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古驿道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guang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弥渡,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地理地位,成为滇西地区有史以来交通绞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并数度成为枢纽线,是历代中央及地方统治中心与滇西通联的必经之路。弥渡境内的古道有三条:定西岭古道、弥蒙古道、开南古道。古道沿线文物古迹遗存十分丰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保护价值。
  定西岭古道
  定西岭古道,即云南县(祥云)经白崖、渠敛至龙尾城(下关)古道。此道是滇西与中央及地方统治中心东西相联的主要通道,开辟最早,在唐南诏时期,总长约90公里左右。此道自东往西,从云南驿(此驿自西往东经沙桥、曲驿、安宁可达鄯闸[今昆明]直通省外)经高官铺、清华洞、倚江铺、加买铺(今弥渡龙翔村)而至白崖驿(在白崖驿西栅门外,曾有“烟堆”遗址,是白崖早期驿站的通讯设施,惜今已不存)。再往西经桥头哨,跨天马关桥,越昆弥岭(即定西岭),过赵州而达龙尾城。这段古道,绝大部分皆已筑成现代公路,即今滇缅公路的主干线。唯有定西岭下至弥渡红岩西桥头哨一段,仍存古道遗貌,此段长约6、7公里,从桥头哨自东往西沿山峡上循,沿途皆用大小青石板铺路,中心线以长条青石板镶铺,俗称“引马石”。最宽处达5米,窄处不低于3米。沿途石板遍布蹄迹,有的蹄迹深达7—11厘米,边口径长至20厘米,宽15厘米,由此可见古道历史的悠久。
  古道上遗存天马关桥,“石门关”石刻(今已佚失),“林阁老大人去思碑”摩崖石刻、“杨公钦”摩崖石刻、“为国为民”摩崖石刻等遗迹。“林阁老大人去思碑”摩崖石刻:位于定西岑古驿道右侧,天马关桥西约1公里的“滴水崖”上。石刻通高3.5米,碑石刻“大清道光戊申岁(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夏四月吉旦”,碑中镌“钦命云贵总督部堂林阁老大人去思碑”,碑左刻“弥川绅耆士民等同勒石”,均为楷书阴刻,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天马关桥:位于定西岭之南,白崖至龙尾关的古驿道上,为单孔半圆拱券,拱圈石以纵联砌置,南北两桥基各立于一天然岩石上,拱券顶厚1.2米,跨径约9米,桥面宽3.7米,长11米,河床至桥面高6.8米,整座桥皆以条石镶砌,无桥栏,有“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之感,为明代石拱桥,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弥蒙古道
  弥蒙古道,即弥渡至蒙化古道。此道为东北——西南走向,总长约70—80公里,是徐霞客所记“迷渡道”向西延伸。为弥蒙之间有史以来的主要通道,历史上蒙化府统领弥川西“蒙三约”地的重要通衢,对弥蒙两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条古道自云南驿起至弥渡,有两条路可通,一条自云南驿经高官铺、清华洞、王家山、饭店、总夫庄、长坡岭、阿古里(今天桥营)、下海子达弥城;一条自云南驿经水目山过大龙潭坡、小铺子、新庄、黄矿厂、白总旗、上海子达弥城。两条古道大部分仍作为今祥云、弥渡两县相邻的村庄相互沟通的大道,少部分已被废弃,或被新筑的乡村大道所替代。
  现存重要文物点有红星小铺子村古驿道:古驿道东到祥云云南驿茶马古道,西到弥城,现存横穿小铺子村一段,全长400米,宽3.4米,在古驿道边有一小段还保存着古驿铺痕迹,小铺子就因古道驿铺而得名。龙箐关古驿道:古道从双树箐门口起至龙箐关垭口约25公里,现仅有新堂房至龙箐关垭口约3公里的路道还留有古时驿道痕迹,古道宽2.3—4.2米不等,最宽处有9米,最窄处1.6米,均以长1.3—1.53米,宽0.3—0.4米不规则红砂石块铺砌路面,路边有古时驿堡遗址,路面上有宽28公分,长30公分,深15公分的马蹄印一个。是当时连接南北两地的重要交通要道,建于唐朝年间,具有重要文物价值。龙箐关石房石刻:石房座南朝北,全部用红砂石条搭建,屋顶以红砂石块建盖,单檐悬山式,面阔2.8米,进深2.5米,高2.5米,三方石刻位于石房后墙,红砂石阳刻浮雕,中间刻王少爷像,西边刻山神土地,东面一方刻天公地母,石刻于三块红砂石上,石块宽0.66—0.76米,高1.2—1.24米,佛像高76—86公分,宽34—50公分不等,建刻于清代年间,具有重要文物价值。
  开南古道
  开南古道,龙尾城经白崖、弥渡、密祉至定边、开南古道。此道是历代滇西沟通滇南的古道,早在唐代就有白崖至开南(即今景东)的旅途日程,《蛮书》载:“白崖城……正南去开南城十一日程”。明代徐宏祖也记有弥渡城西过毗江后,“盖定边,景东大道,皆由此而南去”,此道从龙尾城至白崖一段与白崖道相合,白崖至弥渡一段,即白崖起,经白马庙、大马房、新街、王彦厂、舒家营至弥城,沿线有大白桥、万春桥、王彦厂桥、报恩寺桥、蒙化街桥等五座古石桥。其中,万春桥(俗称大马房桥)、报恩寺桥今已重建,大白桥、王彦厂桥、蒙化街桥均保持旧貌,分别为单拱、三拱石桥,从弥渡西跨迷渡桥(即后来的天渡桥)即上景东大道,经果子园、龙华寺、堡子(或跨姚旗营桥),皆汇于周伏营、高旗营、大庄哨,跨云津桥,过腰惠铺(今加会邑),登景东山坡,进入密祉坝,经密祉铺(俗称“马屎铺”,今名文盛街),过凤凰桥,经安乐铺,翻二台坡,便进入定边县(今南涧)境,继达开南城即今景东。
  自龙尾城至定边一线,里程约120公里左右,整条古道至今仍作为今红岩至弥渡,弥渡 至密祉的主要大道;从密祉文盛街至南涧一段,皆为山道,还保留一些古道遗貌,道路宽敝,一般约在2—3米左右宽,有不少地段还有石板铺道,至今仍然是弥渡南涧两县沿途村庄的主要通道。
  现存重要文物点有白崖城遗址:始建于蜀汉年间,曾作白子国都城,是通往南诏腹地洱海区域的重要门户,一度成为南诏统一六诏的大后门,全城遗址面积达91000多平方米,东城墙残高11米以上,曾出土古砖瓦及青铜器,是研究滇西及弥渡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发展的重要遗存。果子园地龙:地龙是建于地下的流水管道,果子园村地龙长约500余米,用直径0.2—0.3米,长0.5—0.6米,周身有渗水孔的陶制“瓦筒”(水管)连接埋入地下沟中,深度低于小冲河河床1米,一端接水源,另一端接地面水池,共建有四池,第一池为饮用,第二池洗菜,第三池洗衣,第四池牲畜饮水、洗杂物等,正常流量为每小时出水33.4立方米,供全村人饮用。为明代村中吕姓始祖时建,距今已有400余年,为我县典型的古代水利设施。云津桥:明万历年间始建,现存桥系清末弥渡学者李彪倡建,系弥渡通往景东驿道上的重要桥梁,桥为八孔石平桥,跨毗雄河,南北走向,长61米,八孔等跨,跨径4.13米,高2.1米,桥面用长条石铺筑,于80年代洪水冲毁,仅剩南面桥头坊,桥墩和两孔石桥,云津桥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且桥结构式样独特,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文盛街古驿道暨古建筑:文盛街原名“马食铺”,后因此地人才辈出,滇西的茶马古道又从村中穿行而过,是驿道上过往客商、马帮歇息的重要驿站,清代学台戴洪慈路过改名“文盛街”后,一直沿用至今。今日的文盛街,因交通的改道,昔日的热闹繁华已被现今的古朴幽静所替代,成为密祉乡一个拥有300多户人家,1200多人,近600亩耕地的行政自然村。但那古驿道上重要驿站的历史遗迹:古街道、古店铺、引马石、珍珠泉、凤凰桥等依然向人们无言地展示着文盛街昔日的昌盛及其经历的沧桑岁月。
  沿着古驿道,踏着引马石,步入文盛街,一种古朴幽静的氛围已笼罩了全身,街道两旁的建筑,依然故我,在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后,更显古朴沧桑,整个街道最宽处达五米,最窄处仅两米余,只容两三人并排而过,文盛街的古院落,多为“三坊一照壁”,照壁或大或小,或精美或自然,充分体现着地方特色和当时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古驿道上的引马石,是文盛街的另一特色,引马石从文盛街村北奎阁一直铺到村南的凤凰桥,全长400多米,全部用长一米、宽40厘米的石条首尾相连铺筑而成,两边砌以不规则的散石,随着岁月的变迁,当年平整的引马石,已被人踏马踩,凹成板瓦状,默默地诉说着历史给予的荣誉与创伤。
  珍珠泉,是文盛街的另一奇观,珍珠泉为一口1.9米见方,深1.9米的方形水井,整个池子用条石镶砌而成,水质清冽甘甜,数百年来,是过往行人和文盛街人畜饮用的最佳水源,也是文盛街人做豆腐的最佳用水。
  凤凰桥,是古驿道上极负盛名的古桥梁之一,现存古桥重建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此桥横跨亚溪河,桥长14米,宽2.l米,桥面全部用宽0.4米的长石条架成,造型精巧别致,中间的桥墩成棱形,向桥东西突出,犹如桥的两翼,名为“雁翅”,真正体现了“凤凰桥”的形态内涵,既起到装饰作用,又符合力学的原理,充分体现了当时能工巧匠的才智。
  与凤凰桥相连的文明阁,原名“财神阁”,建于20世纪40年代,为重檐攒尖顶,明二暗三层,总高约9.8米,底层高2.8米,古驿道自北向南穿行而过,是古驿道上古驿站关隘的显著标志。跟文明阁相对的是建于村北的奎阁,始建年代不详,为重檐歇山顶,两层,总高约7.2米,是古驿站文盛街重要的古建筑遗存之一。
  纵观整个文盛街,在发展的过程中,留下的文物古迹甚多,恰似本地的花灯艺术,源远流长,成为古驿道上驿站发展的历史缩影,为我们研究弥渡地区古驿道、古驿铺的发展与变迁,研究弥渡地区自古以来交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具体、生动的形象资料,同时,对古驿道古村镇的研究,对当今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边远山区村镇的发展,是一个绝好的借鉴。
  责任编辑 左家琦
其他文献
电弧离子镀具有离化率高,沉积速度快,基体温度低等优点,成为沉积TiN、TiAlN等硬质薄膜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然而,电弧离子镀薄膜中含有大颗粒污染,沉积的涂层表面粗糙度较大,在
想去水目山游玩的念头由来已久,但因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今年八月的一个周末,在朋友的邀约下,终于有幸前往。  在祥云县城稍做停留后,我们一行四人便驱车奔向据说安放着佛门圣物舍利子的水目山。以前曾经间或翻阅过一些关于水目山史料,徐霞客过访、林则徐专谒、担当和尚受戒、吴三桂问卜、大理国时曾有不少王族中人在此出家为僧等记载,都充分说明着水目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从祥云县城向东南方向行20公里左右,
一直以来,能源与环境问题都是全球范围内的热点问题。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和与之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发廉价、来源广泛的清洁能源变得尤为重要。太阳能作为一种来源广泛
一  即使身在俗世,也不必24小时绷紧弦,生活虽然压力太多,还是要留一点时间,从物价、就业或房贷的愤慨里抽身,留心观山水。尽管不一定做到虚云和尚说的“稳坐金殿里,笑看云卷舒”,终究可以怀一颗恬淡平和的心,选择一座山来细细品读。  鸡足山恰恰可以满足内心的这种需求。  樱花次第开落,寻着父亲当年给我讲的鸡足山故事,开始远行。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常爱给我讲鸡足山,令他迷恋的景色与让他不解的佛性。讲他与村
朱光潜先生说:“读书用目有时不如用口用耳。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却是一
期刊
沈周是吴门画派创始人,但是他诗书画全才,在诗文领域也有不小的建树。沈周一生写了一千多首诗,很多诗都是优秀作品。我校以“沈周文化”特色文化,编写了沈周诗文校本教材,其
期刊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建设不断发展,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较为迅速,且由于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质量要求和标准也不断提升,在新型建筑项
期刊
2008年金秋十月,77岁的白族老画家杨德举抱着一摞刚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社主办出版的《中国优秀美术家丛书———杨德举》新画册,来与大家分享新作付梓的喜悦。捧看
剑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以白族为主的剑川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纸扎就是其中一项独具特色的古老传统民间手工技艺,主要分布在全县金华、甸南、沙溪、羊岑、马登、老君山、弥沙、象图等乡镇。  剑川白族纸扎,又名扎作、扎彩、糊纸、彩糊等,其历史悠久,在白族地区影响深远,最早源于古代民间宗教祭祀活动,以后逐渐成为日常生活及庆祝节日的一种装饰艺术。  剑川盛行于唐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