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姑娘童话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l19801110t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伊盟坐车到塞上古城榆林,已是第三次了。
   记得前两次是在1984年的冬天。我坐在大巴里,冷清清地望着窗外,大漠里的沙蒿、荆条和红柳,虽然都落了绿色的叶片,但那细长的密匝匝的丛丛红柳,远处的如一堆堆火烧云,近处的仿佛透着红色的血脉,在鄂尔多斯的寒风中摆弄她纤细的腰肢。你不能不爱慕地惊叹她是沙漠中的红姑娘!
   她不只是沙漠中的红姑娘,她还应该是巾帼英雄呢!农民把成熟的柳条割下来,编织成一片一片的柳芭,再把一片一片的柳芭子铺在沙漠上,十里百里地铺下去,于是沙漠上就筑成了柳芭子公路。汽车就变成了沙漠之舟,负重的骆驼望着它妒嫉得吹鼻子。但当时我望着这种柳芭子公路,心里就想起过一个被认为是天方夜谭的故事。
   其实,那故事是真实的,并没有浪漫的虚构,发生在50年代初。有一天,西安某公路机关接到一个告急电话:“公路着火了!”接电话的年轻人连火的方位也没有问,就断定这纯系疯言疯语。公路怎么会着火呢?是的,坐在西安城里的人听到公路着火,无异于听到自来水着火一样。当然,如果你走走这种柳芭公路,就会发现沙漠中的柳芭子异常干燥,车轮会把那一枝枝柳条压扁,甚至压成一丝一丝的,如棉似絮。若有粗心人从车上扔下烟头,百十里一段一段的柳芭子怎能不着火。火再趁沙漠中的老黄风,犹如飞奔的火龙,追逐着汽车,那是何等惊心动魄的悲壮场面!
   红柳姑娘在大火中化为灰烬,随风撒入沙漠,结束她悲壮的一生。
   沙漠公路如果断了柳芭,汽车在虚沙之中的艰难爬行我是见过并在《山高水长两万里》那篇文章中做过描述的:“汽车进了大漠虚沙中,寸步难行。但聪明的司机会从车厢里抽下两根自备的约摸丈把长的木椽,分别放在车两边前轮胎的夹缝中,让汽车吼叫挣扎,慢慢沿木而至尽头,再从车后抽出那两根椽,换到车前,再吼叫挣扎,如此反复,艰难前进。”
   今天,从包头之南的伊盟坐上大巴,行走在直通榆林的平坦而宽阔的柏油公路上,想想公路着火,沿木爬行,仿佛是我自己给红柳姑娘编织的童话。
   大漠往日的荒凉片断虽然时时还会出现在眼前,但公路的两边,却完全是另一派新景观了:饭店、车铺、百货、土产……如一丛一丛的红柳,惹人眼目!有些小楼顶修成城垛形,作为装饰,有些店起名“长城”、“塞上”、“红柳”等等,西部开发带来的繁荣与古老的长城文化融合得真叫人激动!
  
其他文献
日本在世界上算不上文物大国,但他们对文物的研究和保护却是值得称道的。   我在搞文物工作的10余年中,有幸五次访问日本,所见所闻,印象很深。   我第一次访日是1989年3月随中国文化部外联局代表团去的。这次访日专题并不是考察文物,但我留心的却是文物。我们被安排参观了冲绳、奈良、京都等文化名城的重要文物古迹。   冲绳的文物古迹很多,我们的行程中自然安排了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先后参
期刊
  
期刊
树在地球上诞生比人早,我们没有理由不对树表示敬意。   边城有树的历史比我长,我没有理由不对边城与树表示赞叹。   哪一天,没了树,边城向风沙投降后撤退,那将是我们心头永久的痛。   边城有树,才抵得住风沙的肆虐。   年轻时从南方来支边的人老了,不回去了,夕阳西下,在边城的林荫道上慢慢散步时,嗅到了一股江南湿润的气味,好像叶落归之于根,此时,本地出生的孙子在树荫下正做着一
期刊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个热闹而又难忘的日子。根植于中华文明沃土的端午节,在这天回到了龙的传人的怀抱。伴随着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东方巨龙的子孙们开始尽情地以节日的独特方式欢度“端午”。人们身挂香袋,头上或家中插上菖蒲或艾叶,观赏那扣人心弦的龙舟赛会,或者参加那精彩纷呈的斗百草游戏。在这当中,人们自然也不会忘记吃那诱人的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已成国人习俗,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龙舟赛会可
期刊
人类自从心中初孕向往文明的萌芽,似乎从来不甘心向命运屈服。掀开厚重的人类文明史册,我们可以从古旧发黄的字里行间寻觅出当初曾辉煌而跳跃的一幕:就是天水这一抔黄土,曾掩埋忠骨,曾包藏苦涩,曾隐匿财宝,曾遗落秘史。当我们触摸到一段历史的残骸,祖先们隔世的余温便会温暖我们的手指,自豪和光荣便会从心中升腾。   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国农业文化的摇篮,属黄河流域的渭河上游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一期彩陶和农业遗
期刊
位于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市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闻名中外的千年名刹——大佛寺就坐落于张掖市内西南角。大佛寺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并历元、明、清三代,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蒙元时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到过张掖大佛寺,并对大佛寺做过详细描述。上世纪末,被中国国务院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大佛寺还是甘肃省佛教文化的荟萃之地,寺内珍藏的佛教文物大都是罕见的稀世之宝。这里
期刊
  
期刊
近几年,辽宁、甘肃两省先后动用巨资分别建造藏书楼,目的都是为了珍藏文溯阁《四库全书》。双方都认为《四库全书》非己莫属。辽宁省一些著名人士、政协委员联名呼吁有关方面,为了实现书阁合璧,保持文物的完整性,要求甘肃省归还文溯阁《四库全书》;甘肃基于在危难时刻受命,并在37年里,以对中华民族文化遗产高度负责的精神,在保护问题上巨大的付出和气候适宜等条件,表示有能力继续保护好国宝。    何为《四库全书》 
期刊
知道于利祥这个名字纯属偶然。那是在朋友家书桌的台板下,在为数众多的名片排列中,一张设计得很别致的名片吸引了我的眼球,名片正中很简洁地写着“旅行者于利祥”几个字,下面是“我与你,未相识,天各一方;今相逢,便是朋友”。寥寥数语,已经在我的眼前勾勒出一个豪爽仗义似乎又洒脱不羁的形象。   真正结识于利祥,是在他完成了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之后回到家乡,征尘未洗劳顿未消的时候。通过朋友的引荐,我以一种
期刊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高50厘米口径18.4厘米  1956年甘肃永靖征集,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泥质红陶。器敛口,宽肩,腹以下渐收,平底。颈部有四钩形钮。器表打磨光滑。器身用黑彩绘有旋涡纹,水波纹等。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原地区彩陶文化日渐衰落,而甘青地区的彩陶文化却日趋发达,马家窑文化最具代表性。此器形体高大,造型罕见,施彩鲜丽,纹饰精美,线条流畅自然,充溢动感,保存完好,是马家窑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