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表扬艺术

来源 :课堂内外·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chen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汉语词典》对“表扬”的定义是,“对好人好事公开赞美”。这个定义有三个基本落点:一是对表扬的对象属性的界定,即两个“好”字;二是“赞美”,就是说,它是对具有“好”的属性的对象的称赞或颂扬;三是“公开”,既然是公开,那就说明它不带有私密化的成分,是一种当众宣示行为。在这个三个落点中,理解和把握好第三点最为关键。因为表扬是“公开”行为,因此就会自然地涉及一个公众的舆论评价效果成分在里面。一旦公众介入,必须就牵涉到施众与受众的心理感受。所谓施众,就是施行表扬的主体老师对施行表扬后的心理预期,以及接受表扬的学生对其他学生的所能发生的心理反应的一种心理期待;所谓受众,是指教师施行表扬后接受表扬学生当时的心理接受程度,以及其他学生看到教师的表扬后自身心理所发生的感应。
  正是由于表扬的这一特性,才使得表扬决非简单的师生之间的对应关系。它必须旁涉到全体学生的心理感受,而这个多向与多维的辐射效应必然构成了表扬效果的复杂性。更为重要的是,本文所探讨的表扬的范畴限定在“教学”之中,而不是简单的广义上的表扬行为。因此,考察表扬的内涵,还要综合考量教学的诸多环节。就教学的一般规则来看,教师在课堂上所采取的一切教育行为都具有辅助教学的性质。也就是说,教师施行表扬策略,不外乎是想营造一种有利于教学活动积极开展的氛围。而以教学为主要任务的课堂情境下发生的表扬行为,必须与教学任务和目标的落实相关联。基于此,本文对表扬的含义界定也就很自然地限定在教学这个范围之内。
  表扬是学生集体心理的一种心向导引与聚拢。乍看起来,教师在施行表扬行为时,多数情况下是一对一行为。实际上,教师施行表扬的终极形态是想通过对学生个体的表扬行为来产生一种心理暗示。这种暗示言在“此”而意往往在“彼”。就是说,当一个教师要施行表扬行为时,他往往要选择一个时机或切入点。就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表扬行为来说,多数教师并不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良好表现予以单意的称赞。如果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屡屡发生的值得赞扬的行为加以简单的赞扬的话,那么,学生对这种简单的赞扬往往会产生心理上的倦怠。
  表扬是教师营造师生情感沟通的—种媒介。我们知道,教学行为的开展,并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与接受的行为,而是渗透着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与融汇。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教学质效提高的重要保证条件之一。有些教师一味地在教学方法的优化上下功夫。良好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固然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至关重要,但是,就教学本质来说,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过程。没有情感的介入,课堂往往显得比较僵化呆板,缺乏活力。高明的教师往往会抓住时机,适时发挥表扬的效能,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进行点化。
  表扬成为教师教学行为中的一种“应景”之语。我们知道,学生对表扬的渴求是很自然的心理行为。这种心理渴求必须把握好一个“度”。所谓度,就是教师对表扬内涵的真切理解和把握,即通过表扬行为对学生集体起到一种心理导引与聚拢效果。
  表扬成为学生满足虚荣心理的“麻醉剂”。由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很好地把握住表扬的时机和火候,不能正确地调动表扬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正面导引和激励作用,使表扬失去了“分寸”感。一些学生由此把得到教师的表扬视为“奢侈品”,成为同学之间夸耀或炫示的资本。
  教师在课堂上不论采取什么样的表扬形式,其目的不外乎是为着服务于教学这个宗旨。因此对表扬艺术的探求,不仅需要从教学效能提高这个根本点考虑,还要综合学生心理反应这个要素以及师生情感互动的需要加以考察。当然,就狭义的教学中的表扬艺术来说,教师要想真正发挥好表扬的积极作用,还需要掌握必要的教育原理和教学规律。只要深入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本质要素,掌握好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理需求与反应,才能灵活自如地摸索并总结出—套适合自己的表扬方法,进而使之上升为一门艺术形式。
  一般情况下,表扬和批评是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而有的教师由于过度地看重表扬的功能,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表扬,甚至不敢批评学生,以至于表扬满天飞,而批评则很少使用,就难免失去教育的基本功效。
其他文献
晶状体半脱位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悬韧带部分离断或缺损,使晶状体部分脱离原位。晶状体半脱位病因主要为先天性和继发性。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常见于马凡氏综合症、先天性白内障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是以椎间盘变性、椎体力学性能异常为始发因素的一个连续过程。由椎间盘退变而致的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现代社会中的
目的:了解全视网膜光凝术(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对术眼暗视下瞳孔面积和瞳孔对光反射(pupillary,light reflex,PLR)的影响,间接反映全视网膜光凝术对睫状神经功能的损
本课题临床研究部分中,我们对收治的75例Pea患者治疗前血清PSA水平与穿刺活检标本和根治术标本的Gleason评分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三者间的关系,以寻找更有效的预测术后最终Glea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