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要在“意识”上下工夫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5tea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高考山东卷第29题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为引子,分别从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等书中选取材料,让考生通过阅读材料思考:(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从新高三学生模拟测试的结果来看存在的问题很多,如:(1)审题不清,知识点不熟。对第一问,部分学生不知道新经济政策指的是什么,甚至把其理解成罗斯福新政的举措,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牢以及审题不清的问题。对第三问,部分学生仅回答了罗斯福新政或者斯大林模式的某一个方面的认识。(2)答题技术不熟练。如对第一问中 “改变”这类题的回答方法,应该包括以前“是什么”,后来“变成什么了”,这才是完整的答题思路,而学生往往仅回答“变成什么样”。比较类题目除要注意答题方法外,找出“比较项”是解题的关键,部分学生没能找出“比较项”却顾左右而言他。(3)对史论的认识总结不够。对第三问学生不能够辩证地认识到斯大林模式和罗斯福新政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起到的作用,往往仅回答其中积极性或者局限性的一个方面。基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历史复习要在“意识”上下工夫,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答题技巧,增强对历史理论的认识。
  1.在“模块内容的框架意识”上下工夫,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第29题考查的是西方经济发展模式问题,隐含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线索,这些内容在课本中均属于主体知识,本题的特色在于通过比较美苏两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经济体制建设道路”,实际上是将前苏联、美国、中国三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结合在一起,注重知识的联系、综合与运用,让学生拥有大历史观,俯瞰苏联和美国经济发展模式,做到胸怀全局。学生在回答第一问时,出现对斯大林经济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回答混乱的情况,除了审题不清之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书中提到的斯大林模式和新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基本知识点的同时更应使学生明确“知识点之间是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如:在复习人教版必修二经济史中关于”经济发展道路“问题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阅读目录总结关键词,学生一般都能从单元标题中总结出第四、第六和第七单元分别讲述中国经济建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前苏联经济建设,接着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国家分别采取怎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即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的计划经济是学习前苏联斯大林模式的结果,在斯大林模式建立前存在着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向社会主义间接过渡的新经济政策,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是在吸取前苏联和近代西方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理解上述三个单元内容间的联系。具体到各单元内的知识点,可以借助框架图或者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识记。“学科知识体系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构建的,反映了对历史的总体认识,体现和涵盖了学科的主干知识,在考试测量中十分重要。只有把握住了学科知识体系,才能保证考试测量在历史观念方面的价值取向,保证考查的是主干知识。……命题的立意和认识的提升都源于学科知识体系。”[1]目前高中历史必修教材分别按照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模块进行编排,在复习时,教师应打破这种孤立,将教材的主体知识构建成立体的知识网络,使学生分析思考历史问题时能做到纵横联系,从整体上看待历史线索、历史阶段和历史作用等。笔者建议一轮复习按照课本专题史的思路复习,遇到关联问题进行拓展联系;二轮复习按照通史思路、根据考纲进行复习,整合教材内容建立新的联系。学生通过一轮复习对专题及部分知识点建立初步认知,二轮复习时才能建立全面立体的知识网络,并培养学生的时序性意识。
  2.在“知识点的概念意识”上下工夫,准确把握知识点的内涵。
  历史基础知识是考查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依托,没有基础知识的掌握,以上的“能力”考查无从谈起,所以新课程改革不会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对基础知识准确完整地把握是应对高考的必备条件,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事实上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过程。第29题对知识点的考查比较直接,不绕弯,比如第一问当中提到的“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第二问直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但从答题情况看,部分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举不出相应的例子。在平时的复习教学当中,知识点或者基本史实的概念化有利于学生全面、清晰地掌握知识点。美国学者布鲁纳认为:“在教学中重要的是掌握基本结构的知识。授以基本结构的知识, 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形成基本概念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历史知识的概念化过程是历史学习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是学习者从众多的史实当中不断总结提炼并进一步深化的过程,知识的概念化有利于学生找出知识点的规律,掌握内在的联系。历史的知识概念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概念和理论性知识概念,即一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基本史实和历史知识内在本质的概况。如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等以名词解释的形式进行教学,包括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基本内容、特点和影响等。这需要教师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概念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要适应专题史体例下的教学,抓住重点知识概念,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不断地进行启发,使学生对知识概念化的认识不断深入。
  3.在“解题的方法意识”上下工夫,完整表达自己的思路。
  学生能否把自己的想法较为准确地表达出来,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或技巧,才能按照题目的要求准确组织语言得到高分,做到“问什么、答什么”。如第一问当中问到“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本题是一道比较类题目,学生需要找出斯大林经济模式和新经济政策之间的联系点,然后把这些联系点前后变化回答清楚。这需要在平时的复习教学当中,针对比较类题目或者“有什么进步性或者局限性”的问法等题目进行总结,让学生有规律可循,完整全面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除了这比较类题的这类解答外,还主要有“评价”类型、“认识、看法、启示”类型、“原因”类型的题目。(1)针对“评价”类型的题目,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回答,如:怎样评价西方殖民入侵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进步性的一面是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解体,西方科技的传入,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灾难性的一面是中国日益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场所和原料产地,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2)针对“认识、看法、启示”类型的题目。需要从对当时历史的影响、对以后长远历史的影响及对本国或世界的影响进行分析。如本题的第三问当中问到“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经济模式的认识”首先讲到斯大林模式对当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从长远来看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现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等情况。(3)针对“原因”类题型的解答,一般要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国际等方面进行回答。如山东卷第28题第三问“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回答时分别从中国国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西方列强的入侵,政治方面是清政府的腐败和顽固,经济方面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弱小,思想文化方面是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等方面进行分析。教师在日常的复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进行针对性的技巧训练,以避免学生拿到题目茫然不知所措的情况,使历史题的解答有迹可循。   4.在“史论的总结意识”上下工夫,提升思维深度。
  这里的“总结”意识指的是对历史理论的感悟,是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反思的意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学生掌握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分析历史问题和现象,使学生能够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看待历史问题。对第三问当中的斯大林模式和罗斯福新政应辩证地进行分析,分别从他们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该题体现出主流史观,折射出时代特征,通过不同的历史现象间的联系进行多视角分析,体现出“论从史出、史由政来”的原则。如何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史论总结意识?首先,学生史论意识总结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不断地自我充电,注意学习最新的史学动态和史学观点,解读教材研读课标。建议在复习当中,抽出相应的时间从历史的角度专题讲解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能从史实的角度加深对政治教师教授的唯物主义的理解。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也应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本题的第三问,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自然能够发现20世纪三大经济发展模式,即斯大林经济模式、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学生在进一步的比较过程中会发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完全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其进步性的一面,但实施国家宏观调控是不同国家制度间的趋势,学生进一步总结出,不同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其历史的个性和共性,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改革的动力在于不断地改革,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其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观。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面对新材料和新情境,允许学生争论,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阅读材料——反馈结果——师生研讨——达成共识——总结升华”这一模式,使学生的思维获得解放,从而使学生对史论能够有所悟,有所感。
  在现阶段,“高考的指挥棒”仍发挥着复习的导向作用,作为一线教师需要按照新课程改革理念去适应新的高考命题思想,鼓励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当中掌握一定的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要通过训练科学掌握答题方法,使思路更加清晰、表述更加缜密,从而真正实现学科能力的提高、人文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宁一.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改革[J].历史教学,2005(4).
  [2]王安平.比较理论研究[J].学园,2010(8).
其他文献
摘 要: 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中学生为应对各种升学考试,科技实践这一块相对来说不够重视,实践经验相对不足。在校期间对他们进行一系列的科学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①通过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为学生的个性
摘 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具有经验性、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等特点的课程。它的开发与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培训方式固然多种多样,但举办系列观摩研讨会,是一种有效的研培模式。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系列观摩研讨会 研究型培训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新课程体系中,是一种具有经验性、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等特点的课程,它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
摘 要: 目前,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扩大和收费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贫困生的问题日渐突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直接影响到高校贫困生的健康发展和教育公平的落实,具有重大的意义。文章通过对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贫困生现状及资助情况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贫困生 资助对策    一、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贫困生现状及成因分析  目前,我院在校全日制学
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进行规范持久的英语口语测试既可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职业语言技能水平,又会对中职英语教学起到很好的反馈作用,因此在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实施英语口语测试势在必行。我结合我校旅游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就课堂教学中进行英语口语测试的可能性、内容与形式、操作与评分等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英语
杨绛先生的《老王》被称为是一篇人性美的赞歌,她笔下的老王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三轮车夫,生活穷困、地位卑微、身有残疾,但真诚善良。作者选取了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看似平淡,但很有挖掘的地方。文章通过多层次的对比,展现了老王的善良与悲苦,进而表现人物高贵的人性美。  一、卑微的生命,高贵的人性  在杨绛的笔下,老王是个“三无者”,即无组织、无家庭、无本钱,极其卑微,一辈子生活得很苦,只靠一辆破旧的三轮
摘 要: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应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有效的、活生生的数学,让孩子有更多机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教学内容 教学情境 教学活动 数学知识 生活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
摘 要: 文章针对环境工程学课程的特点,对课程建设进行了研究,从教材的选择到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分别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结合实验、实践将课堂教学和实际应用相融合的教学思路。整个教学体系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使用基于WEB的环境工程学网络课堂、基于网络多媒体的环境工程学教学平台、基于SQL SERVER2000的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基于ASP.NET的环境工程学相关知识、信息发布网站,结合实验室实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于社会现象的真假、美丑、善恶所表示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的情绪体验。道德情感对人的人格、人性的塑造起着很大的作用。中国古代教育家早已认识到,道德情感包含有认识(理)和情绪(情)两个因素,只有认识的而没有情绪的因素,或者只有情绪的而没有认识的因素,都不能构成某种真正的道德情感内涵。“情理合一”的情感形式,已构成我国特有的道德情感的价值内涵,它是传统语文情感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
摘 要: 我国大学要实现超越,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应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培育世界一流大学所必备的多元文化和独立的人文精神,让大学真正成为研究问题、追求真理、关怀社会的学术场所。  关键词: 大学 “大楼” “大师” 文化建设    一、由大学校门所想到的  有人称:“看到聊城大学的校门,才知道什么叫大。”  聊城大学的校门,一度被誉为“齐鲁第一门”,这个在网络上被称为“高校
我校是一所普通初中,近日,结合多年作文教学经历,我对全校中、高年级200名学生的作文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经统计、分析发现,多数学生对待写作持任务观念,处于“要我写,只得写”的状态,在这种心态下完成的习作往往是闭门造车的虚假之物,许多习作存在主题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言之无物、情感苍白等问题,作文情况不容乐观。之所以出现这一现状,是因为绝大多数学生没有体验到作文的成功与快乐,从而导致写作情绪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