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眼看茶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qir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喝茶风潮的普及与茶文化的日渐推广,茶已经悄然进入年轻人的生活,并逐步成为他们生活一部分,许多年轻人都已成为茶行业的中坚力量,一波又一波属于青年的茶活动在全国各地轮番举行。
  《少年中国说》云:“少年强者则国强。”如今,更是少年强则茶业兴的时代,那么在这些年轻茶人茶客们眼中,茶文化和茶道精神又将呈现怎么样的新面貌?本刊就此分别采访了几个“70后”、“80后”、“90”后等三个年龄层的爱茶人,他们对茶文化和茶道精神有着各自的理解。
  “70后”:茶是沟通和交流最好的媒介
  前泉(“70后”,网络设计师):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最初的饮茶大多只是单纯为了解渴,毕竟当时的中国没有那么多饮品可供选择,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茶叶那独特的香味和口感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喝茶不仅仅是因为茶有一定的保健养生作用,茶也成为我们这一代人之间沟通和交流最好的媒介。
  雨言(“70后”,中学教师):在我看来,茶不仅仅是整个民族的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更代表个人的一种态度和生活方式,于我而言,茶道精神就是一种“和谐宁静、高雅深沉”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不仅影响了我对身边人的言行,当我把这种态度融入我的工作、生活点滴中时,我也受益颇多。
  “80后”:茶本无学亦须参
  素四问茶(“80后”,乐茶者):茶本无学亦须参,此处所言的“无学”绝非“不学”,而是不可“止于学”,“本”乃本来面目、本性。佛家言无,必先谈有,使习佛之人不至于陷入顽空,茶亦真实不虚,学茶之人,切忌空谈,须得踏踏实实严谨治学茶之精深微妙,先有通达万相茶,才能了悟一如茶,这是必然不可超越的次第,超越了就有流弊,常闻世人不知茶为何物,却大谈茶文化,多为谬论。然茶有千万面目,其地、其种、其人、其流转,令习茶之人多有迷惑,这时,须得外从自然法度上求,内从自心自性上悟,如此,方可知一有二,知二而三。莫说莫说,且吃茶去,斯茶美矣!
  何环珠(“80后”,惜缘茶业掌门人):茶,生长于土木,沉寂于金火,复活于水中,是大自然的瑰宝。我来自茶乡安溪,出生于制茶世家,从小受茶文化熏陶,对茶叶有着难以言表的情感。在我看来,茶是缘,喝茶是结缘,茶让我结识了许多导师、茶友,而珍惜缘分便会得到更多朋友:另一方面,茶更让我明白,生活很多事情都要随缘,缘聚缘散,不可强求。
  Dew(“80后”,自由撰稿人):对于一个以写字为生的人,文字是漂浮不定的形而上云,你能感受到它的涌动,而又不可触及。重新接触茶、学习茶后,像是遭遇了一场雨,茶具体、可感,有形有色,又有多变的气息和韵律,是形而下和形而上之间微妙的通道。这让我恍惚觉得,经过大地与自然的滋养,手心与火温的历练,有茶从天上来。
  “90后”:茶不只是静态的,也可以动起来
  曹乾(“90后”,小茶痴):现今年轻人的性格都会比较“浮躁”,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喝茶。茶,是种包容性很强的饮品,我们通过喝茶,使身心平静,学会包容身边的事物,人只有修身养性,心境平和,做事才能稳重。对于茶道精神,我比较认同蔡荣章老师创办的无我茶会七大精神:无尊卑之分;无报偿之心;无好恶之心:求精进之心;遵守公共约定;培养团队默契;体现团体律动之美。
  沐曦(“90后”,在校大学生):我觉得茶文化是有很多个面孔的,可以是文艺的、屌丝的、高大上的,也可以是接地气的。不同的喝茶人形成了不同的茶文化,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茶文化或茶精神,但不管怎样,每个人也会因为茶变得越来越美好。在传统观念里,茶的呈现更多是老气横秋的,很多时候我觉得可以先跳出我们的茶文化概念,只是把茶当作一个普通的食品,来赋予它属于年轻人的立意。年轻需要自己的个性与时尚,茶不只是静态的,也可以动起来,充满健康活力。
其他文献
从中国到英国、肯尼亚  18世纪与19世纪的英国,在上流社会的资产阶级中喝茶逐渐成为一件时髦的事,但他们并不像在几个世纪以前的中国那样发展出一套茶道,而是衍生出了茶的社交与社会阶层的区分功能。因此,出现了“高茶”(High Tea)的说法,它模棱两可的意思将在下文中具体阐释。在英国,虽然饮茶的术语、习俗与礼节一直在不时地变化,但茶作为一项恒定不变的社会标识物却一直没有变,它被消费者视为一种饮料,同
期刊
喝茶解渴,品茶舒心。泡茶倒来倒去,倒中有道;喝茶拿起放下,其中有禅。  茶与心的交融是属于个人的。现在,茶艺传达给人太多的东西,例如儒、释、道、太极、武当、琴、香、剑等等。把原本茶的简俭变得复杂起来,奢华起来。许多茶的文字,似乎也越来越虚玄,例如研究陆羽其人,不惜以小说笔法脱离时代的进行臆测或加以神化。研究茶具,不惜在原本是实用功能的紫砂壶上加以种种文化象征的装饰而不堪重负。在培训茶艺员工作上,我
期刊
为了能品味到上佳的茶香,无论是对茶叶、用水、配具、炭火等物器的考究,还是对饮茶者的容貌、态度、素养、风度等德行的要求,古人对饮茶有着一套完整严格的礼法,并将这些归结为“六境”,即择茶、选水、佳人、配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古人喝茶十分强调饮茶者的意境,不仅仅是品茶,更是品情趣、品修德、品人生。  器具考究 细节严苛  陆羽《茶经》有云:克服“茶之九难”是对饮茶者的基本要求,从采制到煮饮,都务求要做到
期刊
茶界有许多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的误导故事,这些离奇而错误的思维经过无数人的传颂以及传媒的助长,让人们非常容易掉进茶道陷阱。要谈茶道、茶道精神或茶道内涵,应从茶本身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来发掘及领悟,有了一流的信念才会生出一流的技术,有了一流的技术才会磨练出一流的内涵。  人们在进行茶道时不愿意谈技术这两个字,认为技术是低层面的劳作,茶道怎么可以动手动脚那么粗浅,茶道要一派高深莫测、出世的样子才算厉害,忽视
期刊
六安茶指的是产于寿州盛唐,也就是今天安徽六安一带的茗茶,其中以“小蚬春”最为出名。早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里,就出现了关于六安茶的记载。众所周知,我国名茶起源于贡茶,在唐代以前贡茶甚至不具备专门的茶名。所以将六安茶列为历史名茶,可谓是实至名归。  按理说这等上贡皇室的好茶,应该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载,家家户户争着买的抢手货。可偏偏荣华富贵的贾府里头,老太太史太君硬是不买它的账。这又是怎么
期刊
说起喝茶时装腔作势、特立独行,将各种故弄玄虚的行为包装成为“文化”和“风雅”,却也算是一门“祖传手艺”了。古时,就有许多“茶人先辈”为咱们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故事为榜样。其实,细细究来,现如今咱们这些后辈们各种喝茶装蒜的本事,竟然大都是在拾古人牙慧。  诸位如若不信,请看本刊下边所举事例,看看是否能与身边那些喜好“故弄玄虚”的“茶人”朋友对上号?  吐蕃论茶  人物:常鲁公  唐代的李肇在《唐国史补》
期刊
一年前的今天,詹罗九先生在省城参加茶博会,倒在自己钟情一生一世的事业岗位上,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纯粹、彻底、无私地把毕生精力和整个人生都献给了中华茶业。  先生驾鹤西去,转眼一年。与先生在一起的那些日子、那些时刻、那些瞬间,与先生相见、相识、相谈、相交、相聚,许许多多场景画面,却历历在目;许许多多语短情长,仍记忆犹新。先生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眼前,让人感觉先生仿佛并没有远去,只是远行而未归。  少小
期刊
古老的坊巷,像是一段遗落的往事,在时光的洪流中若隐若现,仿佛看不见尽头。当一曲悠扬的乐声惹得潇潇雨下,当一茗芳醇的茶香带来直冲心脾的暖流,时间在这一刻定格,诗意与雅趣成了对那些遥远情愫的追忆。  “乐传坊间,茗香巷末”古琴雅集,这是随安会馆为佳士们奉上的端午丝竹雅宴。端午时,郎官巷,古乐和鸣,意蕴藏:素琴宁,洞箫扬,佳茗香醇,余味长。  夭色暗,华灯上。一阕词令和时令,诵起坊巷乐音声。  端午时的
期刊
大约1200多年前,有两位煎茶高手“PK了”一场,成为中唐时期重要的茶事件。这两位高手就是常伯熊和陆羽,而裁判员是御史大夫李季卿。他在宣慰江南时来到临淮县,当地人说常伯熊善茶,李季卿就立刻把他请来。这常伯熊,身穿黄衫,头戴纱帽,手持茶器,口通茶名,熟练流畅且动作优美。区分指点,令左右刮目。等到了江南,又有人向李季卿推荐陆羽。陆羽来的时候只穿着“野服”,随身带着茶具,操作程序和常伯熊的差不多,但是不
期刊
古往今来,艺术家与茶的遇见,总是诗意美好。“茶品至余韵,作画才能渐入佳境”。这是著名漆画艺术家沈克龙时常挂在嘴巴的一句话。沈克龙与漆与茶的遇见,流露着细腻而深邃的艺术家情怀,在喧嚣的都市,素朴安然。  “现代美学的回归与超越。”这是业界对于沈克龙作品的评价。他自幼学习书法,有着古代文人般的气质修为。他将艺术创作的矜贵与精神世界的脱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把它们呈现在自己的漆画作品里,创造出如诗如幻的
期刊