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强烈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角色和专业自主能力越来越受到应有的重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对教师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具备课程生成能力,成为人们对新型教师的基本要求。在这种改革背景下,具有课程意识成为教师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烈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
  关注学习素养 改进课程行为
  栏目主持人:严芳 E-mail:761753566@qq.com
  十几年来,我们重建“课程”概念,试图将“课程”概念提升到“教学”之上,强调“课程”即学习的进程(“学程”)而不是“教程”。可是,至今还有不少执教者不能更新课程观念,仍然专注于“教”的技术问题,倾心于教学程序和设计。教学程序和设计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正确的课程意识,不关注人本身,所谓的程序和设计未必合理,教学行为也难以发生根本改变。J省C市B中学的一次同课异构活动,可以为此提供很好的注脚,也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反思与改进的方向。
  缺乏课程意识,同课难以异构
  参加此次同课异构活动的有四位教师,她们都来自J省C市B中学的语文教研组,分别执教八(5)班(A教师)、八(8)班(B教师)、七(1)班(C教师)、七(5)班(D教师)。教学文本是石钟山的小说《雁》,并未收入该省通用教科书。2014年11月20日上课,19日傍晚她们才知悉教学任务。面对一个教科书之外的文本,有三位教师自述一夜未眠,只有该校语文学科带头人D教师,因为有团队相助,当晚九点钟就已入睡,自称没有受到多少影响。
  “在中学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技能中,从细节来看,最难把握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朗读训练指导技能,二是小说阅读指导技能。” 四位教师迎难而上,都很注重朗读技能训练,B教师还调动教育机智,在师生问答环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声调变化与情感波动的关系。此外,她们还能给学生提供较为切实的阅读指导。
  A教师与学生高频度互动,首先是复述故事,以填修饰语的方式,分析大雁形象;其次,品读殉情段落,分析“他们的梦想”;再次,探讨大雁是否可以不死,概括雁的品质;最后,分析文本中的人的形象,强化对雁的认知,反思对生命的态度。课后作业是阅读赵丽宏的散文《致大雁》,写读后感。
  B教师先引导学生熟悉“雁之事”,再抛出“雁之幸与不幸”,激发讨论。学生一致认为这是不幸,只得转入对不幸的分析。接着,教师诵读杜甫《孤雁》、俞樾《右台仙馆笔记》等材料,引入对“雁之美”的感悟。最后,完成板书设计“生命=自由 尊严 陪伴 爱情”。课后作业是阅读《斑羚飞渡》《外婆的手纹》《麻雀》《我的四季》中的一篇或几篇。
  C教师先抛出教师对雁的评价(“悲观”),从而激发学生讨论;再转入对人的形象的解读,达成众生平等的共识。最后,要求学生当堂给大雁或张家夫妇写一段话,并相互交流。课后作业是修改这段话,阅读赵丽宏的《致大雁》。
  D教师的教学重点也是形象分析。先分析大雁形象,总结雁之梦及追梦过程。然后变换视角,由雁到人,体味雁与人的品质差异。最后带学生听歌读诗词,为受伤大雁谱写一曲《雁殇》。
  从教学设计和流程上看,四位教师似乎做到了同课异构。然而,如果换个角度分析,这四堂课至少有三个共同的缺点。其一,四位教师中有三位严格掌控课堂进程,学生只是在她的安排下按部就班练习文本朗读和分析能力。B教师在部分环节的失控只是无心之失,并非有意为之。其二,她们都混淆了小说教学与散文教学的差异,没有围绕小说文本的教学需求来设计、组织教学,没有“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甚至没有介绍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基本特点。A教师虽然在课上提及,作者有时难以左右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但这只是一闪而过的灵光。C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特别提醒自己,复述故事环节时“要有意识地抓住小说的几个要素,加强学生对小说的这个体裁基本知识的掌握”。实际上,她也忙于人物形象分析和主旨探讨,根本没有提及相关的小说知识。其三,她们的作业设计都只着眼于内容拓展和情感体验,而不考虑小说文本学习的独特性。前三位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相关题材的散文并写读后感,D教师竟然要求七年级学生写歌词而没有具体的指导。
  从这次同课异构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四位教师在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时思路不够开阔,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够精准,教学方法也不够灵活。有人将之归结于小说文本难教。这的确是一个普遍问题,很多人都在讨论“怎样教小说”。李卫东老师指出,“了解学生阅读小说的实际困惑和需求,是教学小说的起点;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的困惑,就要有小说文体知识的支撑;而如何根据小说文体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选择合宜的知识,并最终把知识转化和表征为有意义的教学形式,切实帮助学生提高解读小说的能力,增进文学审美的素养,就成为小说教学的重心所在”。诚然,小说文本教学之所以成为难题,原因恰恰在于,教师只重视教技能,而不是教人,更不是教人学习。只有重建课程意识,重视学生的阅读困惑和学习需求,辅以小说知识教学,教师才能真正教好小说,教学生学会阅读、欣赏甚至创作小说。
  坚持人本观念,教学不再僵化
  教师首先应该抛弃“背课”或半“背课”的做法。上述四位教师把文本教学限定在预设范围之内,没有完全照顾到学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之下也能“戴着镣铐跳舞”,通过阅读、思考、讨论,有自己的生成与建构。不过,这只是“半推半就式学习”,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很难拓宽学生的视野,也很难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批判意识。
  如果不想严格控制课堂,使教学过程活泼起来,教师至少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学生阅读文本时可能遇到什么样的困惑,二是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小说文体知识,据此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第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在阅读文本中遇到的真实困惑,而不是先入为主,通过特定问题的激发,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进而教授预定的教学内容。   直面学生的阅读困惑,要求教师能够立即解疑释惑,或者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去解疑释惑。这需要足够的教育机智,能随机应变,还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并认真备课。这种准备不是“背课”,而是充分考虑本校、本班所处的社会与文化环境,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本学期语文教学内容的序列,在此基础上,预想学生可能会遇到的种种问题,并将其大致归类。
  落实“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还需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来选择与组织学习内容。这种需求,可以是学生的主动需求,但绝不能等同于学生的现时喜好;也可以是根据人的发展规律和本班学生实际而预判出来的未来需要。这些需要,又可以分为知识方面的需要、能力方面的需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的需要。
  就小说文本教学而言,应该与学生共同学习与小说有关的核心知识概念,诸如“虚构”“艺术真实”“审美价值”,“情节”“突转”“反转”“延宕”,“人物”“环境”“细节”“语言”“陌生化表达”“主题”,“叙述者”“隐含者”“可靠的叙述者”“隐含的叙述者”,“象征”“反讽”“互文性”等等。对于七八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可以了解“人物”“情节”“环境”“虚构”“细节”“语言”“叙述者”和“隐含者”等概念。相应地,教学中可以采用“提供资料——还原比较”“知识讲解——表里转换”“矛盾激疑——置换体验”“变式练习——重写故事”等策略。
  相关知识的学习不仅不影响一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反而会让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养成落到实处,体现小说文本独特的教学价值。就《雁》而言,正因为大雁自杀是虚构出来的故事,才能比较出寻常生命惯有的委顿状态;正因为寻常苟活者多见,这个虚构出来的故事才能让人感到震撼。虚拟世界与客观现实的强烈对照,更容易建构上述四位教师试图引导学生建构的众生平等观,乃至更多,课堂教学也不再僵化。
  关注学习素养,改进课程行为
  执教者如果缺乏课程意识,教学过程中就只会重视技能授受和知识传承,而不关心教学价值问题。不关心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过度重视教学程序和设计,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授受,最终连知识与技能层面的教学目标都难以实现。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以人为本,重建课程意识呢?学习素养是个抓手。教是为了不教,所谓“不教”,就是学生已经掌握获取知识、锻炼技能的能力,即学习素养。学习素养主要体现在“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和“身心健康”三大领域。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能够为学习提供保障。就学校教育而言,关注学习素养,主要关注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两大类,具体包括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应用所学的能力等方面。
  要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教师必须更新课程观,着眼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来设计并展开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除了看得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外,还有许多“看不见的课程”。 其中包括教师的言行,也包括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被视作课程行为。
  人们在与外界接触以及与其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受到他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行为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也是学习。可是,人们常常只就课堂学习而谈学习,就学习内容而谈课程。即使是备受关注的以学习内容(特别是知识与技能)为主体的课堂学习,其中也存在不受重视的“偶然的学习”。殊不知,“这种学习与主要学习同时进行,有时候还取而代之”。“比方说,在‘主要’学习历史的时候,一个学生可能附带地学到了有效的学习习惯、对学校的良好态度或者对整个学习的爱好。但是,经过学习他也可能认为:在他的历史课上应该考虑的主要是争取好分数,而且为了争取好分数可以不择手段。”
  现代教师往往只关心“主要的学习”和“看得见的课程”,偏重知识授受和技能训练,忽略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学习素养的培育。各门学科都强调知识的精确性,学科知识体系呈现的是精确的通论性质的科学知识。这样一来,学科有了边界,能够清晰可见。体育课不考虑德育的事情,语文学习中的听说读写训练不在意纸面之外的现实世界。课程被具体化,等同于具体学科知识和技能,它们边界清晰,内容具体,不用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也不用辩论学科知识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而言,读懂教材、听明白教师的讲解、做对习题即可。只有精确的学习,几乎没有浪漫的和综合的学习阶段。反复讲解、题海战术自然而然地出现,学习质量观日渐扭曲,没有多少人真正关注学习素养的问题。
  近些年来,建构主义理论渐受重视,但是这种理论所属的人本主义——认知学说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走进课堂。尽管很多教师相信自己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或学习的促进者,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仍以指导者自居,只给学生少量的自我建构的自由,甚至只给表面的自由,本质上仍然是强力控制与灌输。过分控制与灌输,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之间就有了壁垒,课堂上授受的至多是僵化散碎的知识与经验。他们陶醉于口头纸面的东西,或矜才炫学求之过深,或陈陈相因毫无新变,不愿意认真看一眼讲台下的学生,更不愿意去想一想教与学的真正意义。
  正因为如此,笔者才期待广大同仁能够关注学生的学习素养,进而更新课程意识,改进课程行为。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孙维娇名师工作室遵循语文教育规律,本着“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实践探索、共同发展”的理念,深入开展“科学界定和归纳中学语文教学核心知识点”及“中考语文试题研究”的研究工作,长期坚持“自主读写、情感体悟”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并依托黄石八中全省初中校长培训基地,对省内外参训校长所在初中进行精准帮扶。  孙维娇,湖北名师,特级教师,湖北省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师范学院、黄冈师范学院兼职教授
与会代表一行参观云南西仪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兵器工业第二0八研究所《轻兵器》杂志社副主任刘兰芳主持座谈会  此次论坛的汇报主要围绕新一代轻武器与防暴装备体系展开。较多论述了智能化弹药和智能观瞄装备,亦有涉及装备体系建设和适用环境的探讨。  光电观瞄领域,我们的报告《智能光电瞄具现状及未来发展探讨》围绕智能化发展方向,在瞄具发展历程和智能瞄具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国外瞄具现状,提出发展智能瞄具所需关
2018年11月26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生本教育专家、学者、各教育局分管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导、教科院(教研室)教研员、学科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近1000人齐聚美丽的汉水之滨、“江汉明珠”汉川市,召开“聚焦生本教育,落实核心素养”观摩研讨会,共同研讨教育理念,引领教育改革。  汉川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伟,孝感市教育局副局长张晓琴,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肖昌斌,汉川市人民政府督查室主任高厚华,汉
LAMG的前身斯通纳96轻机枪是著名枪械设计师尤金·斯通纳生前最后的设计作品,渊源则可以追溯到世界上第一支模块化轻武器——斯通纳63轻机枪。而LAMG采用的恒定后坐原理,则要从更早期说起。苏利文及其恒定后坐原理  詹姆斯·苏利文(dames Sullivan)1933年出生于美国阿拉斯加州,后随父母移居华盛顿州西雅图。苏利文1953~1955年在美国陆军服役,退伍后在华盛顿大学取得机械工程学位。1
“设计应用”是小学美术教学的四大领域之一。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阶段的12册《美术》教材中,“设计应用”教学领域占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内容,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喜爱上这部分内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所有学生对美术等非考试性科目都有天然的兴趣。其实不然,任何一门学科,当我们把它作为一门课程来规范地开设时,学习的过程都是枯燥的。教师创设生活情境,能有效地提升学
人物是小说的构成要素之一。解读小说类文本时,抓住故事中的人物,发现其与故事情节、表现形式、环境营造、思想主题等方面的关联,能较为深刻地理解小说。笔者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九年级下册的《变色龙》为例,具体谈谈人物在小说解读中的多重作用。  一、抓住人物就抓住了情节关联  小说情节是指作品在特定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生、发展以及解决的过程。情节通
育才二小构建了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为依托的“对话式”教师研修模式,初步形成了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为基点的学研氛围。  一、建设要点及诠释  学校课题组依据教师学研行为的主动性、针对性、合作性、专业性特征,将教师学研文化建设的要点定位为“自主求真、聚焦实践、平等对话、共享共进”。  自主求真既要求学研行为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或者说是一种工作习惯,又要求教师遇到专业问题时
“幸福”,一个令人神往的词。课堂本应是幸福的,因为在这里,孩子可以交朋结友、增长才识,教师可以得英才而育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当前的课堂,“幸福”似乎与师生渐行渐远,“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成为很多师生切身的感受。  有这样一所学校,她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师生的“幸福”中去。在这里,学生阳光灿烂,教师奋发有为,课堂和谐融洽。这所学校的名字叫——武汉市光谷第六小学。  “幸福课堂”不能仅仅传授
刘国正先生曾说过,教室的四壁不应是水泥的隔离层,而应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这句话引发了我的思考。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空间是相对封闭的,教室四壁确实是水泥的隔离层:独立分割的教室安排,固定且理性,可以看成是工业化流水线生产模式在教育中的复制。它满足的是以传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进入现代信息时期,教的方式、学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召
戏剧是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因为教师教学时面对的剧本是以纯文字的形式呈现的,所以讨论戏剧类文本的解读策略,主要对象是戏剧语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它能充分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等;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它们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