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路径探索新模式多主体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m_j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安文理学院坐落在高校云集的国际化大都市西安,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高校,它是如何走过“简单模仿研究型大学,机械摸索应用型办学,多主体培养技术型人才”三个时期?
  2011年接受国家教育部门合格评估,2012通过专家组整改验收,西安文理学院逐渐把握住合格——应用型——特色大学的发展之脉,初步实现向新型院校的“转身”和“转型”,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多路径探索与实践颇有新意,特别是其“校地合作”与“校企联合”已形成特色,实现了学校与政府、企业、行业等多主体共同培养人才的新格局。
  一、树应用型大旗,走地方性、开放式办学之路
  学校党政班子在迎接本科教学合格评估阶段即敏锐地认识到,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既包含着一般意义上的“从专科向本科转型,从师范教育向综合院校转型,从注重规模、数量的外延式向注重结构、质量的内涵式转型”,更包含“从封闭办学向开放办学的转型,从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型”。近几年来,针对“服务地方能力薄弱,人才培养停留在传统的教室、课程简单模仿学术院校,科学研究脱离地方产业发展”三个突出问题,学校多次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和教学理念研讨会,通过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参与评估和评估整改,明晰了将学校建设成为“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本科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明确了“文理为基,工管为重,师范做精,专业做特”的学科专业定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高举应用型大旗,明晰定位和思路、对接地方产业,优化专业结构、坚定培养目标,灵活培养模式、面向业界需求,搭建产学平台、激励教师‘双能’,构建实践课程,强化内部管理,完善质量保障”等方面做出了较好的成绩,教改成果“应用型人才培养多路径探索的理论和实践”获陕西省2013年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两转两合”——调整专业结构,对接地方发展
  专业结构调整是学校转型发展的最大挑战,也是解决学生“出口不畅、进口不旺”问题的关键,其核心是对外如何对接地方产业升级、对内如何优化配置资源。学校采取了四个措施,通过“校地(政)合作”和“校企联合”,实现“转身定位”和“转型发展”。
  (1)完善专业发展规划,实施梯级发展战略。在已有的“中国古代文学、专门史、分析化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学”四个省级重点学科和“应用化学、汉语言文学”两个省级特色专业的基础上,确立了“二八战略”,即保留20%的专业,适度培育学科和研究型应用人才,80%的专业着重“校地(政)合作、校企联合”,强化专业建设和技术型应用人才培养。目前学校的41个本科专业已按“重点支持(特色专业)——政策扶持(新建专业)——常规维持(基础专业)——红牌预警(淘汰专业)”分成四个梯队,并拟结合专业特点形成组团或集群发展。
  (2)围绕产业集群调整专业设置,打造重点专业集群。根据西安市“迅速壮大旅游业、支持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布局,明确学科主攻方向和优势特色专业发展思路,一是将原来的18个系院整合为12个教学单位,二是打造“应用化学、汉语言文学、艺术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省级特色专业、“软件技术、旅游管理、会计学、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及自动化、学前教育、英语”等校级重点专业集群;三是新增数字媒体、公共艺术、物联网、环境工程等新专业。
  (3)建立专业评估制度,探索红黄牌专业预警机制。制定了《西安文理学院专业结构调整的评级指标》,成立“两会一中心”(由行业、企业专家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就业指导委员会和学生学业指导中心),实施以“就业竞争力、生源竞争力、人才培养实力、专业核心竞争力”为主要维度的专业评价指标,定期开展达标——合格——特色三层级评估和绿牌黄牌红牌专业预警制度。
  (4)搭建一所六中心,促进服务地方的应用科研和科技转化。先后成立了“国际民生文化研究所”“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陕西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国书画艺术研修中心”“区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西安秦岭保护研究中心”和“西安廉政文化研究中心”。先后承担和完成各级各类应用性研究课题30余项。
  三、分类分层,五大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是高校首要的基本职能,也是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学校在“高职——应用型本科——技术技能本科——职后培训”的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体化方面,探索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格局。启动“大类招生,分向培养”新机制:自2012年开始,对中国语言文学类、化学类、电子电器类、物理类和工商管理类共5个学科类别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对教学班级、教材、教师、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尝试进行改革。开展双学士试点:2013年5月获批为陕西省内新建本科高校首家双学士学位授予试点单位。文学、理学、工学等学科的22个专业本科生可选择辅修管理学学科4个专业,申请第二学士学位。
  (1)构建“分段式”培养模式。采用3 1、2 2或1 2 1等多种学程结构模式,不同专业、不同专业方向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更加灵活。
  (2)打造“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基地,根据行业发展需要,设置课程体系,面向整个行业培养专业人才。软件学院全面实施了“3 1”(三年基础与专业课程,一年实训)的培养模式。
  (3)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软件工程、旅游管理等专业,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相关用人单位就业。软件学院与西安神州数码公司、文思创新和重庆正大等公司联合开展的“订单式教育”,为公司输送近百名毕业生。文化与旅游学院与香格里拉大酒店共同组建“香格里拉教学班”。
  (4)尝试“联合培养”模式。文化旅游学院实施与西安市旅游部门、省内外高校进行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合作办学。采用项目驱动、师资共享、资源共建,打造具有鲜明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管理人才。
其他文献
重建价值主体──卡尔·雅斯贝斯对近现代西方自由观的扬弃方朝晖著,刘放桐序,大32开压膜,265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定价8.00元主体性问题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广泛争论的热
<正> 列宁的思想对20世纪的社会历史和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发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张翼星教授新著《列宁哲学思想的历史运命》是对列宁主义和列宁哲学思想的理解和评价,作者试图全面地揭示列宁主义的思想实质和理论贡献,历史地把握列宁哲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和理论来源,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
[摘要]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基础最薄弱、问题最多的领域。在农村寄宿制小学实施人性化教育是解决农村教育问题,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和谐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 农村 寄宿制小学 建设探索     寄宿制学校是指对学生实行全日制、封闭式管理的学校。学生每天24小时在校,校园是寄宿学生的家园,教室、学生公寓、课外活动场所都是他们接受教育的课堂,学校对学生全面负责,全面关注,学生在共同学习
<正> 根据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书记阿尔冯索·格拉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副主席、萨尔州州长奥斯卡·拉封丹提出的组织一个“未来社会主义”国际论坛的倡议,西班牙西斯杰玛基金会创办了政论杂志《未来社会主义》。该杂志计划以德、英、法、意、西、葡等六种文字出版。参加杂志
国外理论热点跟踪特德·本顿关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与重建的文章引起较大反响。70年代末,西方国家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失控引发了强大的生态运动。为迎接这一新的挑战,北美一些左派学者试图把生态学同马克思主义结合在一起,用生态学理论...
[摘要]要搞好农村小学的教育,首先要注重学生的班级管理。要管理好农村小学的班级,我们就必须分析我国目前农村小学班级的现状,根据实情采取相应措施,才能保证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时俱进。  [关键词]农村小学 班级管理 班主任    目前,我国农村很多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孩子一般由不识字的爷爷奶奶带,这种隔代教育对孩子影响很大,学生们跟着爷爷、奶奶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如娇惯脆弱,受不得点滴委屈,心理容
我国新一轮高中生物学教学改革将围绕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来展开。生物学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4个方面。实验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
<正> 一、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现状要就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必须对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现状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估。应该说,以前苏联教科书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在推动社
基于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包含多级行星传动的车辆动力传动系统纯扭转振动模型,研究了不同工况下系统固有特性的相似性。以某挡位为例,利用实模态理论计算分析了系统各阶固有频
《考试说明》每年都会对个别知识点的等级要求进行微调,如2018年江苏省生物考试说明共有6个考点等级就行了调整,其中“细胞呼吸及其原理的应用”由B级提升为C级(等级分三级:A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