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学诠释生活,让体验点燃思维的火把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liu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导读]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无论是从数学的产生还是从数学的发展来看,数学与现实生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只有将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地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基于此理念,笔者把“学生活中的数学”作为贯穿教学始终的主线,让学生感受概念课也能充满生活情趣,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片断一
  师:哎呀,讲桌上有这么多灰尘,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和我一起把讲桌擦干净?
  (学生们先是惊讶地看着教师,继而纷纷要求上台,一个叫李明的学生干脆拿着抹布跑上了讲台)
  师:你擦电脑屏幕,我来擦讲桌面。请同学们猜一猜,我俩谁先擦完?
  生:李明先擦完!
  师:是这样吗?咱们开始比赛。
  (在“加油”声中,李明果然赢了)
  师:你们真神!怎么知道我一定会输呢?
  生1:李明擦的地方那么小,您擦的地方比他大多了,您当然会输了。
  生2:因为讲桌的面大一些,电脑屏幕的面小一些,所以李明会赢。
  [反思:本节课是概念课,抽象的概念往往带给学生枯燥无味的感觉,怎样在一开课就吸引住学生呢?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擦灰尘”是学生几乎每天都要做的一件事,借助这件不起眼的事来创设比赛情境,不但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为将要探究新知做好了心理准备。]
  
  片断二
  师:在我们身边任意找两个物体,用手摸一摸它们的表面。
  (学生很有兴趣地找物体,有的学生甚至闭上眼睛慢慢地摸)
  师:有什么感受或发现?
  生1:我摸的是数学书和文具盒的表面,我发现数学书的表面比文具盒的表面大。
  生2:我摸的是课桌面和练习本的面,我感觉练习本的表面光滑一些,课桌面粗糙一些。
  生3:我摸的也是课桌面和练习本的面,感觉摸课桌面用的时间长一些。
  生4:摸的时间越长,说明物体的面越大。
  ……
  师:都说得非常好,还有特别的发现吗?
  生5:物体的表面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
  师:你概括得太棒了!确实,物体的表面有大小之分。(多媒体出示一组封闭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那么,我们以前认识的这些封闭图形有没有大小呢?
  生6(指着屏幕上的图形):封闭图形也有大小之分,看,这个正方形就比长方形要小。
  生7:那个圆形比三角形大一些。
  师:看来不仅物体表面有大小,封闭图形也有大小,通常我们把它们的大小说成是它们的面积。比如: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练习本封面的大小就是练习本封面的面积。现在,你们能说说什么是面积吗?
  生8: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生9: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反思: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表面的大小有认识,只是不能用数学的眼光来捕捉数学问题。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怎样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教学。“在你们的身边任意找两个物体,摸一摸它们的表面,有什么感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调动起已有的生活经验:“摸的时间越长,说明面越大。”这些丰富的感性认识,无疑为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铺就了一条坦途。]
  
  片断三
  师:黑板面与课桌面相比,谁的面积大一些?
  生1:当然是黑板面的面积大,用眼睛一看就知道了。
  师:对,用眼睛看其实就是观察,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观察法”。拿出准备的红纸和绿纸,谁的面积大,看得出来吗?
  生2:这用眼睛就看不出来了,但我可以比出来。
  师:哦,你来比给大家看一看吧。
  生3(把两张纸叠放在一起):看,红纸多出来一些,所以红纸的面积大一些。
  师:你真聪明!知道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什么吗?叫重叠法。
  [反思: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数学上的许多方法都来源于生活的积累和提炼,而提炼后的方法又常常被运用到生活中。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在他们的生活经历或生活体验中也有一定的积累,只是还不能够把这些积累加以提炼。如用眼睛看来比较黑板面与课桌面的大小、把两个物体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等,这些举动学生常常下意识地就做了,让学生自己先做出来,再用数学语言说出来,学生的感受是深刻的。有了这珍贵的感受,学生还能不热爱数学吗?]
  
  片断四
  师:再拿出黄纸,用重叠法比比黄纸与红纸,谁的面积大?
  生1:不好比,都有多出来的部分。
  生2:估计两张纸的面积一样大。
  生3:不对,好像黄纸的面积大一些。
  生4:老师,他们都不能肯定,说明用观察法和重叠法不能比较出这两张纸的面积谁大谁小。
  师:那怎么办呢?
  生5:我们可以用别的方法吗?
  师:当然可以。我为各小组准备了一些学具,看大家能否用这些学具比较出是黄纸大,还是红纸大。
  (一番思考后,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用学具进行实验)
  师:大家有结论了吗?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生6:我们小组是把这两张纸放到方格纸上来量的,因为黄纸占的格子多,所以黄纸的面积就大。(边说边在投影仪上展示给大家看)
  生7:我们小组除了在方格纸上比,还在两张纸上摆了正方形(把作品放到投影仪上)。看,黄纸上摆了9个小正方形,红纸上摆了8个,说明黄纸比红纸的面积大。
  生8:我们的方法跟你们一样,只不过我们还用圆形和长方形试了试,这是我们的作品(说着也把作品放到了投影仪上),我们感觉用长方形摆起来很麻烦。
  生9:我给你们提个意见:圆形没有占满纸,还有很多空隙,怎么能比呢?
  生10:你看,两张纸中每一块空隙的大小一样,我们先数圆形,再数空隙,不是也能比吗?
  (学生们都点头表示认同)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智慧比较出了黄纸和红纸的大小,现在,咱们一起来重温一下你们的发现:先思考方法,再通过做实验来验证。看(多媒体出示学生的几种摆法图),这是你们做实验后的结果,你们认真观察一下,它们有共同点吗?
  生11:每次选用的图形都一样。
  生12:每次选用的图形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师:说得真好。如果两张纸选用的图形不同,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生13:我认为不能(边说边跑到讲台上,指着屏幕上的两个图)。看,黄纸上摆了9个圆形,红纸上摆着18个小长方形,因为圆形与长方形谁大谁小我们都不知道,怎么能比较出黄纸和红纸的大小呢?
  师:非常有道理!无论我们选用什么图形,只要标准一样,就可以比较出它们的大小。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面积单位。根据刚才的实验,大家想一想,用什么图形来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呢?
  生14:我觉得都可以。
  生15:圆形不可以,因为圆形的面积不能代表物体表面的面积。
  生16:用正方形最好,很方便。
  (大家都点头同意)
  师:知道吗?你们好伟大,因为你们的想法与数学家们的不谋而合。
  (教师的评价使学生们的脸上绽放出惊喜的笑容)
  [反思:让学生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怎样突破这一难点?关键在于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比较红纸与黄纸的大小,是在学生刚刚知道了观察法和重叠法这两种数学方法后进行的。此时学生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让他们比较这两张纸的大小,无疑为学生继续扩大战果提供了机会。学生在用重叠法比较不出两纸张大小的情况下,不仅没有气馁,反而产生了更强烈的探究欲望:“我们可以用别的方法来比吗?”在这样的氛围下,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呢?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探索中发现,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于是,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学生们有模有样的科学研究过程,还有什么能比学生的这种体验更重要呢?在这个探究过程中,经验被顺理成章地借用了,所以在拼摆的过程中,学生们不约而同地选用了相同的学具摆在红纸和黄纸上,统一面积单位的观念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会意了。这样的会意,能不使学生的心中升腾起对数学的挚爱之情吗?]
  
  片断五
  师:表示物体的长度要用到长度单位,那么,表示面积就要用到面积单位。想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吗?翻开书,认真读P73—74的内容,读的时候,把你认为重要的或不太清楚的地方作上记号。
  (学生们很认真地看书)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1:我知道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生2:我还知道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各有多大。
  师:谁来说说看?
  生3: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
  (在学生的叙述中,教师分别把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贴到黑板上)
  师:在学具袋里找一找有没有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找到后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大小。然后在身边或身上找一找,哪个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4(指着衣服上的扣子):这颗扣子的面约有1平方厘米。
  生5:这枝铅笔橡皮头的面有1平方厘米。
  生6:我的这颗门牙的面,还有食指指甲盖的表面,它们都是1平方厘米。
  ……
  师: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分米有多大?
  (一生举起手做手势,引来了一阵笑声)
  生7:不对,这是1分米,不是1平方分米,应该比个正方形出来。
  (在他的提醒下,学生们依据黑板上贴的1平方分米的教具,用两只手比出了一个正方形)
  师:谁来估一估,咱们数学书的封面约有几平方分米?(生答略)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看到底是多少。
  (学生量出约是3平方分米)
  师(出示一张1平方米的纸):猜一猜,它有多大?
  生:1平方米。
  师:黑板约有几平方米?(生有的猜3平方米,有的猜4平方米,还有的猜5平方米)谁估得最接近,怎样知道?
  生8:拿这张纸去量就知道了。
  师: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地方约有1平方米?
  生9:地下的一个方格、天花板每4块拼在一起,我们的4张课桌拼在一起都有1平方米大。
  ……
  师:看来,咱们的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数学,数学的用处大不大?
  生10:数学的用处太大了,我一定要学好数学!
  [反思: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是新课标的又一理念。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安排学生自学,学生自学后获得的仅是一个表象,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我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上或身边寻找1平方厘米大的东西、估课本封面和黑板面的大小等。这些活动为学生搭建起了数学与生活的桥梁,给了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的机会,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面积与面积单位的理解,而且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趣味及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学生们的话就是对数学魅力的最好证明:“这节课学得真开心呀!数学好有意思呀!”]
  
  [点评与拓展]
  
  这是一节典型的概念课。概念课给人的感觉总是单调乏味,抽象与枯燥成为它的代名词。如何改变概念课的老面孔,给予它新的生命气息,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这是许多数学教师一直困惑而又没能有效解决的教学难题。范文巧老师在此做了开创性的探索。
  
  一、植根现实,启动生活积累
  与面积、面积单位有关的事例和现象随处可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与把握数学知识,是范文巧老师一贯的教学作风。这节课,范老师更是把每天都要做的劳动(擦讲桌)作为教学的引入,让学生在简单的生活事理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的真实与奇妙,不仅愉悦身心,而且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整课教学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如摸一摸书面与文具盒、估一估黑板和课桌面、找一找1平方厘米的物体表面等等,教学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数学——生活——数学。
  
  二、亲历过程,关注情感体验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并指出:“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要获得促进自我发展必备的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在“面积单位”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时,给予了学生充分实践的机会。如用小圆片量、用小长方形量、用小正方形量……想一想、比一比、说一说……把数学家探索、确定面积单位的漫长过程,也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从中我们深深理解了教师的良苦用心。这是寻找“面积单位”过程的真实再现,学生发现的仅仅是知识吗?不,学生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与快乐!
  
  三、发展思维,提高数学素养
  在上述案例中,我们还发现教师非常重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是数学思维的两大特性。范老师既重视学生想的严谨性,又重视学生说的严密性;既重视学生有条有理的思考,又重视学生智慧的突然闪现。从面积到面积单位的循循善诱,再到估算物体表面面积的充分训练,这些有效的教学设计对发展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起到了积极且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愿我们的教师始终把握数学教学的最高目标,改进教学策略,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其他文献
名师简介:李华萍,中小学高级教师,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学科带头人,现任教于苏州市吴江区南麻中学。  技法指点  “表达要得体”,就是要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等,选用恰当得体的语言来表情达意。  在写作中,尤其是在写作实用文体时,如何才能做到表达得体呢?  首先,明确目的再动笔。不同的写作目的,意味着表达方式和态度是不同的:写感谢信,态度要诚挚,用语要恭敬;写倡议书,要突
古代虫灾种类比较多,其中蝗灾是虫灾中占主要位置的灾害。早在殷商的时候,就出现了蝗灾,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为了治理蝗灾,人们起初采取占卜、祭祀等方式。但伴随蝗灾带来的巨大灾难,亦开始深入地探究治理蝗灾的方法和对策。  陈家祥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用英文发表《中国文献中关于蝗灾之记载》一文。该文统计,从公元前707年到1935年的二千六百四十二年中,我国发生蝗灾的年份共有七百九十六年。每次蝗灾后,百姓苦不
9月10日,为期两天的第九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幕。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一带一路”与华文媒体新发展,来自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60多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会。  会议取得六项成果,包括: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官方网站改版上线,“一带一路”华媒协作云平台上线及“一带一路”采访活动启动,侨宝客户端国别版签约及百家华文媒体入驻“华舆”客户端,中新社与福建省签署对外传播战略合作协议,新书发布和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沈从文活跃于文坛,先后担任文学杂志编辑与大学中文教授,发表出版了大量文章与个人文集,当红作品甚至出现了不少盗版,沈本人也逐步成为京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而名家名作占据文学场中心地位,不论是从文学价值还是商业利益考虑,通常更易吸引译者优先选择热销作品进行翻译出版。沈从文的作品自然也被译者们青睐,从二十年代后期起,就陆续有作品由国内知识分子译为日、英、法语发表于各类外文报,随后英美译文
言之有物,意思是文章要有内容;所谓有内容,意思是不管题材是什么,内容都要有价值。  下面就以常识为根据,大致说说什么是有价值的内容。  (一)记实。 记实是把客观存在的某一部分记下来。这主要有三个方面:(1)所记之实要确是“实”。说话,记事,故意不实的情况所在多有,与我们想谈的问题无关;这里只说本意在记实的。但这也不容易,因为客观存在常常是复杂的,如果知识不丰富,眼光不敏锐,就会为假象所蒙蔽。所记
刘承干一直被世人喻为“傻公子”,他不惜花巨资收购古籍,请人刻书出书,建图书馆,为民国著名藏书家。  刘承干是刘镛的长孙,刘镛长子刘安澜1885年在杭州参加乡试时不幸患病去世,刘安澜没有生育,后刘镛做主将老二刘锦藻的儿子刘承干过继给刘安澜为子,刘安澜夫人邱氏一直抚育刘承干成长,未再嫁。1899年,刘镛过世,此时刘家已成为巨富,刘家四兄弟分产,刘承干作为长子长孙分得大批财产。刘承干《求恕斋日记》持续几
一  2017年12月14日,诗人余光中先生离开了这个纷纷攘攘的世界。15日清早得到消息,我第一时间写信到台湾中山大学给余夫人我存女士,表达我们的不舍与慰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们有三年时间工作在高雄,余先生是首屈一指的“文曲星”,他又是这样的了解美国,于是我们便有机会在各种文化活动中见面。余先生总是西装笔挺、和颜悦色、谈吐幽默,非常的亲和。一次谈到俄罗斯文学,他问我最喜欢谁?我答道:屠格涅夫。他
在《杨红樱的意义》中,我写到过这样一段话:  童年是整个人生中最可贵与最伟大的时段,而且不管在这个时段里遭遇过多少不幸与苦难,结论依然如此。人这一生中随同生命的早期生态自然展开而同时降临、用以仰望与惊讶人世也藐视人世的人生本领,只有在童年才完全具备,并因此而在任何损毁与伤害、悲情与厄运面前,保持无忧无虑的童年基调。即使是到了青年时段呈现的浪漫情调,与到了耄耋之年才醒悟的“纵浪大化,不喜不惧”的情怀
9月9日,最高法和最高检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以下称为“司法解释”),“两高”的“司法解释”是依法打击网络谣言,依法保护言论自由的一次努力。  互联网作为产业对中国经济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而对促进包括言论自由、政府信息公开在内的中国社会发展,以及提升个人权益意识而言,也功莫大焉。而与此同时,网络的自由空间也难免被一些
[摘 要]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要通过参与活动才能实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策划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感悟和反思,从而获取经验,实现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有效;数学活动经验;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2-029  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