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无量“鸡蛋石”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kai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是上帝的造化,还是地壳的变迁,铸就了一批批鬼斧神工的地质奇观。
  在大理州南涧县无量乡境内的把边河上,有一个神奇的卵形巨石紧紧卡在无量山和哀牢山之间的峡谷中,把位于把边河西岸的无量山和东岸的哀牢山连接起来,成为把边河两岸人们往来的天然桥梁,当地人把此卵形巨石称为“天生桥”,又称“鸡蛋石”。
  无量“鸡蛋石”为灰白色的硅质石,石质坚硬细腻,硬度接近玻璃,表面光洁滑润,呈现出珍珠般的光泽,色彩十分淡雅细致,酷似熟鸡蛋的蛋白。
  从无量乡政府出发,步行只需用十分钟就可以到达把边河东岸,爬上长轴五米,短轴三点五米,重约二百吨的“鸡蛋石”,仰视巍巍无量山与莽莽哀牢山并排屹立,同向延伸,遥相呼应,小普公路如玉带般的蜿蜒盘旋,萦绕在哀牢山的山腰上。俯瞰天生桥峡谷,惊险奇绝,两岸危崖耸峙,怪石嶙峋,慑人魂魄,波涛汹涌的把边河水,奔腾咆哮着从“鸡蛋石”下奔涌而出,河面白浪翻滚,涛声震天,层层飞溅的浪花在明媚阳光的照射下,形成一道道美丽的彩虹。“对门阿妹(阿郎)是哪个,唱支调子(山歌)你过来”,两岸山谷中不时传来一阵阵悠扬的情歌,人们在领略“天生桥”神奇美妙风光的同时,深深感受到彝家姑娘与小伙的多情与浪漫。
  传说无量“天生桥”是由观音老母派一只神鹰叼石造就,对它拥有的神奇美丽,民间有许许多多传说,但没有更细更远的文字记载。有关专家从“鸡蛋石”的层面、倾角分析判定,它是上亿年前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
  似一个直立鸡蛋的“天生桥”,从不同角度看,使人产生不同的遐想,把边河西岸的那两个悬空的巨石好似父母正在焦急地呼唤离家出走的孩子,那份难舍难分的亲情使人慨叹。
  沧海桑田,地质变迁,无量“鸡蛋石”这一奇特的地质景观,留给后人们几多思绪几多欢乐。
  (王永虹)
  
其他文献
  
期刊
树在地球上诞生比人早,我们没有理由不对树表示敬意。   边城有树的历史比我长,我没有理由不对边城与树表示赞叹。   哪一天,没了树,边城向风沙投降后撤退,那将是我们心头永久的痛。   边城有树,才抵得住风沙的肆虐。   年轻时从南方来支边的人老了,不回去了,夕阳西下,在边城的林荫道上慢慢散步时,嗅到了一股江南湿润的气味,好像叶落归之于根,此时,本地出生的孙子在树荫下正做着一
期刊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个热闹而又难忘的日子。根植于中华文明沃土的端午节,在这天回到了龙的传人的怀抱。伴随着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东方巨龙的子孙们开始尽情地以节日的独特方式欢度“端午”。人们身挂香袋,头上或家中插上菖蒲或艾叶,观赏那扣人心弦的龙舟赛会,或者参加那精彩纷呈的斗百草游戏。在这当中,人们自然也不会忘记吃那诱人的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已成国人习俗,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龙舟赛会可
期刊
人类自从心中初孕向往文明的萌芽,似乎从来不甘心向命运屈服。掀开厚重的人类文明史册,我们可以从古旧发黄的字里行间寻觅出当初曾辉煌而跳跃的一幕:就是天水这一抔黄土,曾掩埋忠骨,曾包藏苦涩,曾隐匿财宝,曾遗落秘史。当我们触摸到一段历史的残骸,祖先们隔世的余温便会温暖我们的手指,自豪和光荣便会从心中升腾。   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国农业文化的摇篮,属黄河流域的渭河上游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一期彩陶和农业遗
期刊
位于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市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闻名中外的千年名刹——大佛寺就坐落于张掖市内西南角。大佛寺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并历元、明、清三代,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蒙元时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到过张掖大佛寺,并对大佛寺做过详细描述。上世纪末,被中国国务院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大佛寺还是甘肃省佛教文化的荟萃之地,寺内珍藏的佛教文物大都是罕见的稀世之宝。这里
期刊
  
期刊
近几年,辽宁、甘肃两省先后动用巨资分别建造藏书楼,目的都是为了珍藏文溯阁《四库全书》。双方都认为《四库全书》非己莫属。辽宁省一些著名人士、政协委员联名呼吁有关方面,为了实现书阁合璧,保持文物的完整性,要求甘肃省归还文溯阁《四库全书》;甘肃基于在危难时刻受命,并在37年里,以对中华民族文化遗产高度负责的精神,在保护问题上巨大的付出和气候适宜等条件,表示有能力继续保护好国宝。    何为《四库全书》 
期刊
知道于利祥这个名字纯属偶然。那是在朋友家书桌的台板下,在为数众多的名片排列中,一张设计得很别致的名片吸引了我的眼球,名片正中很简洁地写着“旅行者于利祥”几个字,下面是“我与你,未相识,天各一方;今相逢,便是朋友”。寥寥数语,已经在我的眼前勾勒出一个豪爽仗义似乎又洒脱不羁的形象。   真正结识于利祥,是在他完成了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之后回到家乡,征尘未洗劳顿未消的时候。通过朋友的引荐,我以一种
期刊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高50厘米口径18.4厘米  1956年甘肃永靖征集,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泥质红陶。器敛口,宽肩,腹以下渐收,平底。颈部有四钩形钮。器表打磨光滑。器身用黑彩绘有旋涡纹,水波纹等。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原地区彩陶文化日渐衰落,而甘青地区的彩陶文化却日趋发达,马家窑文化最具代表性。此器形体高大,造型罕见,施彩鲜丽,纹饰精美,线条流畅自然,充溢动感,保存完好,是马家窑文
期刊
从伊盟坐车到塞上古城榆林,已是第三次了。   记得前两次是在1984年的冬天。我坐在大巴里,冷清清地望着窗外,大漠里的沙蒿、荆条和红柳,虽然都落了绿色的叶片,但那细长的密匝匝的丛丛红柳,远处的如一堆堆火烧云,近处的仿佛透着红色的血脉,在鄂尔多斯的寒风中摆弄她纤细的腰肢。你不能不爱慕地惊叹她是沙漠中的红姑娘!   她不只是沙漠中的红姑娘,她还应该是巾帼英雄呢!农民把成熟的柳条割下来,编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