和突出的。
  二
  中国古代小说刻画人物,除对比外,另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映衬,或曰衬托、烘托等。即“意在月而不在云”法,用次要的人物为主要的人物作铺垫。与对比、相比,有其不同。对比性的人物关系中,双方均可映衬,二者的关系是对等的;映衬的方法,事实上也形成对比,但双方是一方为主,一方为宾,写“宾”,是突出“主”的手段。
  古代小说中的映衬,有反衬和正衬两种。反衬,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即用性格与之相反的人物来衬托主要人物。正衬,即用与主要人物性格相近的人物来映衬主要人物。王原(卷三《王本立天涯求父》)是个行孝的典范,当他寻父转到山东省城济南府城东时,见到一所庙宇,牌额上标着“闵子骞祠”四个大字。闵子乃圣门四科之首,大贤孝子。用当年闵子为父御车,“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著孝名于千载,来衬托王原求为父御车而不可得的怨恨心理,此为正衬。在他走到平原县城,看到“是知县相公,六年考满,朝廷给赐诰命,封其父母”的场面时,想到自己既不能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而且如今连生见一面都不能,就更加伤感,也为正衬。用司礼监李太监寻母(要寻觅个人材出众的老妇人,假充其母,把形似贫婆的生母撇在长安街上,不久死于道途)作陪衬,撕下了封建孝行的伪装,这是反衬。卷二《卢梦仙江上寻妻》谢启的好色、龚氏的改嫁,也反衬了李妙惠对爱情的忠贞。
  卷九《玉箫女再世玉环缘》对前世玉萧的描写,也很有特色。是把玉箫的容貌与景物、神态结合起来。当时玉箫一十三岁,身材愈加苗条,颜色也越觉娇艳。男主人公韦皋在春日的花园中饮酒,见到“唇红齿白,眉目如画”的玉箫,那种狂乱的念头有些按捺不住。但想起荆宝的美情以及“如兄若妹”的关系,又勉强遏住。只能冷眼看玉箫在牡丹台畔和着小厮,举纨扇赶扑花上蝶儿。这段描写,是以明丽的春光为背景,以牡丹、蝶儿为陪衬,通过韦皋的主观感受在流动中渲染而成,生动地描写出一个清秀、娇弱的女子形象。   再看卷十的一段景物描写:“一日正值中秋,一轮明月当窗,清光皎洁。王从在衙古斋对月焚香啜茗,乔氏在旁侍坐。但见高梧疏影,正照在太湖石畔,清清冷冷,光景甚是萧瑟。兼之鹤唳一声,蟋蟀络绎,间为相应。虽然是个官衙,恰是僧房道院也没有这般寂寞。”有时间、地点、人物,也有光线、色彩、声响。时当中秋团圆佳节,为何这么萧瑟寂寞,这显然是正在思乡怀人的乔氏,其主观心境外化的结果。以“团圆”的明月,暗示了不能团圆的人物的心境。
  宗二娘屠身后,也有一段景物描写:长江溷水清,昆仑山掩无色。芍药栏前红叶坠,琼花观里草痕欹;天地震雷掣电,狂风怒号,江海啸沸,而且扬州城内城外,草木尽都枯死。以此表明宗二娘为“孝”死得惨烈、死得伟大,她的至诚感动天地。
  还有卷二、卷三好景致的描写;卷四(《瞿凤奴情愆死盖》)、卷五百花开放的描写;卷七(《感恩鬼三古传题旨》)仰邻瞻纵笔题下“六月吟”的赞颂,都是以景来衬托人的心情、命运。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清代刘熙载《艺概·诗概》)这样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景衬情的烘托映衬手法随处可见,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突出。
  三
  道具本是戏剧中的术语,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叫法。清代李调元《剧话》卷上:“元杂剧,凡出场所应有持、设、零杂,统谓‘砌末’。”如元杂剧《东堂老》《桃花女》中的银子;《两世姻缘》中的镜、画;《杨氏劝夫》中的狗;《灰阑记》中的衣服;《度柳翠》中的月。这些例证,足以说明小道具在舞台上,始终担任着一个“没有台词的角色”。“道具”是指“演剧和摄制电影电视片时表演用的器物”。像桌子、椅子等叫大道具,纸烟、茶杯等叫小道具。作为艺术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道具的运用,有助于贯串或联结情节、突显个性主题、丰富人物形象。天然痴叟恰到好处地注意了小道具的功能,不但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精雕得贴切自然。
  《石点头》有些篇章往往借助一个夫妻感情的表征物或夫妻均熟悉的物证,串连起人物、情节和推动情节发展。即如卷二的题壁诗。在写扬州举人卢梦仙落第后,小说开始分两条线索叙述。即卢梦仙无颜回去,就在西山找一间静室读书,准备三年后再考。既不通知朋友,也不寄书信回家。而家里由于误听了凶信(西安府商州有个举人卢梦仙已死),又兼旱蝗水灾,卢梦仙的父母要转嫁李妙惠。李妙惠出于孝道(得些财礼,赡养公婆),权宜改嫁,但“义不受辱”。两条线索叙述后,李妙惠为表示“节操冰霜”,在游金山寺时,向壁上题诗一首,题罢后还署名为“扬州举人卢梦仙妻李妙惠题”。题壁诗为后面卢梦仙对妻子品德的坚信及寻妻的方向都埋下伏笔。后借徐布政之苍头唱金山寺题诗,两人终于相聚。
  卷十中的团鱼及金簪,也是这种用法。乔氏由于貌美,被流氓地痞赵成看中,掠劫家中,与丈夫失散。其夫王从事平时爱吃团鱼,乔氏就时常为他烹煮。而且王从事当年行聘礼物,是一支刻有“王乔百年”的金簪,所以乔氏极其爱惜。与丈夫失散后,在她想一死了之之时,却梦见一个大团鱼爬到身边,乔氏便拿把刀将它来杀。结果这团鱼抬头直伸起来,乔氏畏怕,又缩了手。而且心记头上的金簪(此时被赵成妻子抢走)也已在手,但瞬间,却又不见。四面寻觅,只见那团鱼伸长了颈,说起话来:“乔大娘,乔大娘,你不要爱惜我,杀我也早,烧我也早。你不要怀念着金簪子,寻得着也好,寻不着也好。你不要想着丈夫,这个王也不了,那个王也不了。”之后,赵成又将她转卖给西安县知县王从古。后在王从古的帮助下,通过“团鱼宴”,夫妻团圆;又借金簪,“报了宿昔冤仇”。
  其他如卷九玉箫左手中指上的“玉环”,卷十三《唐明皇恩赐纩衣缘》姚夫人的笺钗,最后都有了个圆满的结局。作者借助这些小信物,让小说的主人公们而遂终身之愿。
  《石点头》中小道具的使用,也说明:任何艺术形式既是独立的,也是彼此联系的,只要善于移植、借鉴、创新,都会取得新的艺术成就。
  四
  歌德在《论拉奥孔》中曾说:“题材与表现它的方式,还必须与明显的艺术规律有联系。那就是:和谐、清晰、匀称、对比等。”(《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八册)在中外的写作艺术中,对比不仅是普遍运用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而且还是一条重要的美学法则和艺术规律。例如,丑与美、恶与善、畸形与优美、粗俗与崇高、黑暗与光明等,通过前者对后者的比较、衬托,上等与下等、好与坏、雅与俗、大度与小器之类,就能一目了然,而且比起正面的渲染方法,更能产生强烈的效果。再如,女士佩带小巧玲珑的头饰、领花,虽然只起点缀作用,但会让她锦上添花,亮丽许多。因此,对比、映衬、小道具等手法,既能领悟作者深邃的思想见解,给读者以强烈的精神震撼,又能极大地充实作品的内容,成为“有情人终成眷属”必然性的符号,还能透彻的品味艺术效果,扩展作品的张力。《石点头》的作者天然痴叟,运用他的神来之笔,采取这几种手法,不但把人写“活”了,把社会环境写“绝”了,而且也把作品的主旨写“化”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 天然痴叟:《石点头》,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
  [2] 欧阳代发:《话本小说史》,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作者简介:张吉珍,女,1963—,河南固始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工作单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安提戈涅是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名作《安提戈涅》中的文学形象,同时也是一个希腊人的典范。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安》剧向读者展示的是剧中女主人公深藏在“叛逆”之下的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安提戈涅的独特性表现在她基于女性认识的情感选择和张扬,即一种对人类至真至纯道德的追求。这种追求消解了父权制中对女性的制约,动摇了男权统治,她的执拗行为和赴死之路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女性人不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平家物语》中儒教用语“仁义礼智信忠孝”的统计和用例分析,考察儒教思想在作品中的意义和作用。儒教思想除“行为规范”外,还被运用于平重盛这一忠于皇室的典型形象的塑造,以隐喻“体制批判”的意蕴。同时,作品并未使用儒教用语来塑造武士形象、表达武士精神。  关键词:《平家物语》 儒教用语 行为规范 体制批判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儒教思想自奈良时代
期刊
摘要 东野圭吾在《分身》中塑造了多位性格特征鲜明的女性角色,其中小林志保和下条小姐更是表现出鲜明的个人特性。小林志保追求自己的理想,认为怀孕与育儿妨碍了女性社会地位平等,然而天生的母性让她为了女儿放弃了自己一直追求的梦想;下条小姐的语言中充斥着女性主义,她认为新女性必须追求自己的事业、必须有自己的理想,但同时她也肯定了母性的存在。东野圭吾在《分身》中描述的这一女性主义与母性并存的观念
期刊
摘要 《哀失明》是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十四行诗的经典之作,诗歌描写了诗人刚刚失明时对未来的彷徨和痛苦的内心感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的冲突和矛盾,表明诗人希望从黑暗冲出光明的决心。本文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出发,从诗歌的欣赏功能来发现诗歌里蕴含的音乐美、视觉美、意象美和寓义美,以此揭示其“喻世”功能。  关键词:《哀失明》 弥尔顿 功能文体学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现实主义作品《马丁·伊登》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小说主人公死亡原因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采用“美国梦”幻灭来解读马丁的死因:由于爱情和创作理想破灭使他逐渐看清了社会的真实面目,并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最后导致其梦想的幻灭。  关键词:杰克·伦敦 马丁·伊登 美国梦 空虚 死亡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现实主义始于1
期刊
摘要 《雨中的猫》是海明威创作的一篇展现20世纪20年代新女性艰难与尴尬处境的短篇小说。本文在依据和考量海明威创作该小说的时代背景基础上,力图通过对小说场景描写及人物关系塑造等要素的象征意义进行探寻,以期更贴切地揭示其主题意义。  关键词:人物 场景 主题意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雨中的猫》(Cat in the Rain)是欧内斯特·海明威于192
期刊
摘要 《蛆虫》是约翰·福尔斯发表的最后一部虚构性作品。在这部作品中,福尔斯使用的对话式文本对于消解宏大、单一叙事声音和单一文本,反映不同阶级之间的文本对抗的意义深远。对话式的文本放弃了线形的、情节分明的、逻辑明确的叙述,具有螺旋式、反复性和杂糅性的特点,反映了不同阶级在认知方式上、意识形态上、语言模式上、宗教信仰上,乃至男女两性上多层次的对抗。小说中的关键人物——妓女丽贝卡通过创建自
期刊
摘要 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福尔斯以敏锐的眼光窥视到男女主人公面对命运做出的不同选择,并从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这个角度探讨了在当时社会历史环境下男女主人公做出的种种选择,体现了他们所做出的选择在当时社会历史环境下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关键词:命运 选择 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当代英国小
期刊
摘要 普希金作为俄罗斯精神文化的象征曾一度在世界文坛掀起“普希金热”,而他忠于爱情的短暂一生更使得读者想了解这位天才诗人的爱情诗歌哲学。本文认为,诗人的诗歌中散发出“明朗的忧郁”之香,诗人对爱情的敬意超脱了人生“十字架”的痛苦、黑暗与死亡,并以宗教的神性诠释出生命存在的价值。  关键词:爱情 希望 宗教 灵感 拯救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别林斯基称:
期刊
摘要 题画诗是文廷式诗歌中值得注意的诗歌类型,文廷式虽然在其中没有表达出众多绘画理论上的高超见解,但他把题画诗真正提高到以诗赏画,以诗导画,以诗阐画,以诗补画的位置上,显示出驾驭诗画的高超才能,同时也将自己的身世之感并入这些作品中,进而展现出诗人丰富而真挚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文廷式 题画诗 艺术旨趣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题画诗是诗画“联姻”所产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